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后悔成为母亲,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成为母亲是一个过程,女性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经历重塑,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而不是成就于一个瞬间。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们往往会对一些个人选择,经历前所未有的思考。
关于“成为母亲”,有一本著名的书叫《成为母亲的选择》,作者是以色列社会学家奥纳·多纳特,任教于以色列的名校特拉维夫大学。不过,从这本书的英文原名“Regretting Motherhood”(后悔成为母亲)来看,读者就可以大概猜到内容。
《成为母亲的选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多纳特在五年时间里,追溯记录了23位以色列女性的真实经历,这些女性有着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职业和阶层,她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承认自己后悔成为母亲。
尽管这些女性很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努力地承担育儿的责任,但母亲这个身份让她们感到困惑、后悔。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她们都希望可以恢复自由身,回到没有子女的状态。
女性为什么会后悔当母亲?爱孩子和当妈妈有冲突吗?女性,为何连后悔都不敢表达?
作者 | 泓舟,媒体人、一位母亲
来源 | 看理想节目《母职难题》
1.
成为母亲是一种随波逐流
一直以来,女人要成为母亲,似乎是个既定的事实。如果一个女性没有成为母亲,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遗憾的事,而如果一个女性说自己后悔成为母亲,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因此,后悔的声音通常会被淹没,即使好不容易说出口了,又会因为不符合大众对母亲这一身份的期待,可能会遭到批判、指责。
作者做这项研究的最初目的,是想听一听这些“与众不同”的妈妈们的声音。随着研究的深入,她开始追溯这些母亲在孩子诞生后的理性和情感世界,了解到她们在发现自己的“后悔”时刻后,是怎样去面对和处理内心落差的。
这本书一共有六章内容,前面两章抛出了社会对于女性成为母亲的期待以及种种高要求,社会对于女性做事的方式、外表、风格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则,而这些都可以成为用来探究为什么受访者会后悔母亲的切入点。
第三、第四章循序渐进地围绕着“后悔”两个字来深入展开,我们能看到,有些女性觉得母亲身份是一种无止尽的创伤,即便孩子长大以后,这样的创伤依然无法愈合。
最后两章中,作者试图探讨这些女性为什么会后悔成为母亲,为什么她们没有像主流价值观期待的那样,为什么她们没有在母亲身份中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82年生的金智英》
而我想从“为什么会后悔”这个话题谈起,因为这个问题恰恰是埋在很多人心中,却很少能表达出来的,也是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
如果要分析原因,有必要从社会固有观念、两性的角色分工、和女性自我价值这几个方面讨论,作者所在的国家,以色列跟中国社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重视传统、家庭和子女的教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20年以色列人均GDP达到43689美元,早已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2020年的生育率在3.1,而且几十年来保持着 “人均三胎”的情况,我们熟悉的以色列著名影星、“神奇女侠”的扮演者盖尔·加朵,36岁已育有三子。
以色列高速增长的人口和这个国家特殊的地缘政治有关,除此之外,政府发放的生育津贴数额也相当高,政府提供的产假也远远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在一家公司工作超过12个月的妇女,有权享受26周的产假(分为15周的带薪假和11周的无薪假),算一下,相当于有6.5个月的产假,这个产假时长也高于中国,目前官方的法定假期是98天,每个地方执行的时候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平均来说是4个月左右。
问题来了,以色列的生育政策听起来挺优越的,政府也很大方,那为什么这本书里,会有女性后悔当妈妈呢?
的确,在作者的调查里发现,很多后悔当妈妈的女性也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发现自己为了照顾子女,失去了很多个人时间和自由。还有,她们发现自己从孩提时代就不想为人母,单纯认为,生孩子不应该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却因为外在和内在的压力,随波逐流地当了妈妈。比如,为了夫妻关系融洽,为了有一个“更完整”的家庭等等。
我曾经问过家里的几位女性长辈,也得到过类似的答案,生孩子对她们来说,是一个人生的基本流程,求学、工作、结婚、为人父母,每一个阶段都用所谓“正确”的步伐走在所谓“正确”的轨道上,推进所谓“正确”的人生历程,所谓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情。
书里面提到的一个采访对象,她有两个成年的孩子,就很坦诚地说,“在那个年代,偏离常规会让她缺乏安全感,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勇气与众不同。所以在没有刻意规划的情况下,孩子就生下来了。”
从书里好几位女性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哪怕是她们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想生育,也会在配偶的压力,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无止境的劝说之下,最终放弃不想生孩子的念头。
对于女性,这个社会有太多理所当然的假设,我们会天然地认为,她这一生一定会有一个时刻受到母性的神圣感召,一定会宿命般地成为母亲,如果她没有做到的话,就是不完整的人生。很多女性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建构下,在还不知道生育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就早早有了小孩。
父权制下,很多女性的个人意愿并没有被及时看见,因为人们默认生育是女性自己的“选择”和“渴望”,并且默认所有女性都是这么想的,那么即便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想法,也很容易被忽视。
2.
