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们为何得奖|自得琴社:国风音乐出海,新生力创出新势力
编者按:近日,2022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评审和2022年上海市“银鸽奖”评选结果揭晓。其中,自得琴社入选“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这支上海国风乐队,在海外平台,拥有超过65万粉丝,作品总播放量超过8800万,被海外观众视为“会动的古画”。
2014年,上海人朱里钺,太原人唐彬,台州人蔡珊因对民乐的爱好相聚相识,共创“自得琴社”,从最初的古琴教学到原创表演,打造一系列古色古香又富现代创意和趣味的国风民乐短视频在B站、视频号、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受到千万网民的喜爱和高赞。通过民乐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融合,重塑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内核,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新生代的创造力和民族自信,自得琴社无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和推广的上海典范和先锋力量。
“沉浸式”创新演绎“国风”, 为中华文化内核“塑形”
在数字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也开始变得更多元多彩,同时也面临创造性转化,创新呈现形式的重大课题。大量带有中国传统元素的服饰、用品和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中形成风尚,被笼统地冠以“国潮”“国风”等概念,创意百花齐放,各抒己见。
自得琴社的自我介绍中也用了“国风”一词,朱里钺坦言,这其中有着他们团队自己的思考。“当下我们谈‘国风’,看到许多带着符号化、固化印象的人事物,但这些元素的走红或引发瞩目也客观反映了它确实是一股潮流,人们对‘国风’是有期待的”,他解释道,“以我浅见,‘国风’本质上应当是诠释完整的中国美学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生命哲学的外显”。而这,其实也是自得琴社一直以来创作和创意表达所围绕的核心和意义。
自得琴社乐手们身着唐代复原装束
他们的“复古”是大胆地“破”与“立”的探索。自得琴社打破了人们对古乐演奏的传统印象,从曲目上就足见其创造的胆识。2020年,唐彬因时疫感慨万千,创作了早已失传的《大夏》(上古时期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运用古琴、古筝、笛箫配合锣鼓、唢呐等乐器,分四个乐章诠释夏禹治之水的艰难历程和英雄心路,以历史为灵感,用艺术关照当下。另外,结合80、90后成员本身喜好和成长经历,自得琴社也有大量热门电视剧、电影以及二次元世界的作品的二度创作,例如古琴十手联谈西游记主题曲《云宫迅音》,为鼠年特别制作的《哆啦A梦之歌》等,将观众带回童年记忆,引发强烈的共鸣。对于《哈利波特》《权利的游戏》西方IP也进行改编,比如以二胡来表现斯莱特林学院的“鬼魅”气氛,通过中西融合,加深观众对传统乐器特性的理解。“也曾有人评论说我们一个民乐团队为何要演绎西方人的创作,但其实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自我设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其实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凝练,唐朝人开放、包容的心态孕育了盛世文明,中国人的吸纳是主动式的选择,以务实的心态毫无壁垒地接纳,并在我们的土壤上发芽。这样的开放和包容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自得琴社受邀参与德国汉堡艺术节“CHINA TIME”「《卧虎藏龙》打击乐音乐会」
自得琴社另一个叫人惊艳的“传统再造”便是找到了一套“古画式视觉输出”系统,创立了自己团队极富个性、辨识度的形象。其中既有中国装束复原团打造的演奏者服饰、妆发造型,也有视频制作组创设的绢帛质感的背景、书法字体搭配等画面语言。这套被赞誉“会动的古画”美学设计的诞生也是自得琴社多年潜心摸索的结果,朱里钺回忆说最初团队也曾尝试新中式服装搭配简约构图背景,但效果其实并不如人意,直到与“中国装束复原小组”第一次合作《空山鸟语》,将古装、雅乐和国画等元素有机融合,视频的美感和欣赏度直接让作品,连带自得琴社团队一起“出圈”,观众的反响也远远超出团队的预期。
自得琴社乐手们身着宋代复原装束
