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67岁的张伟与170年的土山湾画馆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2023-02-27 08:1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作为徐家汇书院的开幕展,“传承与影响——纪念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年艺术文献展”将于2023年2月28日落下帷幕。1月11日,为展览竭尽心力的近现代海派文献研究学者、策展人张伟先生因感染时疫离开人世

67岁,正是一位学者年富力强的时候,张伟的辞世让人唏嘘不已。据悉,张伟在病榻上依然牵挂着展览,文献展也因此成了他人生的谢幕展。展览至今两个多月间,已接待了2万余名观众。

展览现场,图为策展人张伟先生。

1852年创立、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盛赞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此次文献展是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周年的纪念展,其中大多数珍贵档案文献和史料图像出自已故策展人、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先生的个人收藏,一半以上是首次披露,具有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向观众展示了土山湾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先驱地位与大量实绩,展示了土山湾画馆的传承脉络与深远影响。

土山湾文献《绘事浅说》,展览现场

土山湾文献,徐咏青民国初年为《妇女杂志》《小说时报》等所绘封面原本,展览现场

土山湾文献,徐咏青编绘《水彩画风景写生法》原本(大东书局1922年),展览现场

“在今天,土山湾这个词好像已经没有了。有些知道的人,也把土山湾和徐家汇混在一起。但是在当时,两者全然分开。土山湾和徐家汇的分界线,是今天的徐汇区区政府(漕溪北路336号),过去的大修道院。土山湾建筑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山湾孤儿公益院。公益院包括印书馆、图画间(俗称土山湾画馆)、五金车间、鞋作车间等。”展览开幕前夕,张伟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说,“近百年间,至少有300余名学生在土山湾画馆接受素描、写生、水彩和油画的严格训练,其培养人数之众,是中国历史上所未有的。画馆的作品遍及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所及并非仅限于宗教领域,海上画坛中任阜长、任伯年、沙山春等著名画家,都曾在同画馆的交往中得益,从中受到西洋美术的熏陶;稍后的周湘、张聿光、丁悚、徐悲鸿等人也都间接受到画馆的影响;画馆培养的画家之中,更不乏中国近现代西画活动中的先行者和启蒙者,上海的第一代西画家,如陆伯都、刘德斋、王安德、范殷儒等均从那里走出,而徐詠青和张充仁等众多的学生和再传弟子,更将他们的事业源源不断地延续了下去。历史不应忘却画馆的创建者和众多默默无闻的中国画徒。2022年是土山湾画馆诞生170周年,也是画馆执掌主任一职最久的刘德斋逝世110周年。”

“土山湾画馆的这些师生及再传弟子们是熠熠闪光的,他们中的不少人是掌握着绝世本领的不凡人物,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他们固然难以谋划方向,但却往往能决定质量,增加重量;他们都在特定领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杰出的贡献。当年他们的精彩无比,被视作了平淡无奇,百年之后的今天,却成了我们必须珍视,值得打捞的历史。”张伟说。

展览活动现场

对展览,张伟先生全身心投入。在策展过程中,张伟多次凌晨沟通、发送文稿。布展当天,张伟早早到达,过程中不仅亲自摆放和悬挂,而且反复斟酌争取达到最好的效果,布展完还嘱咐工作人员每幅作品的讲解要点。仅布展张伟就用了整整6小时。他对于学术的严谨和钻劲,让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小观众向张伟先生献花

展品中有不少由张伟重金收购,如画馆主任刘德斋的手稿及信札原件,有徐詠青编著的《中学铅笔习画帖》《水彩画风景写生法》原本,及其为《小说时报》等所绘封面原本;以及“首席画师”王安德、绘画大家徐詠青等人的经典作品以及再传弟子张充仁、杭穉英、金梅生的代表作等等。可以说在土山湾历史文化的研究史上,张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伟收藏的土山湾文献

展览现场

张伟去世后,相继有多位他生前的亲朋好友到展览现场纪念,向张伟老师“最后的背影”致敬。讲解的志愿者和讲解员也会告诉每一位观众这位策展人为展览付出了多大的心力,观众在唏嘘不已的同时,都会被现场展品震动。

展览历时整整2个月,共接待2万余名观众,土山湾博物馆联合徐汇“建筑可阅读”志愿者联盟,带来了每天四场公益导览,两个月的时间,300余场公益讲解,加上三场互动活动,共有2万多人次受益。此次展览也成为徐家汇书院开幕期间的重要一环。

此次展览引起的轰动达成了张伟生前的期许。但此次展览也是一个契机。澎湃新闻记者获悉,一方面土山湾博物馆计划将此次展览的部分展品数字化,在线上展览;另一方面,土山湾博物馆接下来将承继张伟遗志,继续深挖土山湾的历史,后续将举办系列相关的展览以及研学活动:如举办“中华帝国自然史——土山湾画馆博物类素描与水彩画特展”,同时与土山湾画馆最后的传人:叶兆澂,以及吴昌硕艺术基金会合作,针对青少年群体,利用徐家汇街道“生活盒子”空间,开展以“土山湾画馆”为主题的美术教育的培训与研学活动。博物馆希望通过“打捞”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土山湾,亲近“海派文化之源”。

