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党俊武:《老龄经济》——人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源动力
编者按:当前中国正在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落实这一战略,需要准确把握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和产业结构。本书从老龄社会的基本规律出发,前瞻性地提出,老龄经济并不是在当前经济的底盘上增加一个服务老年人的新板块,而是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经济体系,涉及全龄人口、全生命周期、全行业。在“澎湃新闻·思想市场”对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的采访中,党俊武详细解读了老龄经济的本质、特征、潜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老龄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文化、健康、宜居、服务、制造和金融的定位、机遇和挑战,为人们科学应对老龄社会提供了全新思路。
党俊武
澎湃新闻:您在第一章提到“人是经济发展的目的”。随着社会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变迁,经济主体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在您看来,我们要如何把握重大的结构性需求?又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社会结构的转变?
党俊武:人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人口老龄化标志着老龄社会的深刻变迁,其本质上是经济主体结构的改变,从根本上来看,是人们需求结构的重大变迁。这就要求我们从供给结构,特别是供给体系上作出战略性调整。
首先是少儿人口数量短期减少和长期回升的变数。短期看,生育率降低是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无论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看,供方都需要对儿童、青少年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做出新的考量和谋划,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产品和服务竞争将更为激烈,一大批企业面临运作困难的状况不可避免。长期看,伴随生育政策调整特别是生育成本降低,生育率回升的预期也预示着未来相应需求市场存在较大空间。这就需要企业重新定位,并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中壮年人口数量稳中有降,其间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重点在于要摸清不同收入水平中壮年人口的真实需求层次、需求偏好。仅仅去重复以往的产品和服务设计、销售理念恐怕难以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满足中壮年人口的健康、精神、文化等需求将变得更为重要。特别是面向中等收入中壮年人口的市场开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要让他们埋单可能会比以往更难。
最后是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这是一个产品严重匮乏、服务严重不足的市场,需求层次多元,需求内容庞杂,开发难度大,也是一个新的产业领域,用过往成熟的商业模式肯定行不通。这也是目前进军这一领域的企业面临许多困难的主要原因。可以肯定的是,在没有购买力的人群中老年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但真正有购买力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问题在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否对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从总体看来,未来的需求结构将呈现新的面貌,现有的供给结构在快速变化的需求结构面前步履蹒跚。要适应新的需求结构,在未来的老龄社会中实现宏观经济的持续繁荣,就必须重塑供给体系。这是摆在政府和市场面前的一个战略转型任务,也是未来发展老龄经济的长期课题。
《老龄经济》,党俊武 著,中信出版社
澎湃新闻:在大量群体迈入长寿时代的今天,包括金融体系、公共财税在内的宏观经济,与关注个人与家庭生命周期的微观经济,将如何应对社会老龄化的结构性调整?
党俊武: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除了重塑整个供给体系之外,还需要关注老龄社会带来的重大挑战。在年轻社会中,人们的寿命短暂,与此相适应主要是短钱金融。而在老龄社会的条件下,随着寿命的延长,商业保险等长钱金融是必然选择。实际上,养儿防老也是一种金融安排,但其根基正在动摇。
另一方面,安排晚年生活,既不能单单指望后代,也不能存鸡蛋粮食,更不能光靠房子,人们应该做好金融准备,确保年轻时多存钱,年老时有钱花。这是未来金融体系适应老龄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逻辑。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体系中短钱远大于长钱,老龄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于长寿时代的现实需要,第一二三支柱养老金为10.2万亿元,占GDP的10%,而全球各类养老金占全球GDP比重高达70%。因此,满足人们普遍长寿的生活需要,发展以长钱为核心的老龄金融,这是未来关系宏观经济长期稳定的重大战略课题。
公共财税体系的重建也是应对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发达国家自从进入老龄社会以来,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共财税体系都面临重大挑战,一些国家甚至面临严重赤字,有些甚至引发了主权债务问题,以至于出现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加上人口负增长的放大性重压。年轻人口的减少实质上也意味着纳税人口的减少,而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也意味着用税人口的增多,在宏观经济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公共财税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事实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经济潜能依然巨大,老龄社会尚处于初期阶段,公共财税体系处理相关问题的余地较大。但长远看,尚不完善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财务压力正在显现,建立新的长期照护社会保障制度的潜在财务压力,导致这项制度试水缓慢。实际上,现有的公共财税体系基本也是按照适应年轻社会的要求设计的,我们需要按照人人普遍长寿的未来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避免发达国家公共财政面临的风险重演。
从微观经济来说,个人和家庭需要对家庭成员的全生命做好经济安排;否则,漫长的人生,特别是未来日益加长的老年期人生将无从着落。从每一个人来说,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短寿时代转向长寿时代,我们面临的一切人生问题都是新的,这就要求家庭对成员生命周期经济安排作出长远考量。目前在家庭中,尽管有失业、疾病、养老、长期照护等社会保障制度,但这些制度体系只能解决基本需求问题,如果想要有更高的生活品质,每个家庭都需要严格的经济安排作为长久之计。孩子要出生、看护、上学、结婚、就业甚至创业;中青年要工作,还要做好充分的老年期各项准备特别是金融准备;老年人已经有的钱要保值增值,最好还能有新的收入来源,关键是一旦患病、失能,还需要大笔费用。此外,家庭还要考虑住房及其价格走势,考量交通以及其他文化、旅游、时尚等方方面面的消费。
澎湃新闻:您在书中提到老龄经济的产业结构,能否请您介绍下老龄产业的架构和业态?
