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区建设2.0:消费中心城市的必修课
原创 华高莱斯
目 录
1、社区为核的城市多中心网络
2、东京的社区活力网络
3、代官山的中心社区建设
关键词:
社区建设 | 活力社区 | 社区营造
多中心网络 | 城市更新 | 微更新
开发模式 | 公园社区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整社区、社区营造、未来社区……近几年,围绕社区建设的理念频繁出现在各地的发展规划中,且很多城市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
如「劲松模式」,在老旧社区治理、更新,以及引入社会资本方面,成为北京社区建设探索的一大标签。
▼ 采用「劲松模式」的社区更新
如今,社区建设的目标又升级了——
自2020年起,「扩大内需」成为各类政府报告中提及最多的主题词。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对商业网点布局、生鲜超市、前置仓进社区等促进消费的商业设施均有涉及。
2022年,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明确了社区发展服务业、社区更新等扩大内需的发展方向。
▼ 北京望京小街更新不仅成为社区活力中心,也是城市休闲消费中心
这也就意味着,围绕社区的密集建设,不仅有保障民生的目标,更有通过建设更新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新目标。
更意味着,社区已正式成为城市扩内需的基础单元,社区建设亟需从促进组团内部活力的1.0阶段,升级到拉动城市内需的2.0阶段。
从1.0到2.0是什么意思呢?
①. 社区1.0的内循环
社区建设1.0阶段,普遍是以产权和物权为基础的组团,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区」为主体。主要以促进社区活力,增加居民归属感为目标,展开环境提升、适老化改造、便民商业等微更新。
以社区公共环境提升方面的社区营造为例。上海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了公众参与制度,探索多方协商、共建共治的社区自治模式。形成社区居民与社会专业团队公共参与、共同建设的「社区花园」模式。
▼ 上海大学路的社区花园
▼ 上海社区营造机制示意
②. 社区2.0的外循环
在扩大内需的新目标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生活圈建设意见,还是各地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都已将发展重心跳出常规的社区组团范围,放大到15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区域,即2.0的「泛社区」建设。
这也就加速了共享街道、生活街区、完整街区等等突破「小区」的更大范围社区建设。
▼ 上海的上生·新所的泛社区建设
当然,社区1.0与2.0阶段,并不是非此即彼,二选一的关系,社区1.0可以说是2.0泛社区发展的「基建」。
泛社区的建设,有将社区融入城市发展的考量;也有解决社区「存量之争」一类问题,如电商与夫妻店对社区客户争夺的权衡;还有政府投资,如何有效带动社会资源、资金投入的探索。
▼ 成都猛追湾街道的泛社区建设 | 摄影@白桂祥
社区建设如何带动城市内需,并非我国遇到的特殊问题,世界上很多城市已经走过了这一历程,积累出一些经验与教训,我们一起看下有何可借鉴之处。
01
社区为核的城市多中心网络
MEASURE THE WORLD
《城市的胜利》《向心城市》《高薪城市》《规模》等有关城市研究的著作中,对城市发展有着共通的结论——城市规模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越多,就能进一步促进分工细化,就能创造更多的需求,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这其中,决定人们连接成本的是城市尺度;决定产出质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次数,而不是人数。
▼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指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能创造新知的是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大城市采取多中心建设与提质控量并行,一边对抗大城市病,一边吸纳更多人口,一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而在多中心结构之间,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的,是次一级集生活、居住、休闲、工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泛社区网络,他们正在成为推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新中心。
