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一)

2023-03-10 13: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3月1日是罗马尼亚传统的迎春花节。这是象征春天到来的节日,男士们应按传统习俗购买红白丝线点缀的饰品送给母亲、姐妹或女友,在美好的季节里祝福她们幸福顺遂。盎然的春意不可辜负,熟识的罗马尼亚朋友推荐我去歌剧院看戏。对方是布加勒斯特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住处与我所在的学院招待所仅有一墙之隔。某天闲聊时,她突然指着宿舍阳台对面的建筑问我:“你喜欢听歌剧吗?国家歌剧院每月都有经典剧目演出。”想到之前在博物馆见过的古旧戏剧宣传海报,自觉这番建议值得采纳。于是,每周光顾歌剧院就此成为闲暇时刻的消遣。

本文采用日记体形式,整理并记录了个人2022年3月的异乡见闻,前篇可参见《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一)》《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二)》《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三)》《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四)》《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五)》《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六)》《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七)》《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八)》《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九)》《从北京到布加勒斯特有多远(十)》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的人性侧写:在灵与肉之间摇摆纠缠的浮士德

2022年3月

法国作曲家夏尔-弗朗索瓦·古诺(法语:Charles-François Gounod)生于1818年,卒于1893年。古诺尤以编写弥撒曲知名,1859年所作《圣母颂》(Ave Maria)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该旋律质朴无华,沿用教会的固定歌词、借巴赫作品原调增补伴奏。同年,古诺创作的歌剧《浮士德》于巴黎抒情剧院首演。剧本作者是法国籍剧作家朱尔斯·巴比耶(Jules Barbier)与米歇尔·卡雷(Michel Carré),剧情改编自戏剧《浮士德与玛格丽特》(Faust et Marguerite),蓝本源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所作悲剧《浮士德》的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

歌剧《浮士德》共有五幕,主要讲述浮士德(Faust)和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之间的交易和周旋。浮士德虽通晓世事,但年老体弱、生命将尽,对未能享乐浮华而心有不甘。魔鬼梅菲斯特以容貌姣好的女子玛格丽特(Marguerite)为诱惑,用佞语哄骗浮士德与之签订契约。出卖灵魂的浮士德喝下灵药,摇身变为容貌俊朗的年轻男子,在放浪形骸的生活中流连忘返。为刻画人物之间的境遇反差,玛格丽特被浮士德抛弃、未婚先孕被世人唾弃,是祈求上帝救赎的悲情形象。

占据主流的“大歌剧”表演使观众习惯于布景华丽的恢弘叙事,但关注人物内在特质、专注细节描绘的《浮士德》依旧受到青睐。在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这场将近四个小时的歌剧表演人潮涌动。该剧浮士德为男高音,魔鬼梅菲斯特为男低音,玛格丽特为女高音。在开场的第一幕,由浮士德所唱的《唉!我此生虚度》(Rien! En vain j’interroge)悲叹着年华逝去的遗憾,表达出无尽的孤独和厌世的绝望。随后,饰演魔鬼梅菲斯特的男低音在低沉的弦乐奏鸣声中亮相,并与浮士德二重唱《我要的快乐》(A moi les plaisirs)。他戴着高帽、打扮诡异,尽显鼓吹欲望至上的丑态。当玛格丽特跪倒在教堂中祷告时,灯光突然变得昏暗,周围腾起弥漫的烟雾。霎时间,她的身后出现了无数个挥舞双臂、衣着破烂的游魂。这些游魂其实是带着滚轮的特制人形道具。虽然控制移动装置的工作人员并无戏份,但他们也穿着和群众演员相同的服装,以此将自身巧妙地融入舞台场景。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的原创歌剧剧本:守护圣杯的神秘骑士罗恩格林

2022年3月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德语:Wilhelm Richard Wagner)是歌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巨擘。瓦格纳在1848年创作三幕歌剧《罗恩格林》(德语:Lohengrin)。该剧剧本和编曲均由其本人完成,并于1850年在德国魏玛的大公爵宫廷剧院首演。