《张伟在土山湾》  图  顾村言

延伸阅读

土山湾走出的绘画大家徐詠青

由土山湾画馆培养的画家中,徐詠青是名气最响的一位:在画馆学习的时候,他几乎门门功课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画馆毕业后,他留馆工作,和王安德、范殷儒一起,成为画馆中有资格对外承接油画订单的7位画师之一;1905年,他离开画馆闯荡社会,以其出色的画艺很快享有盛名,成为被业界认可的著名水彩画家,并在以后几十年间,相继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很多艺术学校,一生桃李满天下,为发展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詠青为英商亚细亚火油洋烛绘1924年月份牌《深山古刹》

徐詠青绘风景,郑曼陀绘人物,交通农商两部注册 公益转运报关兼理保险总公司 1926年月份牌

徐詠青1898年毕业后,在画馆整整服务了七年。1905年,他离开土山湾进商务印书馆,从事美术工作。他在“商务”绘制出版的《中学铅笔习画帖》共6册,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当作绘画教材,也完全能够作为自学范本,故十分畅销。1906年2月初版,至1929年6月,已经第23印了,其销售之旺,在“商务”出版物中完全可以算作佼佼者了。

徐詠青绘《中学铅笔习画帖》一套六本,1906年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

徐詠青当时为“商务”以及其他书局出版的杂志画了很多封面,其中画得最多的是有正书局的《小说时报》(1909年创刊)《妇女时报》(1910年创刊)和商务印书馆的《妇女杂志》(1915年创刊),总数有几十幅之多。而且,出现在他画笔下的妇女形象,几乎都是投身社会的读书女子,这不但开创了封面画反映现实的先河,而且也成为他以后参与创作月份牌的一次可贵实践。

民国初年的徐詠青肖像

徐詠青绘制的水彩画月份牌,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张充仁评价他的这些水彩画:和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不相上下。徐詠青还和当时名画家郑曼陀合作,由郑负责画人物,他主画风景,两位大家施展身手,各得其所,“郑家人物徐家景”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品牌,并且带动了月份牌画合作互补的“双人绘”现象。

余凯:画馆的最后一抹斜阳

余凯出生于1892年,毕业于徐汇公学。1920年进徐家汇气象台工作,负责观察每天的气温。他喜欢美术,也有天赋,气象台距离土山湾画馆很近,他便经常去那里观摩学习,在画馆艺术环境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同时,他结合之前学习时习得的中国画功底,逐渐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可以说是在土山湾画馆西洋画基础上的再发展。由于余凯在美术上崭露头角。上层便让他在母校徐汇中学代课,专门教美术。

余凯1963年绘《枇杷》

余凯绘《婺源溪瀑》

1925年,他被调往洋泾浜类思小学(今四川南路小学)担任副校长职务。在洋泾浜,他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多次在学校中举办适合小学生的画展,同时注重在学生中发掘好的绘画苗子,悉心栽培。他喜欢大自然,闲暇时常带领学生到野外活动,往往是徒步行走,边走边向学生讲授各种博物知识;他还喜欢捕捉昆虫自制标本,类思小学内因此特地设有一间动物标本陈列室,供师生对照课本,仔细观看比较。

1953年,他回到徐家汇,开办绘画兴趣班。当时,土山湾画馆主任那彦英离开上海,孤儿院不再招收新的孤儿。余凯临危受命,出任土山湾画馆的最后一任主任。对于余凯来说,这个分配对他来说似乎是如鱼得水:一向喜爱美术的他,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从1955年到1963年,这八年里,余相公几乎用自己一人之力,撑起了土山湾画馆的最后一抹斜阳。

余凯晚年像

在那个时代,土山湾可以说是相对安静的一块区域,也是安心搞创作的最好地方;另一方面,土山湾画馆名声在外,还有一些学徒和老师选择留在这里,教与学都还有一定的资源。除此之外,土山湾还有很多绘画爱好者们难以企及的资源优势,如有专业的绘画空间,积累有大量的绘画材料等等。于是,余凯利用土山湾画馆留下来的学徒和老师,加上他之前在类思小学期间发掘的绘画苗子,积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在那个年代里,土山湾成了难得的一方艺术净土。当时受到艺术启蒙的人中,有的在改革开放之后成为了画界崛起的中坚力量。除了日常的绘画教学之外,余凯还举办小型的展览会展出师生的绘画作品,甚至还带领学生出去采风写生。为鼓励绘画学生的学习信心,余凯还利用当时尚存于土山湾的发行部力量对外销售绘画作品,居然销售业绩还不错。余凯的名气悄悄在上海的绘画爱好者中传开,有人甚至从外地慕名而来。余凯的坚守,为土山湾的绘画留下了最后的传承。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