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气候政治关键词:能源安全、经济复苏与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策略传播项目主任 姚喆
2023-02-27 18:4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对气候变化议题来说,2022年颇具挑战,2023年阻力依旧。

疫情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此起彼伏的大国博弈……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上漂浮的这些“乌云”尚未散去,在今年全球的气候能源政策讨论中,能源安全、经济复苏和清洁技术产业竞争成为绕不开的三个关键词,而各国在推进低碳转型上的定力与动力将继续受到考验。

能源安全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3日,顿涅茨克地区,因战争而停电期间,黑暗中的城市景色。视觉中国 资料图

2023年,能源安全仍是不少国家政策制定者的一块心病,这其中处境最难的莫过于欧盟。俄乌冲突对欧盟的能源政策和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加大了低碳转型前景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天然气供应紧张使得部分欧盟国家在短期内增加了煤炭使用量;但另一方面,为降低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欧盟进一步加强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

目前看来,欧盟暂且熬过了一个不太冷的冬天。从低碳转型的角度看,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好消息:风电和光伏的占比在2022升高至22%,首次超过天然气(20%),高于煤电(16%)。此外,煤电经历短暂的增加后,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里也开始回落。不过,可再生能源发展依然面临包括审批在内的多重阻碍,而高企的能源价格正在削弱欧盟工业的竞争力、影响着选民的倾向。如何在短期内保证能源供应,同时兼顾社会公平、经济发展需求和更长期的低碳转型需求,这是欧盟政策制定者将持续面对的难题。

看回国内,这两年来国际油气市场的波动和国内多次出现的用电紧缺,使得能源安全成为政策讨论中的核心关切。政策制定者更加强调能源独立,鼓励加大国内油气的开采,并且强调煤炭作为能源安全“压舱石”的作用。虽然2022年的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再破记录(120GW),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同比增加0.2%,是十年来首次反弹。为保证电力供应的充足,煤电项目的审批也再度加速。

面对追求能源供应稳定、充足的政策信号,“挺煤”的声量有所反弹,而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误解依然普遍存在,关于电力市场改革、能源低碳转型的讨论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而这类讨论的欠缺也很可能拖慢现实中改革的推进速度。

经济复苏

在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双重影响下,全球经济正陷入低谷。2023年,重振经济将是众多国家政府共通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欧盟和美国已经推出了各自的经济复苏计划——欧盟的“下一代欧盟计划”(NextGenerationEU)和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两者都把清洁绿色产业作为复兴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中国经济曾一度率先开始复苏,但之后又受困于严格的防疫措施。在疫情应对思路转型后,经济复苏(稳经济)将在2023年重新成为政府工作的核心要务。

不过,经济刺激措施会对中国的碳排放趋势产生怎样的影响,还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各省已经制定了2023年GDP增长目标。有分析指出,各省稳增有三大主要抓手:松地产、扩基建、促销费。在1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的第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强调了扩大内需、支持消费、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经济良性循环的措施。

虽然基建的投资收益率已大不如前,但目前看来,这一轮的经济刺激免不了要继续依赖基建投资,而新建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若得不到充分论证就匆忙上马,将成为未来低碳转型的负担。而地产业若会回暖,也将对国内的钢铁、水泥产量有所拉动,从而影响排放趋势。

此外,为了响应稳经济的号召,环评、环境执法和能耗双控要求都在去年有所放松。虽说“绿色低碳”仍是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几乎所有省份都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但在执行层面,环保和低碳元素在中国的稳经济计划中将如何体现(或缺乏体现),这仍有待观察。

绿色产业竞争

绿色清洁产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个判断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计划都包括对绿色产业的补贴或扶持,比如在可再生能源、绿氢、电动汽车等领域。

不过,当主要国家都有意愿在特定产业领先、在本土建立更完整的供应链,竞争和摩擦也就难免。美国的《削减通胀法案》涉及高额补贴等扶植措施,以推动电动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这些带有保护主义倾向的措施立刻引起了中国产业界的警惕,也让欧盟、日本、韩国等美国的政治盟友产生了不满。作为回应,欧盟委员会在2月1日发布了“绿色协议产业计划”,以对冲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除了围绕绿色产业和供应链的博弈之外,欧盟和美国也在酝酿不同形式的碳关税,中国视其为绿色贸易壁垒。当气候与产业、贸易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国际气候政治的大基调正慢慢由合作转向竞争。再加上中美关系依旧紧张,气候对话虽已破冰但仍未恢复常态,希望借合作的框架来推进各自的本土气候进程,有效性估计将大不如前。整体来看,推动形成一种“力争上游(race to the top)”的良性竞争,恐怕是适应目前国际局势的更优策略。

    责任编辑:张无为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