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野千鹤子:女性也会染上厌女症丨从职场和消费看女性议题

2023-02-28 13: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FBK 管理视野 复旦商业知识

“厌女症这种病,不是只有男人才患,女人也会染上……比起男人的厌女症,女人的厌女症更加麻烦,因为女人的厌女症是自我厌恶。”①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性别议题中,“女人的敌人是女人”的迷思蔓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何如此?美国历史学者琼·斯科特(Joan Wallach Scott)在《社会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范畴》一文中谈到:“我们需要拒绝二元对立所具有的固定和永久的性质,对性别差异的术语进行真正的历史化和解构。”②她认为,除了在亲属关系系统里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我们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比如考察劳动市场、教育和政策领域等。性别问题何以生成?我们需要立足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下面三个视角,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①[日]上野千鹤子著;王兰译. 厌女 日本的女性嫌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5.01.

②Scott JW.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6;91(5):1053.

尽管主流观念已经认可性别平等,从国家、组织到个人也都为之付出了努力,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职场中,女性的头顶依然悬挂着玻璃天花板,而且近年来有越来越逼仄之势。不少企业或组织都在出台并不断改善促进女性员工发展的措施。例如,给女性员工提供较长时间的产假、哺乳假引入弹性工作制等,试图借助这些措施帮助女性减少工作与家庭的冲突。然而在这些措施和努力之下,为什么女性群体的职业发展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大多数职场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DISS的情境,例如同事的聚会总是不邀你,跟你谈话时居高临下或心不在焉,把你的看法当空气,背后说你的闲话等不尊重的行为。不少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遭受更多无礼对待。例如,在美国第八巡回法庭系统的员工之中,在5年观察窗口期内,女性相比男性同事遭受了更多上司和同事的无礼对待;在律师行业,10%的女性曾遭受无礼对待,但只有2%的男性有类似经历。那么,到底是谁在diss女性呢?

在职场上,女性遭到与男性不对等的待遇,似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招聘开始,就有不少公司对女性有所“防备”,特别是育龄女性。即使进了公司,在同样的岗位上,女性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工资比男性要低,不同的行业和职位的薪资差异不同,一般幅度在30%左右。之后如果结婚要孩子,在职业升迁上也许得不到公司的任何照顾或职业缓冲的时间,反而有可能被迫出局,导致许多女性做出暂时退出职场的决定(career interrupted)。那么,职场女性遭遇“不平等规则”该如何破局呢?

研究发现,尽管我们已经不是处于与天地斗、与猛兽斗的原始时代,但对地位的评价体系还是一脉相承自远古人类社会。现代社会中资源获取往往与教育背景、人脉资源、个人影响力相关,而不再是远古时期更多要靠拼体力、拼部落联盟的实力等,不过体格和团队协作对个人地位的影响仍十分重要。一个组织内,从不同视角出发,甚至可以看见完全不一样的地位图景。研究者们基于两性视角对地位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即选择适当的视角与评价框架去认识、理解地位,对我们评估一个组织的生态及运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男女在权力领域的信心差距是一个因为性别差距而引起的长期问题。这种信心差距驱动了我们在薪酬、晋升和绩效方面所面临的很多不平等现象。从组织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在竞争性的工作环境中减少对性别的关注会是更优的意识形态。“性别盲”重新指导了女性看待性别差异的方式,重要的是,这些感觉到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她们的信心和行为。特别是在消除信心差距方面,减少性别关注反而会帮助女性采取行动、塑造其更优的职业成果。

Jordan Siegel、Lynn Pyun和B. Y. Cheon研究了在韩国那些提拔女性至中高层管理职位的公司。在这些管理层级上,典型的韩国企业很少会有女性,因为社会上普遍反对女性承担家庭之外的责任。运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佳数据和可行方法,文章作者精确地衡量了女性高管对绩效产生的影响。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女性比例增加10%,就能够给企业增加1%的利润。你想想看,企业利润上1%的增加会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而且对于很多韩国企业而言,增加10%的女性高管是很容易的事,因为大多数企业高管团队中压根儿还没有女性。

当人们对性别差异的期待发生错位的时候,例如组织内出现一个亲善、妥协、注重整体的男性领导,或者出现一个理性(显得冷酷)、独断、绩效导向的女性领导时,后者得到的评价不容乐观。也就是说,一旦女性运用了男性化的领导力模型,违背了社会对其性别角色的传统式期待,女性领导者得到的评价往往会倾向于负面。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不公却屡见不鲜的现象存在?

