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黑龙江塔河县十八站乡:农旅和鸣 奏响鄂乡发展最强音

2023-02-24 11: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中国食品报】讯(记者高伟 通讯员朱丽君)近年来,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乡把坚持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充分盘活民族特色、非遗技艺、节庆活动等资源,探索实践出“农旅融合”的新道路,不断增强了村级造血功能,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十八站乡鄂伦春民族风情园鸟瞰图。

十八站乡打造北药种植“家庭小药园”。

以“农”为根,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十八站乡厚植资源禀赋,依托汉族村8栋钢架大棚和奋斗村1栋温室大棚,种植西瓜、西红柿、草莓、水果黄瓜等果蔬品种,用以打造鄂乡休闲旅游采摘园,形成了集采摘、观赏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项目,着力培育生态采摘“打卡地”。同时挖掘地域特色,积极谋划鄂族风情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建有斜仁柱造型住房17处,跑马场、射箭场各一处、老炭窑旧址、亲子游乐区、野生动物养殖区、桦皮船漂流区等设施,让来访游客感受鄂族同胞下山定居前的原始狩猎生活,沉浸式踏入民族风情“体验园”。此外丰富节日内涵,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巾帼生态小菜园成果展示会,开展趣味农事竞技、农业成果展示展销等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事之乐,全面展现鄂乡农耕文化和美丽新农村面貌,不断筑起农旅文化的“新高地”。

十八站乡奋斗村温室大棚种植的草莓。

塔河县第一届巾帼生态小菜园成果展示会。

以“旅”为体,呈现“原生态”乡土风情。十八站乡创建文旅品牌,以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专业理论培训、案例研讨、实践创作等方式教学指导桦树皮制作、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制作,使手工艺爱好者互相交流经验,让游客了解“非遗知识”“非遗现状”,铺就鄂族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传承路”。建设鄂伦春民俗展馆,以生动的场景复原和实物陈列,沿着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文化发展历史脉络,讲述了鄂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真实还原了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面貌,让游客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后花园”。借助举办大兴安岭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契机,十八站乡深入挖掘鄂伦春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举办“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民族运动会”“鄂伦春民族研讨会”等活动,利用“歌、舞、乐、服”等民族文化元素,向四海宾朋展示了鄂伦春族绚丽的民俗风采,助推鄂族文化迈上“新台阶”。

交流鄂伦春族刺绣手工艺。

十八站乡举办“古伦木沓节”。

鄂伦春族桦树皮手工制作交流现场。

农旅融合,注入“持续性”磅礴动能。十八站乡完善配套产业,通过创办奥伦桦艺有限责任公司,以“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收集民族手工艺品桦树皮船、收纳盒及鄂族特色刺绣等工艺品300余件,带动鄂族村40余户桦树皮手工艺家庭作坊进行季节性生产,既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增加了鄂族村民的收入,激发出了农民致富“新活力”。十八站乡还对民族旅游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建有两栋面积共2560平方米的宾馆和酒店,酒店容客量400余人,现已进行外出承包经营,截至目前,配套旅游设施营业额超过60万元,不仅直接安排鄂族村民在家就业,而且旅游所产生的收益按一定比例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鄂族村民分红,利益联结机制更加成熟,成功搭建了助农增收“新桥梁”。在不断整合资金构建畜牧养殖、特色山产品、北药种植产业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建设美丽庭院,深入推进“巾帼生态小菜园”建设,着力打造北药种植“家庭小药园”,以“功能性开发”“旅游观光”等发展形式,稳步推进“菜园革命”使小庭院变身增收“经济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