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失宠的洋品牌,ZARA这次真的要“砸了”?

2023-02-28 15: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去年6月,快时尚巨头H&M关掉了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中国首店。2023年,新年刚过,另一家巨头ZARA,也迎来相同的命运。2023年1月2日,ZARA南京西路店结束运营后正式闭店。为何背景实力雄厚的公司在中国却出现了大规模的“寸步难行”状态。原委几何?

其实ZARA品牌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将商品定位为中高端,标榜高大上风格。最初几年借着洋品牌的势头,风头不错,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人们的购物消费观不断变换,消费整体受到抑制。这些品牌在与国际一、二线大牌的短兵相接中,不论是在设计水平还是在资本实力上都相差悬殊,这种悬殊的差异也让终端品牌市场大幅承压。国货的崛起更是给这些洋品牌彻头彻尾的洗了“冷水澡”。为此,很多洋品牌都寻找了多条通路的形式进行自救,一是创新商业模式,二是调整品牌定位,三是完成差异化品牌战略,四是引入电商拉动业绩。但是这些在ZARA上并没有体现的多么明显。

01.产品定位不坚定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ZARA形象店,是ZARA国内首家关闭店铺,不仅上海,其他地区的ZARA店铺每年也在不断关闭,这些都意味着ZARA在宣布退场。

回看这些年洋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很多洋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定位不清,有定位年轻时尚的,有定位潮流休闲的,也有定位知性时尚的,定位比较随意,并没有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ZARA刚刚进入中国时,将主流消费人群定位在20-28岁人群,但是在发现市场不好之后,转头将主流消费人群定位在35岁以上,但是店铺的整体形象仍维持原状,这就与产品本身的定位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现象。

其实在产品定位上,一定要取产品之精华,每个商品的设计理念不同,必然会导致市场上不同的购买力度,再加上服饰市场的买手团队变动等因素,出现销量波动是十分正常的事情。ZARA面对消费者购买力度的波动,选择冲动性调整市场人群定位,本身就是犯了运营中的大忌。

02.时尚趋势把握不清

从背景实力上来看,ZARA 在全球96 个国家拥有两千多个门店,是西班牙第一、世界第三大的时尚服装品牌,在全球拥有不错的业绩,连续19年营收稳定增长的服装行业大佬,却在中国市场翻车。

刚进入中国市场的ZARA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打通市场,引领消费热潮,就是其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其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在15 天内完成设计、生产并将商品配送至全球各门店,快速打样生产的方式让中端服装逐渐平民化,用“唯快不破”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但是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欧美人喜欢黑白搭配的简约范,但中国人的需求则是借助颜色的冲击感来进行细节服装的衬托,ZARA很显然没有看到国人对于服装的需求。因其快速生产的供应链方式,让其往往需要借助大牌的设计,在更改之后推出市场,一面需要面对高额的版权费,一面面临中国市场的不买账,ZARA必然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

中国服装时尚的视觉是国外有些不同,面对着大量的伪原版高仿服饰,在初期的新鲜感结束之后,难免会出现视觉疲劳,使得ZARA的大部分店铺收益都处于亏空状态,再加上大规模的开店速度,常年牺牲单店收益来扩大运营范围的局面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或许也是造成ZARA闭店的原因之一。

ZARA虽然在不断关闭中国店铺,但是其毕竟是一家拥有57年历史的服装公司,中国市场的冲击不知会为ZARA造成怎样的局面,在未来,ZARA还能否继续“把时装普及到大众”的这种理念,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