以伦敦为例,自1970年代开始至今,金融城、金丝雀码头、伦敦塔桥城、伦敦南岸等为代表的区域,形成了伦敦的多中心结构。2000年后,由国王十字区、伦敦科技城、苏活区、格林尼治半岛、巴特西电站等泛社区组成的次级多中心网络逐渐成型。
▼ 伦敦多中心结构和次级多中心社区网络中心分布示意
这些社区不仅起到了多中心之间的连接作用,让城市变得更紧凑,还成为伦敦在科技、金融、文化、商业等领域的新增长磁极、新活力中心。
▼ 伦敦次级社区多中心网络的国王十字区、巴特西电站
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下面我们以东京多中心网络的建设为线索,深入了解一番。
02
东京的社区活力网络
MEASURE THE WORLD
2022年,日本人口再次加速向东京集中,市区总人口已超过1400万。承载这些人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除了东京多个老牌副都心外,还有社区形成的次级多中心网络。
这种分工结构,并非一开始规划好的,而是「衰退」与「发展」中,上下磨合出来的。
▼ 东京人口热力图
1. 多极副都心时代
20世纪5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市化时期。1955年,东京都人口规模10年翻了两倍,达到800万,城市无序蔓延、居住环境恶化等城市发展问题开始暴露。
1958至1986年间,东京先后发布4版首都圈规划,形成一心七核的多中心结构,这既是为了疏解资源,推动城市多极化发展,也是为了进一步吸引全球资源继续向东京集聚。
▼ 东京一心七核的多中心结构
▼ 七核之一的临海副中心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东京有财力一手推进多中心建设,一手进行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
大量建设破坏了许多传统街区的风貌与经济结构,致使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市民不满,于是开始了「社区魅力再造」运动(由「町内会」等内生型组织领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社区营造。
然而进入19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众多大投入的新中心建设、城市更新或是缩水,或是只停留在图纸层面。
而过于强调内部活力,功能较为单一的社区营造运动,更是难以为继,纷纷开始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逐渐形成空间、经济、文化多维度融合的社区建设。
▼ 东京早期社区营造功能较为单一
2. 多中心社区时代
1990年代开始,东京进行过多轮规划及政策调整,逐渐向社区建设放权。社区的魅力再造运动也经历了多次结构变革,重心逐渐转向街区再生、传统街区保护及社区活化利用等资源再生产的议题上。
社区进入「开源」阶段,社会资本加速介入,社区建设也从空间营造,转向促进社区居民休闲、教育、就业等社会消费类开发上,这大大激发了社区的经济活力。
▼ 此阶段东京的社区建设,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业态
经济泡沫破裂后的1990年代末,日本为了促进城市内的大量低活力不动产,重新参与到城市经济发展之中,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消费,提出「都市再生」战略。
该战略强调区域、社区以不同方式实现「提升生活品质,活化地方经济」的目标,东京社区建设正式进入多中心社区时代。
需要强调的是,东京多中心社区的建设,并不意味着各个社区走向趋同,反而是各具魅力、百花齐放。
如同社区魅力再造运动著作《再造魅力故乡》所述「人们出于对地方的热爱发起了‘社区魅力再造运动’,地方魅力培育出当地人的热爱,人们的热爱也让地方的魅力具体成形」。
▼ 古川町是日本最早推行「社区魅力再造」的地区,随处可见的锦鲤成为一大特色
3. 各具魅力的中心社区
东京的社区建设,是以「町」(小范围内的街区或市镇)为单位展开,由官、民、企、学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可以说是一町一策、量身定制,并没有可以快速复制的模式。
这些中心性社区建设,深挖本地特色,形成了对不同人群的定向吸引,共筑东京多元化、包容性。比如突出精致生活的自由之丘,以工业文化为特色的惠比寿花园广场,主打本土品牌风的猫街等等。
▼ 以精致生活为特色的自由之丘
下文,我们选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心社区,看看社区特色建设可以「多离谱」、多引人。
①. 咖啡特色的清澄白河