歌剧《罗恩格林》杂糅童话色彩和宗教暗喻,故事发生在10世纪初的安特卫普。布拉班特的埃尔莎(Elsa of Brabant)被指控谋杀她的弟弟、布拉班特贵族高特菲公爵(Duke Gottfried),却无人为其辩护。神秘的骑士乘天鹅挺身而出,决心捍卫埃尔莎的清白。他表示愿意娶埃尔莎为妻,但不能透露自己的姓名和故乡。因泰拉蒙的腓特烈(Friedrich of Telramund)和奥尔图德(Ortrud)怂恿埃尔莎逼迫骑士道出姓名,骑士最终告诉众人他是守护圣杯的罗恩格林,将被施以魔咒的高特菲公爵由天鹅变回人形。眼看诡计败露,奥图尔德情绪激动、倒地而亡。埃尔莎在得知真相后,也因过度伤心而死去。

3月27日,我在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观看了《罗恩格林》。因记错演出日期,我匆忙赶往剧院,未在规定时间入场。负责检票的工作人员是梳着发髻、妆容精致的女士。她将我临时安排在演出大厅的后排观戏,提醒我待到中场休息时再更换座位,注意调低手机屏幕亮度、静音消息提示。为保证表演效果,室内光线聚焦在舞台中央。观众席漆黑不见人影,只能摸索前行。也因此,这位女士主动将我带到指定座位后才悄然离开。

待到落座观剧片刻后才发现,别出心裁的“戏中戏”极为精妙,使角色唱词变成叙事旁白。负责演绎咏叹调的歌唱家们仅以简约样式的晚礼服亮相,被安排在舞台两侧演唱剧中选段;置身舞台中央的是专门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身穿做旧戏服进行无台词情景展示。絮状的白色羽毛从舞台上方缓缓落下,暗示圣杯骑士乘天鹅而来。饰演罗恩格林的演员有舞蹈功底,自如运用肢体动作表达情感起伏,体现主角之间的相遇、纠缠、分离和告别。当埃尔莎和圣杯骑士在众人的簇拥下成婚时,衣着华丽、手持蜡烛的妇人们围绕舞台缓步徐行。《婚礼大合唱》(Treulich geführt)的旋律随之响起,富有层次的人声使现场气氛变得庄严肃穆。这一幕让人震撼而难忘。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古典主义:最杰出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2022年3月

莫扎特是古典音乐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出生在今奥地利城市萨尔茨堡(Salzburg),全名为沃尔夫冈·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除创作交响曲、协奏曲外,莫扎特也关注歌剧体裁,且有为世人所公认的杰作。由他执笔的四幕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意大利语:Le nozze di Figaro)完成于1786年,剧本大纲来自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由法国戏剧作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戏剧改编而成。《费加罗的婚礼》在1786年首演于奥地利维也纳伯格剧院,因剧目主题先锋前卫、剧情颇有讽刺意味,彼时上流阶层对此抱有怨言且不乏抵制之声。即便如此,该剧仍频繁复演并广获好评,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讲述了身为奴仆的费加罗(Figaro)与伯爵阿玛维瓦(Count Almaviva)斗智斗勇的经历。费加罗与苏珊娜(Susanna)同为阿玛维瓦手下的佣人,两情相悦决意成婚。然好事多磨,这对新人不仅要提防贪恋苏珊娜的美貌的阿玛维瓦,也要应付痴情于费加罗的女管家玛赛利娜(Marcellina)。老医生巴托洛(Bartolo)因费加罗促成阿玛维瓦和罗西娜(Rosina Almaviva )的婚事而怀恨在心,也乐见其陷入窘境。园丁之女巴巴丽娜(Barbarina)和童仆凯鲁比诺(Cherubino)、音乐教师巴西里奥(Basilio)等人也稀里糊涂地来凑热闹,使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愈加混乱。也因此,《费加罗的婚礼》充斥着轻快活泼的喜剧色彩。莫扎特以速度急促、节奏紧凑的序曲作为铺垫,以幽默荒诞的故事情节暗示反封建的胜利。