无法言说的“后悔”时刻
从19世纪以来,父权制和资本主义携手合作,把性别劳动分工稳固成一种模式:男人在外进行有偿工作,女人作为无私付出的妻子和母亲,在家庭里进行无偿工作。
“女人即母亲”慢慢从一个观念,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制度。
当女人和母亲这一身份绑在一起的时候,另一件事也同样被捆绑了,那就是对“怎么当一个好妈妈”有了严格的规定。比如人们会要求女性毫无保留地爱孩子,扛起生活中的痛苦,表现出一个母亲应该有的感受和情感行为。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中采访到的几位女性都很直白地说,她们会在孩子面前表现、演出自己像个好妈妈的样子。
有位做了祖母的女性说,“我做了所有该做的事情,打电话给孩子,定期看望和我有血缘关系的孙子孙女们,但我其实对这一点兴趣都没有,那真的不是我想要的。当我尽义务时满脑子想的是:这一切什么时候才会结束,让我回去好好睡个觉或是读一本书,看部好电影或是听听广播节目啊?我对这些事情更有兴趣,这些更适合我。”
这段“吐槽”其实很可爱,一个幽默、真实的祖母形象跃然于纸上。如果更多女性都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并且将其说出来的话,是不是大家会对母亲的形象少一些幻想和期待?多一些多样的、丰富的认知呢?
就像我们对父亲的形象有比较多面的设想,他可以是严肃的、沉默的、顾家的、浪子回头的,也可以是不羁的、潇洒的,和母亲的形象比起来,戏路可以说是非常广。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潜意识里,对父亲的角色和他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更包容了呢?
比如,一个平时工作忙碌的父亲能够在双休日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玩,大家会说,真是一个有事业心,又顾家的好爸爸。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女性身上,可能就是另一套评价标准了,会更加倾向于,这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在双职工家庭中,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在夹缝中求生,但我们会看到,母亲通常是那个把时间留给孩子的人,相比较父亲来说,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暂时离开或休息的可能性。
因此,在这项后悔当妈妈的研究中,很多妈妈们觉得根本没办法获得中场休息,履行母职的时间是循环的、永久的,而且还无法脱离这个循环,这让她们感到难以平衡自己的生活。
《摇滚狂花》
去年有一部国产电视剧《摇滚狂花》,姚晨在里面扮演了一个非典型性妈妈,名字叫彭莱,是一个摇滚歌手,化着烟熏妆,穿着黑皮衣,动不动就把自己喝醉了。这样的中年母亲形象,之前几乎没有在国产剧里出现过,我们多数时候看到电视剧里的母亲角色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彭莱却看起来活得乱糟糟的,但其实自始至终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非常有生命力。
在剧中,她和女儿的关系也非常有意思,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妈妈,就把自己的需求全部让渡,而是把女儿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把母女相处成一种普通的人际关系,有斗智斗勇,有互相竞争的部分,也有彼此理解、互相关爱的一面。
这是个有意思的女性角色,同样,《成为母亲的选择》里提到的那些勇敢说出后悔成为妈妈的女性们也很有意思。从她们的故事里可以看到,这些母亲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她们只是不那么想顺从社会的期待,扮演那些被设定好的母亲角色。
有一句英文谚语是这么说的,“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在一般的观念里,后悔被看作是一种需要被克服的情绪,如果有人说,我后悔成为妈妈,就好像侵犯了母亲的神圣性,“后悔”这个词和“妈妈”联系在一起,是不可想象的态度。
在作者看来,事实上,那些“后悔”的时刻体现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女性身份认同,后悔是一种可能伴随着巨大动荡和苦难的情感态度,后悔是一种情感立场,衔接着这些妈妈们的过去和现在。
《82年生的金智英》
作者进行的这项研究中,问了受访者共同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带着现有的认知和经验回到过去,你还会当妈妈/生孩子吗?” 所有的回答都指向了——不会。
有人说,“我只当生孩子是个义务……我原本可以做许多对我来说更有意义的事。”
还有人说,“今天的我回过头去看,觉得自己过于让生活主宰我,而我没有设定规则和路径,只是被生活拖着走。如果有那个勇气下定决心的话,我会选择其他不同的道路,我会意识到我不想要孩子。”
从这些不同的陈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女性在做出后悔当妈妈的选择的时候,不是她们不爱孩子,而是她们在想象着另一种人生,通过表达自己的经验、体会,来被看见,渴望获得一些指引,不是一个人孤独地留在黑暗的房间里。
我想起自己的一个朋友,她接连生了两个孩子后,领导多次表达过,因为她的家庭身份,她对公司的贡献不如那些没有生育的女同事,也不如那些有婚育经验的男同事。所以在升职的时候,领导选择了其他人。
这位朋友一度很沮丧,她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产假结束后立刻回公司,怕其他同事有想法,她甚至比以前更勤奋地工作。只是最后,在老板眼里,还是回不到过去了。
她花了很长时间去接受这件事。她有时候会想,如果只生了一胎的话,是不是可以更专注于工作,因此得到上升的机会,她也曾经设想过,没有孩子、没有家庭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的。
大众通常认为,女性成为妈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在母亲身份上找到认同感,有一个母性童话般的happy ending,但从作者的这项研究发现,不管是当妈妈不到十年,还是已经超过二三十年,仍然有一些女性没有在做母亲的经验里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反而母亲这个身份让她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3.