清澄白河社区位于东京台东区的下町,这里历史街区虽多,但不怎么吸引年轻一代。2012年之后,清澄白河的社区建设,开始围绕年轻人喜爱的咖啡文化发力,引入各类咖啡品牌。
其中,网红品牌蓝瓶咖啡在东京的首家店落户这里,引发年轻人追捧。此后,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咖啡品牌涌现,如手沖烘焙咖啡的ARISE、杂货店性质的深田莊咖啡、古典风味的Portmans Cafe等等。
清澄白河被《东京咖啡馆指南地图》评为「潮人必去,网红咖啡圣地」。
▼ 清澄白河社区的网红品牌蓝瓶咖啡
年青一代的聚集,也救活了历史街区内的各类传统手工艺店、町工厂(日本对于位于城市街道中的中小型工厂企业的总称),提升本地居民的收入。
例如,位于社区的椎名硝子工厂(1950年成立的町工厂)内的GLASS-LAB玻璃实验室,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玻璃制品体验处,他们只需1个多小时就能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玻璃制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年轻人对下町历史文化的兴趣,下町深川江沪资料馆还原了江户时代下町生活场景。
▼ GLASS-LAB玻璃实验室的手作体验(来源:Flickr)
▼ 下町深川江沪资料馆的江户时代生活场景
「东京年轻人最喜欢的散步地」「有巴黎氛围的街区」「东京的布鲁克林」清澄白河被贴上越来越多的特色标签。
②. 公园社区——木场社区
位于东京江东区的木场社区,在工业发展时期曾挖掘了大量运河。近代,随着周边大量采集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严重,木场沦为「零米地带」(海拔0-1m的地域),时常受到水灾侵袭。虽然木场进行过社区营造,但治标不治本,很多居民依然选择搬离这里。
之后,木场借着江东区着手对人工运河改造、排除隐患的机遇,积极与政府合作,将横十间川、仙台堀川两条运河改造为大型社区公园。
▼ 木场社区的横十间川、仙台堀川亲水公园
社区公园分为交流之森、科学之森、果实之森、亲子之森等7个主题区域。为了避免出现居民新鲜感过后,迅速衰败的情况,每个主题区由社区组织各类运营活动,如船友会、儿童皮划艇活动、健身俱乐部等等。
不同人群均能在公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区活动,社区公园被市民亲切的称之为「区民之森」,公园将分散的社区缝合在一起,形成凝聚力与认同感。
▼ 社区在公园内组织的亲子活动(来源:Flickr)
值得一提的是,木场公园社区经验,被引入江东区亲水公园体系「City in the Green」建设中。江东区绿化率提升至19.3%,位列东京23区的第8位,也是23区中罕见的绿化率还在持续攀升的地区。
▼ 江东区「City in the Green」亲水公园体系
③. 二次元的吉祥寺
东京年轻人「最想住」「住后感最好」的地区不是涩谷,也不是秋叶原,而是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东京近郊,是武藏野市的一个综合社区。与其他郊区社区一样,吉祥寺是围绕车站发展起来的TOD社区,虽说社区商业配套齐全,但其他TOD社区配套丝毫不比这里差,那为何吉祥寺为何会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 吉祥寺是东京标准的TOD结构(来源:Flickr)
答案是社区结合二次元文化的运营。
众所周知,池袋、秋叶原是东京二次元的消费中心,而吉祥寺却是二次元文化的「制造中心」——吉卜力工作室、《周刊少年Jump》等等鼎鼎大名的动漫公司均是在这里创立;STUDIO 4℃、Studio Dean、GAE等动画、游戏制作公司,Wave等模型制造商都在这里聚集。
▼ 吉祥寺的吉卜力美术馆(来源:Flickr)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二次元作品是以吉祥寺为背景展开,如《海潮之声》《真・女神转生》《Cafe吉祥寺》《吉祥寺探侦局》等等。吉祥寺也就成为年轻一代「动漫圣地巡礼」*目的地,多次登上日本国家旅游局制作的动漫巡礼观光地图。
*动漫圣地巡礼:指漫画或动画的爱好者们,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造访现实中的场景原型所在地。
▼ 动漫作品《超自然9人组》中的很多场景,就地取材,引发粉丝们的巡礼(来源:Flickr)
社区除了尽可能还原二次元作品中的吉祥寺场景、融合社区商业发展、为企业吸引人才外,还大力推动艺术画廊的发展,为动漫画家、模型制作师等二次元从业者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 吉祥寺艺术画廊分部示意
通过以上3个特色中心社区建设,可以看出,东京多中心社区建设,不怕旗帜鲜明,就怕毫无特色。可以说,东京多元化的魅力、城市包容性的底蕴,来自人们可选择社区的多元化。
说了这么多,东京的社区建设具体是怎样展开的呢?