考虑到该剧与《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意大利语:Il barbiere di Siviglia)在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上一脉相承,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为上述剧目均安排公演,但《费加罗的婚礼》场次靠前。饰演费加罗的男中音唱功扎实,能毫不费力地唱出如同绕口令般的咏叹调。加之经典唱段《再也不能》(Non più andrai)旋律活泼,极为带动现场气氛。最有意思的配角当属童仆凯鲁比诺。这是由女性扮演的反串角色,在剧中献唱最知名的咏叹调《情为何物》(Voi che sapete cosa é amor)。说来也巧,扮演凯鲁比诺的恰是容貌姣好、身材娇小的女高音。不过,最有趣的发现来自戏剧背后——在歌剧院不为人注意的舞台后方,安装了用以显示指挥家协调乐队演出的单色电子屏幕。虽然指挥家以微缩半身像出现在设备中,但手势和动作在观众席也清晰可辨。我想,这或许能够帮助歌剧演员们跟进曲目节奏。

1-1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费加罗的婚礼》演出门票(正面)  图片由笔者提供

1-2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费加罗的婚礼》演出门票(背面)   图片由笔者提供

古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与原著情节相去甚远的改编故事

2022年3月

芭蕾舞剧《堂·吉诃德》(Don Quixote)与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西班牙语:Miguel de Cervantes)原著的内容差异较大,难以窥见堂·吉诃德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和崇尚自由的英雄主义——本名为阿隆索·吉哈诺(Alonso Quijano)的堂·吉诃德和仆人桑丘·潘萨(Sancho Panza)仅以简单的舞蹈动作现身。虽然剧中有堂·吉诃德把酒馆老板的女儿琪蒂(Kitri,原著为Quiteria)误认成自己梦中情人达辛妮亚(Dulcinea)的情节,但真正的男主角是青年理发师巴西里奥(Basilio)。此剧以巴西里奥和琪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酒馆老板洛伦佐(Lorenzo)嫌弃不富裕的巴西里奥,想让有钱的戛马谢 (Gamache,原著为Camacho)娶女儿为妻。巴西里奥为此借机假扮自杀,并在琪蒂父亲洛伦佐答应冥婚后“复活”。

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定档的芭蕾舞剧《堂·吉诃德》采用的是1902年首演于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版本,表演时长共计三个半小时,中场休息两次。该版本的舞蹈设计源自亚力山大·戈尔斯基(Alexander Gorsky),由路德维希·明库斯(德语:Ludwig Minkus,又名Léon Fyodorovich Minkus,译为莱昂·费奥多耶维奇·明库斯)所作音乐和马里乌斯·佩蒂帕(Marius Petipa)编写的剧本润色而成。亚力山大·戈尔斯基操刀的芭蕾舞剧《堂·吉诃德》以短小的序幕对出场人物进行简单介绍,共有四幕八场。第一幕故事发生在巴塞罗那的集市,用带有西班牙地方特色的舞蹈交代剧情;第二幕由五个段落组成,该幕最后一景为“达辛妮亚的魔幻花园”,配角堂·吉诃德的出场戏份最多;第三幕贵族戛马谢登场,他试图在酒馆老板洛伦佐的牵线下讨好琪蒂,与巴西里奥相遇的对手戏滑稽而幽默;第四幕琪蒂和巴西里奥喜得姻缘,著名的婚礼双人舞(pas de deux)即出自此处。

我机缘巧合地买了张《堂·吉诃德》的芭蕾舞剧戏票。本以为此剧无需抢票不算热门,没想到演出当日只能坐在距舞台极远的尾座。被公认为伟大经典的芭蕾舞剧的确值得欣赏,尤以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吸引观众。扮演琪蒂的舞者容貌姣好、舞步轻盈。她身穿暗红镶黑边的蕾丝短裙,在愉悦欢腾的乐声中旋转跳跃。堂·吉诃德虽为配角,却是婚礼的主宾。在芭蕾舞剧的结尾,他拿着造型夸张的锥形长矛,以潇洒的手势祝愿年轻人生活幸福,并踏上寻找达辛妮亚的新旅途。