当母亲在谈论后悔时,
她在谈论什么?
那些“后悔”的时刻,给了女性一些喘息的空间,去思考和寻找原本的人生脚本中不存在的路径。
有人可能会好奇,妈妈们会如实告诉自己的孩子,她感到后悔的时刻吗?又或者,你能想象你自己的妈妈也会后悔吗?
在这本书里,一些参与研究的女性为了维持和孩子的关系,也出于为了保护自己的目的,选择不和孩子提到她们的后悔。她们担心被贴上“坏妈妈”的标签,也担心孩子会不可避免地认为他们的妈妈不想他们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考虑非常能理解,然而在调查中,还有一些母亲打算在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和他们坦诚沟通自己的真实想法。
书里有位妈妈就说,“我很确定我要跟孩子来一场母子对谈——至少我得告诉他们我有的信息和认知,让他们知道为人父母是怎么回事、不当父母的合理性等等。”
还有个当上了祖母的女性说,“在我的儿媳妇生下第一个孩子之前,我买了一本《女人所生》给她,让她读一下。我不知道她是否读了那本书,送她那本书的时候,我脑中所想的是想让她知道为人母是怎样一回事,孩子是怎样一回事……她需要为她的后半生付出怎样的代价。”
告诉后代真相,或许才是把真正的选择权交给他们。
《82年生的金智英》
不管是在以色列,还是在中国,如果父母可以早点呈现给孩子们多种可能性,让他们知道,人生选择不是单一的,不管什么路,只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可以了,是不是和别人一样不重要,那么孩子可能会有更多成长空间,保持开放的心态来应对问题,也会更明白责任感是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这或许是与孩子沟通、相处更恰当的一种方式。
“后悔的母亲们”这项研究,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观念,以及新的思考方式,我们不用把“后悔”看作一头洪水猛兽,而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妈妈们的现实和幻想。它也是一扇门,带领我们去打开、去进入妈妈们隐秘的心房。
就像作者在最后一章这样写的,“后悔像个小仙女,引领母亲走过‘变回没有子女的那个自己’的童话。这个小仙女带我们看到不同母亲的观点,使女性及母亲们能够抒发她们的内心所想。”
《82年生的金智英》
在作者看来,做这项研究并没有打算提出一个代表性的样本,更不是想表达做妈妈就会后悔。相反,研究的初始宗旨就是勾勒出一个复杂的路线图,让各种母亲的经历都能呈现出来,让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母亲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女性可以不再是慈母、伟大母亲、天职的绝对形象,而是把母亲身份看成是一种普通的人际关系。是的,亲子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也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和母亲相关的人类情感光谱:从深深的爱,到深深的矛盾心理。
后悔——就像一个调色盘一样,有红色、黄色这样温暖、鲜亮的颜色,也有灰色、黑色、蓝色这样暧昧、隐秘、低沉的色调。
事实上,母亲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主的身体、思想、感情、创造力和记忆,并有能力判断眼前这一切是否值得,而不是需要社会的要求来告诉女性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妈妈。
尾声.
这本书的主题其实还指向了另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女性不后悔呢?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指向了家人的支持。
倘若丈夫们能够替妻子们多分担育儿事务,注意,是真正的分担,而不是偶尔路过帮忙,她们都会觉得母亲这份工作轻松许多。
《82年生的金智英》
一些年轻的女生一直在抗拒母亲这个身份。
她们意识到了母亲身份的责任,还有社会期待所带来的压迫,她们会想,与其在好妈妈、坏妈妈二元论里做抉择,还不如索性跳脱出母亲这个身份。与其纠结着、内耗着怎么去平衡工作和家庭,不如索性把生育的选项放一边,先去好好探寻自我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有些人说这样的观念是自私的,我倒觉得是一种进步,一个成年人先安顿好了自己,再去思考是否要创造一个新生命,才是更负责的做法。在生育的选择上,女性理当和男性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宽容。
《成为母亲的选择》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让每一种声音都能浮出水面,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妈妈们,暂时把养育孩子的苦乐与女性自主的选择分隔开来,为她们腾出更多回旋的余地,而不是都淹没在一片浪漫化、神化母亲的声音里,困在只有一种可能性的想象力当中。
就像作者在书里写的,“如果妈妈只能被装在画框里,或者藏在面具后面,那么我们都不会知道关于母亲的更完整的故事。”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节目《母职难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2季》第2期,内容有删改编辑,原内容请移步看理想App收听。
音频编辑:ruicen、山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