03
代官山的中心社区建设
MEASURE THE WORLD
位于东京涩谷南侧的代官山,被称为日本20世纪社区再开发的典范,为社区与商业开发的融合,探索出可行方案。
▼ 代官山俯瞰
我们先了解一下代官山社区再开发的背景。
1. 政府引导阶段
代官山的住宅区建设始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重建,它是日本最早使用钢筋混凝土的社区。随着城市交通干线的向外延伸,特别是以涩谷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建设,推动了南侧代官山的住宅建设速度。
到1960年代末,代官山出现由建筑师设计私人住宅的风潮,如桢文彦设计的住宅综合体Hillside Terrace,这种风潮也导致社区结构越来越零散。
▼ 住宅综合体Hillside Terrace
进入1980年代,代官山区域建筑群、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加上居民人口结构老化,致使区域活力不足,商业凋零。此时,正值日本社区魅力再造运动兴盛时期,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町内会,推动社区营造。
不过社区过于零散,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只靠社区营造收效甚微。
之后,日本官方专门负责老旧社区更新的住宅·都市整备公团成立,代官山车站站前区1.7公顷被划作试点区。试点区内展开社区环境、设施更新,以及街区的步行友好改造。
▼ 代官山社区环境、设施的改造
不久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住宅·都市整备公团没有财力继续推动社区的大规模更新,主要投入聚焦在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更新方面。
2. 多方合作的PPP阶段
在政府主导更新时期,代官山社区管理组织经历了由町内会(主导社区营造)到促进会(协调功能),再到更新会(企业出资,居民担任领导者)的升级过程。
随着政府投资的断崖式下跌,更新会开始接棒推动代官山的复兴,并探索出了政、企、民合作的「权利变换」PPP模式——居民提供土地,企业投资建设,政府更新公共设施;
更新后的产权分配,分为「保留床」和「权力床」,前者以住宅、商业、办公等物业形式返还企业,作为投入回报,后者按照比例划分的原则,重新分配给原地居民。
▼ 「权利变换」PPP模式示意
2000年初,在都市再生的发展背景下,东京开始实施「构建都市据点计划」,即以车站区域、社区为再开发对象,加速民间资源参与开发。其中涩谷站周边地域位列其中,代官山地区则作为涩谷区的「生活文化据点」推动更新建设。
3. 小而美的特色塑造
代官山生活文化据点的建设,是由「小而美」的特色个体建设组合而成。
▼ 代官山社区内散落的建筑更新
①. 小而美的建筑功能活化
代官山社区零散的住宅,即便采用了PPP开发模式,能进行大规模更新的项目也非常有限。因此,更新主要以小体量、多场景的小项目为主,这也就有了众多富有特色的商业项目。
比如,只有851平方米的猿乐町Sarugaku商业街区,通过6栋建筑的空间连结与层次组合,营造出「山谷」意向购物空间,包含服饰、餐饮、杂货、花店等业态,满足年轻人的不同需求。
▼ 猿乐町Sarugaku商业街区
再比如Onward服装公司,在代官山投资建设的品牌店,除了服饰之外,还融合了演讲空间、咖啡厅、餐厅及酒吧功能,成为服务区域的综合体。
▼ Onward服装公司的KASHIYAMA DAIKANYAMA综合体(来源:Flickr)
而被誉为面向「熟年人」的茑屋书店T-site,则围绕居民生活品质做文章。除了图书、百货、餐饮、咖啡功能外,还提供宠物照料、旅行定制、自行车定制等服务。
▼ 茑屋书店T-site
②. 小而美的「公园化」街区
代官山曾经的高密度开发,致使大量树木被采伐,社区绿化率严重不足。2000年后,构建都市据点计划带动的建筑功能更新,促使社会投资对建筑周边的营商「绿色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代官山出台环境提升的专项规划,选取10条主要道路进行改造。
如旧山手大道两侧是代官山主要的散步道,升级后绿化带隔离一直连通到车站,营造安全步行空间,道路两侧的住宅、商业建筑融入景观设计,提升社区的舒适度。
▼ 主要道路两侧的景观提升改造
代官山也抓住一切改造机会,打造绿色公共空间。比如穿越代官山的东横线地下化之后,腾出一片占地3200㎡,长220m的空地,狭长空间被改造为线性公园。
公园不仅是居民的休憩空间,公园内还包含5栋商业建筑LOG ROAD,使得公园不仅服务居民,也是市民休闲购物的目的地。
▼ 线性公园及内部的商业设施
代官山是东京社区活力网络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政府带动、社会投资、居民参与、特色营造形成有魅力的中心社区;然后一个社区又一起组成了城市的消费网络、活力网络、生活网络。
如果说东京的多中心结构是其保持竞争力、吸引力的核心所在,那么社区组成的次级网络,则是助力城市实现引人、留人必不可少的城市建设。
▼ 代官山从社区升级为城市休闲商业区
文末回顾一下本文核心观点——
社区建设从居住区到泛社区的发展过程,是社区从解决内部问题向解决外部发展问题的功能切换;社区组成的次级多中心网络,是城市保持引人、留人优势,获取持续竞争力必不可少的「硬实力」。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1/6图片工作室
原标题:《社区建设2.0:消费中心城市的必修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