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骂《乌梅子酱》,救不了华语乐坛
《乌梅子酱》MV截图
如果最近要提名新晋的网络神曲,李荣浩的新歌《乌梅子酱》一定位列其中。副歌那句“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成为了许多短视频的音乐素材,在疯狂传播的同时,也有以乐评人丁太升为代表的不少人批评《乌梅子酱》“俗不可耐”。
围绕着《乌梅子酱》这首歌,人们似乎又回到了这些问题的起点:《乌梅子酱》到底好不好听?华语乐坛到底是不是没救了?关于《乌梅子酱》的传播席卷了互联网平台,对它的批评也同样没有落下。
但是,骂《乌梅子酱》,就能救得了华语乐坛吗?我们关于音乐的讨论和想象空间越来越小,似乎才是最值得担忧的。
✎作者 | 夜鹰
✎编辑 | 张文曦
在《乌梅子酱》的火还没有烧到微博和Bilibili(下简称B站)的时候,《乌梅子酱》只是另一首所谓的“网络神曲”。
2月初,海量的翻唱视频和将其用作背景音乐的短视频占据了整个网络,它们的长度普遍不长于15秒。副歌部分的第一句歌词“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配合足够抓耳的旋律,精准地匹配了网友对于口水歌的定义——“听一遍就记住,听三遍就会唱”,即使下一句没人可以不看歌词就听懂也没什么所谓。
而关于“《乌梅子酱》到底烂不烂?”被大规模讨论是在2月22日,话题#丁太升说乌梅子酱俗不可耐#冲上了微博热搜榜一,浏览量超过4亿。
如果你对于音乐类综艺节目稍有关注,应该对于丁太升的毒舌有所耳闻,他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十分尖锐的语言批评表演者,在这个视频中也不例外。
丁太升对《乌梅子酱》的点评其中一部分。/ 图片源自B站截图
丁太升对于这首歌的评价出自其2月20日发布于B站的视频《乌梅子酱,是不是一首投机之作》。单纯对于旋律,丁太升并不认为有太大的问题,他认为这段“和弦用得很漂亮”,副歌第一句“特别挠人”;并且承认“李荣浩是一个编曲和音乐制作方面的才子”。
对于歌词的锐评才是微博话题的出处。丁太升认为《乌梅子酱》的歌词实在是“俗不可耐”。在视频中,他点名批评了副歌的歌词: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
我尝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
是甜甜的爱情,来得这么确定,
因为你每个害羞的反应。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
迎风吹过你的头发我好喜欢。”
丁太升对于这首歌的态度十分明确:《乌梅子酱》好听吗?它的确是一首好听的流行音乐,但是它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审美体验吗?不能。他将这种歌曲让人觉得好听的原因和挠痒痒肉令人发笑相类比,这样的比较暗示了这种歌曲不具备过高的技术含量,并且听众是被动接受这首歌而非主动接受。
听众在对音乐的接受上,或许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空间。 / 《不能说的秘密》剧照
自此,丁太升对于《乌梅子酱》的攻击开始超出了这首歌的范畴,他将这种“俗”的原因归结于李荣浩文化修养的不足,并将这种“不足”的标签扩大到“小镇青年、初中毕业的文艺骨干、想谈恋爱但是谈不着的打工者”身上。
网络神曲、华语乐坛、江郎才尽的歌手和丁太升的锐评,集齐了这些要素的话题想不火都难。于是我们看到了一股几乎持续到了现在的讨论热潮。直到2约26日晚上,问题“丁太升评价李荣浩新歌《乌梅子酱》俗不可耐,如何看待乐评人的评价?”仍然在知乎热榜的前列。
什么在腐坏?