印象中,最热衷于投入“消费战”的大多是女性。女性消费者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非理性的。买买买是她们的标签。炫耀型消费、冲动型消费,似乎理性消费这个词永远与她们不搭界。可女性消费者真的就没有理性可言吗?针对女性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的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普遍认为的非理性,只是女性消费者的表面现象,背后自有其合理的底层逻辑。

除了消费实力强劲,女性的行为特质也让人意外,埃森哲调研形成的《智赢她经济》报告呈现的数据,与“血拼”“冲动”“一不高兴就购物”等社会对女性消费的简单化印象,有着不小的偏差。女人,可没那么好忽悠。“月光族”“品牌控”等非理性消费行为,女性的比例(25%和44%)明显低于男性(28%和48%),显得更加务实;对于花高价购买兴趣圈(朋友圈)推荐的产品,女性和男性至少一样冷静(45%和49%)。

她的选择:

中国女性消费群体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中,从过去单纯的强调男女平等,到如今开始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软硬件实力。随着经济基础的奠定,中国女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更加关注自身,呈现出非常强烈的“悦己”属性。研究这一中坚消费人群的消费趋势,正是赢得中国消费市场的关键。《管理视野》采访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徐倩,为你剖析女性主导消费市场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的两性语境里,1949年至今的社会体系的演进,虽然仍有种种不平衡,但仍然不断完善着对女性权利的重新建构。如今,她们带着经济权与财产权的新动能,又在互联网和新技术变革中与世界相遇,站在未来的门槛上。在她们的选择和牵引下,工业化时代从生产到消费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里逐渐反转,回头又开始改造起顽固的工业生产体系,也就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互联网+”。

1979年,一位来自辽宁省新金县(现大连普兰店区)杨树房乡的大队书记李桂莲,在乡头广播站发布了招缝纫女工广播,十里八乡赶着驴车而来的85位农村妇女,通过扯六尺布做衣服比拼,从600多人中脱颖而出,东拼西借了3万元钱,用各家凑来的65台缝纫机,开始了大杨集团的40年服装事业。数十年拼搏,大杨的创世牌定制西服,奇迹般地积累了包括股神巴菲特在内,别人梦寐以求的一批高端客户。2009年的《华尔街日报》这样描述:真正有钱有权的人不再穿意大利顶级男装品牌,他们都穿“创世”(Trands) 牌西装。

在内卷严重的咖啡赛道,永璞似乎是个特别的存在——不靠砸钱搞营销、不靠打折冲销量,甚至公司内部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销售人员,但哪怕是在疫情的大环境之下,依然可以保持“每年三倍左右的增速”,创立8年时间,进行过超600次联名,且95%都是对方品牌主动邀请。“专注做自己喜欢且认为对的事,然后再去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永璞咖啡联合创始人郁晔如是形容创始团队的状态。也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之下,快乐、自由和创造力共同构成了永璞自然生长的三要素。

早年凭借“餐具系列”出圈的HEFANG,把中国人餐桌上平凡的筷子、勺子进行巧妙的设计,变成戴在女孩儿耳际和脖颈间的精巧首饰。优雅又有质感,却不失平凡生活的小确幸,这是HEFANG珠宝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也是创始人孙何方带给我们的初印象。十年前,设计师出身的她期许着未来能带着中国原创设计品牌走上国际舞台,如今,由她创立的HEFANG珠宝已经在国货轻奢珠宝品牌中名列前茅。

2014年创立之初,超级猩猩提出“不办年卡、按次付费、专业教练、没有推销”的16字理念,颠覆了大众对于传统健身房的认知。微信小程序预约课程,随约随上、随时取消,无教练推销,无年费捆绑,课上与二三十个陌生人一起挥洒汗水,课后再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超级猩猩摸索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线下健身模式,把枯燥的锻炼变成了一群人的健身“派对”,为健身赋予了社交属性。

“Z世代”与“她经济”共同助推了低度酒赛道的崛起。早前在锐澳(RIO)鸡尾酒数字零售事业部任职时,唐慧敏就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赛道的潜在机遇,2019年末,她将自己的洞察落地,创立了女性低度酒品牌贝瑞甜心(MissBerry),并推出第一代小方瓶果酒。在和我们的对话中,她条理清晰地向我们列举了她对于市场、产品和人群的洞察,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创业过程中被逐一验证的。唐慧敏本人并不擅饮酒,令她着迷的是如何满足女性在酒桌聚会场景下对于味蕾和情感的需求。她不断改进工艺,不停地“折腾”供应链,正是为了做出“有温度的产品”。

插图来自pexels.com 《管理视野》杂志

原标题:《上野千鹤子:女性也会染上厌女症丨从“职场”和“消费”看女性议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