后记: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不仅排演歌剧、上档芭蕾舞剧,也免费举行观众凭邀请函入场的文化活动。离开罗马尼亚前,我本想买再几张戏票。只可惜罗国暑假时段极长、人们乐于度假旅行,歌剧院彼时发布的演出公告寥寥无几。

不同于西方的意境之学:中国的戏剧艺术发展及蹁跹

2022年3月

戏剧艺术体现人的审美。中国的戏剧之美,萌芽于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即“拟态”的表演和“泛生活化”的祭祀。因古代贵族之流将巫术礼仪引向政治、伦理之途,戏剧未能从世俗生活中剥离发展。

自秦以来,中国的戏剧艺术以迂回贯通的方式缓慢成型。汉代的“百戏杂陈”和唐代的歌舞小戏、滑稽表演,皆是中国戏剧的摸索和实践。盛唐气象虽蔚为大观,但中国此时未能真正迎来戏剧时代。安史之乱后,民俗节目的丰富使得戏曲艺人成为职业,由此推动了戏剧的专门化。由宋至元,得益于多元的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开始走向成熟。除瓦舍、勾栏为表演提供固定场所外,增多的市民观众、成型的演出规程和角色行当也拓展了中国戏剧的深度。12至13世纪,中国戏剧大有繁盛之势。元剧塑造了中国戏剧史的黄金时代。14世纪后,元剧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应是创作题材难以出新的“老化”。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的近百年间,随着汤显祖构思的《牡丹亭》、李玉主笔的《清忠谱》、洪昇所作的《长生殿》和孔尚任所写的《桃花扇》相继面世,中国戏剧渐以传奇艺术见长。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当代潮流的冲击下,明清两代的传奇艺术终究变做明日黄花。

殊途同归的是,中西方戏剧的艺术创作对社会风俗和时事政治均有投射。一方面,古希腊的民间故事成就了巨作《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另一方面,儒家学说主张礼治代替法治、时下法制观念不足的现实,促使舞台表演加入击鼓鸣冤、拦轿告状等故事情节。元杂剧对法律缺失和普遍不公作出反抗,可从汤显祖的“曲笔”中窥见一二。中西方戏剧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也有贯通之处。如京剧里扮老生的演员不太可能饰作丑角,意大利的假面喜剧会指定扮演特殊角色的演员。但是,西方戏剧艺术强调对生活场景的“再现化”诠释,擅长以细致的道具陈设和舞美布景烘托人物。与之相比,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程式化、虚拟化的特征。京剧的唱腔和念白风格独特,动静态的肢体语言如亮相、云手等皆有讲究。持鞭即是骑马,小跑即是坐车。京剧脸谱亦可暗示人物个性、评判人物善恶。由此看来,中国戏剧中的舞台道具更简约、更经典。

注1:有关罗马尼亚国家歌剧院的剧目演出信息及歌唱艺术家介绍,详情可参见其官方网站(https://operanb.ro/)。

注2:歌德最早在1790年发表《浮士德初稿》(Faust, a Fragment),并在1808年出版、1828到1829年修订《浮士德(第一部)》(Faust. Der Tragödie erster Teil)。

注3:弥撒曲(Mass)是用于西方宗教仪式的声乐套曲,涉及婚礼、葬礼和其他重要生活场景。安魂曲是悼念亡人的特殊弥撒曲,通常又称为“追思曲”或“慰灵曲”。

注4:《婚礼大合唱》(德语:Treulich geführt)英译为“Bridal Chorus”或“Wedding March”,有时以“Here Comes the Bride”为名。在欧美国家的西式婚礼上,习惯采用此曲迎接新婚夫妇入场。

注5:有关中国戏剧史的发展变迁,文尾部分观点可参见余秋雨所著《中国戏剧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版)。

(作者:李曾桃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