或许将《乌梅子酱》称为“网络神曲”有些不公正。《乌梅子酱》单曲的发行是在2022年11月21日,一个月以后的12月21日,李荣浩发布专辑《纵横四海》,将《乌梅子酱》收录在了倒数第二首的位置。
无论是在华语、欧美、日韩的音乐产业中,这种先发行单曲再发布专辑的模式都是十分常见的模式,曾经产出过许多口碑和商业成绩都十分良好的作品。一般来说,这样一张专辑的制作,短则几个月,长则以年计。
在Adele的著名专辑《25》发行前,单曲《Hello》便已发行。/ 《Hello》单曲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近些年网络平台的兴起,催生了另一种流行音乐的生产方式。有文章曾经指出,现在有一种专门为短视频平台制作歌曲的方法:将几种最火的歌放到一起,总结它们副歌部分的规律,将这些规律编排进新的歌里,然后把最抓耳的部分放在歌曲的最前面,因为这样“更容易被采用”。
这样的固定套路对于音乐制作者来说如同在流水线上生产音乐,一个月可以写出几十首这样的歌曲。平台从制作者手里大量收购这些流水线产品,像买彩票一样,如果能火一首,平台就有不菲的收入。
在中国的音乐市场中,这两种流行音乐另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能够流行的时间不同。到了现在,几年前的网络神曲还依然火热的有多少呢?《学猫叫》已经彻底被抛弃,《小城夏天》也很有可能火不到下一个夏天。但是21世纪初的华语流行音乐中最火的那一波歌手,以周杰伦、孙燕姿等歌手为代表,他们的歌曲依然在被翻来覆去地听。
如今,我们仍然能够在音乐热歌榜上,看到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的经典歌曲名列前茅。/ 图片源自QQ音乐
盘踞各大音乐软件排行榜的新歌越来越不耐听,华语乐坛已经完蛋了吗?
美国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的《变革之声》中有一段提到了上世纪70年代 “迪斯科”这种音乐形式的流行和其遭遇的反对浪潮。在1979年还发生过一次狂热的反对活动,五万人聚集在一起围观和炸毁一大箱迪斯科唱片。后来,迪斯科舞厅的功能逐渐被取代,迪斯科便不再受宠。
《变革之声:一部真实的音乐史》
[美] 特德·焦亚 著,孙新恺 译
未读·艺术家 / 未读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12
然而,近些年来欧美乐坛的迪斯科复古浪潮又将其推到了时代浪潮的潮头,如焦亚的判断:“乐迷们似乎永远渴望破坏,当流行音乐中的剧变告一段落时,和平年代只能维持区区几年,然后听众会再次发起新一轮的剧变。”在掌握了互联网话语权的一代人的记忆里,流行音乐的良性剧变发生在2000年,而不那么被接受的剧变可能就是所谓的“网络神曲”了。
1979年,美国芝加哥发生迪斯科毁灭之夜(Disco Demolition Night)。/ 图片源自wbur官网
巨浪之下
在《乌梅子酱》所引发的巨大讨论中,相比于这首歌本身是否好听、华语乐坛是否已经衰落等话题,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或许是各个平台之间的信息同质化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6亿。
《神秘巨星》剧照
这几天,在几个体量最大的互联网平台上,关于《乌梅子酱》的讨论获得赞同最多的几种论调基本上相同。在这台互联网机器的运转下,个人的注意力被推荐算法禁锢,公共的讨论空间也被那些更容易产生“病毒式传播”的话题所占领。而病毒式传播的信息,传播速度要比病毒快得多。
互联网有着其他实体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几乎再小众的爱好也能在互联网中拥有一片土壤,聚集起让人不感到孤单的小团体。冒出头的音乐人越来越年轻,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青少年时期就接触到全世界最好的音乐、绘画、文学及几乎所有信息。
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所揭示的,互联网将本来相互分离的个体牵连了起来。/ 图片源自 Fordham News
在关于华语音乐的讨论中,“华语乐坛并没有死,只是好的音乐不被看见”是在“华语乐坛已经死了”之外,另一种主流的论调。在被唱衰到半死不活的华语乐坛中,仍然有许多充满了新鲜元素的音乐被不停地创作出来,也有许多涉猎十分广泛的音乐爱好者热衷于分享自己认可的却尚未被太多人听到的音乐。
只愿意听周杰伦的人,和只愿意听网络热歌一样,都是在一个圈里打转。如此的声音被社交媒体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浪潮,掩盖过了本可以更加多元的讨论。人们接触到新的、不同类型的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这样的意愿也越来越少。
《不能说的秘密》剧照
在注意力成为一种经济的情况下,流量的马太效应或许会愈演愈烈。即使有着大量优质的信息和观点,在用户注意力有限且同质化信息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想要找到高质量内容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检索信息的能力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必修课,人们对于ChatGPT的趋之若鹜也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其快速检索相关信息的能力。微软发布的AI搜索引擎的NewBing因为给出完整回答的同时标注信息来源而令关注者兴奋不已。流水线上许多的重复劳动已经被机器取代,模拟人类行为的AI“创作”出“口水歌”血洗短视频平台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 END ·
作者丨夜鹰
编辑丨张文曦
校对 | 向阳
原标题:《骂《乌梅子酱》,救不了华语乐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