身为社长,朱里钺觉得不论乐曲本身还是视频呈现,团队着力于打造真切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早期的作品里,我们保留了麦克风架子,但观众建议画面上不要任何设备,我们慢慢琢磨,一次次微调,再不断升级设备,渐渐形成了现在的视觉体验”,他说,“视频受到的好评还说明了一点:不论时代和技术如何变化,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中国人内敛、细腻的特质还有体现在衣、食、住、行以及文娱生活的情趣和情怀,是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只是以前可能经由诗、词、歌、乐等载体,现在可能表现在短视频和各类互联网产品上,但对原创团队来说,抓住并创意化呈现中华文化内核,为它们赋予新时代的‘形态’,是我们打磨的方向。”
朱里钺以及所有自得琴社的成员都认同,中国的“国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他们希望所有当下已投身或有志于参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的原创团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发挥自己的才智,能在未来,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形象。
“破圈”传播 中西和鸣
通过流行乐、影视剧乐曲的民乐演绎,自得琴社吸引了大量古乐专业人士、爱好者之外的受众,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大量海外粉丝。
“出海”的过程,倒也有一番趣味。“最早Youtube上相关我们的视频其实是网友自行‘搬运’,但不论从版权维护还是作品质量上,我们觉得还是自己运营更好”, 朱里钺说。
从2017年10月发布首条视频古琴演奏《琵琶语》至今,自得琴社在Youtube的粉丝数量已达65.1万,单条作品最高观看次数达1342万。2022年,受德国汉堡市政府邀请,自得琴社还参加了2022 China Time艺术节,以线上作品演绎和互动形式与国际音乐同行和爱好者深度交流,并获主办方书面感谢。
自得琴社在Youtube拥有65.1万位订阅者
自得琴社《山鹰之歌》登上新华网西语版报道
“目前,我们基本做到国内外平台同步更新,保持活跃度也是运营海外宣传口的一个基本要义”,朱里钺透露,“我们也从中发现中西观众的喜好差异,这也挺有意思!”
自得琴社团队的海外账号上做了分类,如合奏、独奏、电古琴、古琴传统曲目等,上传的素材也多以团队原创和中国曲目二创为主,观众的点击数量也反映出了这个设计的成效,海外的观众更偏向纯粹的音乐演奏,对带有古琴演奏细节的视频更是青睐有加。
“他们愿意听,也看得懂视频里的戏剧表演,他们被我们的诚意打动,我们也感受到了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喜欢和兴趣,这些海外‘知音’使我们坚信,中西和鸣,不仅体现在作品创作,更体现在彼此文化的认同和共感。”
IP SHANGHAI X 自得琴社
IP SHANGHAI:作为诞生于上海的创意团队,这座城市是否也是你们灵感的源泉?
朱里钺:当然!上海作为国际都市,对艺术创作的包容和支持对我们这样小规模的创作团体而言意义重大,我们在此看到了精彩纷呈的创意,也激励我们不断突破。近期我们也在筹备以上海四季为灵感的新作,想结合上海新的景观或用新的视角来创作和本地文化相关的作品。
IP SHANGHAI:海外粉丝主要来自哪些国家?他们对自得琴社的作品有哪些评价?
朱里钺:目前粉丝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美洲和澳洲,从留言分析,有一部分是海外华人华侨,还有一部分是外国人,英文留言中频繁会出现beautiful, harmony等词,除了对音乐本身的评价,还有对我们服饰、色彩等角度的夸赞。
IP SHANGHAI:针对中国传统的海外传播,基于这些年的经验,请谈谈你们的感悟和思考。
朱里钺:我觉得海外对中国文化的好奇非常大,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印象相对也比较模糊,到底什么是当代的“中国风”,可能既是老外的疑问,也是所有正在做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团队要一起合力探索的答案。
IP SHANGHAI: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你们还有哪些期待?
朱里钺:我觉得我们需要找到宏大叙事之外的方式,期待和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用创意打造一个真实、生动、活力的中国国家形象。正如IP SHANGHAI着力于聚合创意力量,共同展现上海城市形象的理念,中国各地都能做出自己地方的形象特质,深挖地域文化内涵,那么,我们当代中国文化的整体形象可能就勾勒出来,变得更为清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