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汉人的早餐,怎能少了它?
原创 李盈好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
“
- 职 业 故 事 -
40 年来,何师傅牛肉粉的店内终日香气氤氲,往来食客络绎不绝。近年来,凭借着好口碑,何师傅牛肉粉更是成为网红小吃,一天能卖出 200多斤米粉。这碗粉让人即便远在异乡,也时常挂念在心头。
”
武汉人把吃早餐称为“过早”,除了大名鼎鼎的热干面,武汉人过早的品种里还少不了一碗米粉。无论是冒着热气的炒粉,或是一碗红油汤粉、热干粉、糊汤粉,都是开启武汉人味蕾的金钥匙。
每天凌晨,当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老街还处于沉睡中的时候,有一家名为“何师傅牛肉粉”的早餐店,就已经热闹起来了。炸面窝时油锅里的沸腾,下米粉时雾气的升腾,瞬间将这个城市唤醒。
面窝是牛肉粉的“黄金拍档”
凭借老板精湛的手艺,以及口口相传的口碑,每天一大早开门就会有许多赶过来的客人,从凌晨五点半到上午九点,这里一直是人声鼎沸。老板何斌坐在收银台里面,不时和进进出出的熟客们点头打着招呼。
这里的一碗招牌牛肉粉,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独具匠心。
何斌是江夏金口人,金口街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民间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当地的早点品种繁多,生煎包、面窝、油条、豆腐脑、热干面等应有尽有,其中,何斌父母创办的“何师傅牛肉粉”是毋庸置疑的口碑老店,很多人一吃多年不厌。
明清时期,人们以走水路居多,地处交通要道的金口码头兴盛一时。
汉口开埠后,金口码头上货运繁忙,由于缺少新鲜优质食材来源,加上码头的搬运工人和船工收入有限,因此格外偏好油厚辛辣和重盐等刺激性口味,所以“鱼糊汤粉”“红油火锅”等比较“重口”的美食,组成了独特的金口味道。每天收工之后,坐在江风刺骨的大排档里,一碗热汤下肚,不仅能让人暖胃解馋,更能抵御风寒,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人间美事。
何斌的父亲何作荣曾在金口的国营搬运站工作多年,1983 年,何作荣和妻子郭伏珍双双下岗,失去家庭生活来源。好在郭伏珍在街上的餐馆上过班,练得一手好白案手艺。为了谋生,她每天在家里搓麻花再用油炸熟,带着儿女提着篮子沿街叫卖。为了帮衬妻子,何作荣尝试用鱼糊汤粉的做法来做牛肉粉。他以撒了厚厚一层胡椒粉的牛肉浓汤为底,做成牛肉面和牛肉粉,汤鲜味辣,吃了令人食欲大振。
当时,他们设在老金口码头附近的店堂非常简陋,几张方桌一溜儿摆放。但是以金口人对吃的挑剔,即使是深藏在犄角旮旯的美味,吃货们也一定要找过去解馋。因为味道独特,价格又实惠,很多人慕名前往何家“过早”。每天晚上十二点多,不少街坊会聚在这里匆忙吃一碗米粉配油条果腹,再搭乘早班船赶到汉口的早市,风雨无阻地摆摊卖菜。
何斌和姐姐何朝霞一直跟随父母学徒,在父亲去世之后,姐弟俩成为何氏牛肉粉的第二代传人。2004 年,他们把金口的店面转让给表哥经营,举家搬到纸坊开店。
一直到现在,何斌依然严格遵循父亲传授的秘方和制作工艺,严把食材关、加工工艺关和卫生关,还研发出了手工牛肉酱系列。在不断钻研的过程中,他根据纸坊人的口感不断改良配方,调整淀粉比例和辣度,又将米粉的搭档从炸油条改为炸面窝,把点缀用的香菜改为更耐存放的芹菜。
代表性传承人何斌
下粉的步骤非常简单,关键是放料
何师傅牛肉粉的牛肉汤底是浓汤底,以牛肉、牛骨长时间熬煮出浓汤,并加入大量胡椒提味。在尚未勾芡之前,就要用胡椒将腥味压下去,不然腥味太重,就会盖过鲜味。经过细火慢炖之后,汤汁的醇厚融入米粉之中,米粉的口感细腻,弹嫩顺滑,汤汁浓稠,入口辛而不辣,滋味十足。夏季食用有利于发汗解暑,冬季则让人吃得五脏六腑都暖和起来。
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后,何斌会和妻子、姐姐到店里开炉熬煮两大锅浓汤,然后再打糊。他们全程要守在炉边不断搅拌,整个过程大约 1 个小时。牛肉则提前一天就用秘制大料包卤好切薄片,用的是一口直径 1.2 米的大铁锅,一锅料子用 200 斤生牛肉可以卤出 60 斤熟牛肉。值得一提的是,他家的米粉也很讲究,是特地找金口的亲戚以优质大米为原料定制的鲜湿细米粉。
招牌牛肉粉让人食指大动
40 年来,何师傅牛肉粉的店内终日香气氤氲,往来食客络绎不绝。近年来,凭借着好口碑,何师傅牛肉粉更是成为网红小吃,一天能卖出 200多斤米粉。这碗粉让人即便远在异乡,也时常挂念在心头。不少人过年回家探亲都要来吃上一碗,吃完后感觉还不尽兴,还会特地买好几份打包冰冻后搭乘飞机带走,纵然远隔万水千山,武汉伢也终于能够一解乡愁了。
原标题:《武汉人的早餐,怎能少了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