党俊武:从产业来说,老龄经济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个产业体系。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从理论上来说,老龄产业首先是指适应老龄社会的整个产业体系。这是“大老龄产业”的涵义,产业结构是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经济结构的产业表现。人类从年轻社会迈入老龄社会之后,在年轻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经济结构必然发生全局性转型,并转化升级为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经济结构,从而建构起全新的产业结构。中国的经济结构主要还是年轻社会的产物,目前正在开始向适应老龄社会的方向转变,未来的方向就是要建构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经济结构,并建构起与老龄社会相适应的全新产业结构。
第二层次是指全生命周期围绕人们向老而生,建立起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业态的总和。从理论上说,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应当覆盖人从孕育、出生、婴幼儿,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离世和身后事务安排的整个全生命周期。实际上,无论年轻社会还是老龄社会,产业都应当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的需要。但是,在年轻社会,真正拥有长寿生命的人比较稀少,这与老龄社会非常不同。面向未来,人类集团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将活到80岁甚至90岁以上而终,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的生命预期都正在或将要发生巨大变化。人们不仅要面临加长了几十年的人生如何安排,更要在年轻时就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从而形成老龄社会特有的全体成员、全生命周期参与的共振效应,进而生成在中老龄社会中以全生命周期安排为导向的新需要、新内容、新准备以及新运筹方式等迥异的生产消费趋势,并伴随一系列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衍生出不同于年轻社会的新的产业需求。未来的方向,就是面向每一个人从生命孕育到终后安排的全生命周期,为人们做好连续性的产业安排。这就是新的老龄产业,也是未来人类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大势,我们称之为“中老龄产业”。
第三层次是指围绕处于漫长老年期的人们的需求而衍生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的业态总和。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特别是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长,人们最先看到的产业需求就是进入老年期的规模性人群带来的产业需求。自然,产业的发展也应当涵盖进入老年期人们的一系列新的需求。这基本上就是 “老年产业”、“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等分类出现的缘由,它们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它们的硬伤在于割断了全生命周期。实际上,老年期的许多问题是前老年期问题的延续和加剧。因此,我们断然否定以上短视提法及其内涵的错误理念和理论假定,并称之为“小老龄产业”。
从全生命周期和老年期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主要是为全体面向老年期的公民提供准备性、持续性和善终性的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它是由三个层次、六大板块构成的体系:顶层是老龄文化产业,主要是为全生命周期生活提供精神引领的产业,既有老龄文化的产品还有老龄文化的服务,它的文化精神是全生命价值和符合老龄社会、长寿时代的要求,并贯穿于其他产业板块。如果没有文化引领,没有对人作为人的最高价值的基本关怀,老龄产业就是一个满足人的身体需要、无法体现新经济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大杂烩。这是目前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系产业发展层次的问题。
老龄产业的底层是老龄健康产业,主要是为全生命周期生活提供健康支持的产业,核心是发展老龄健康产业,即以56个民族健康理念及其医药护为主、以西医医药护为辅、体现全球老龄产业体系中的中国特色、中国智慧和中国道路的新中医,旨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不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年轻社会的医疗卫生体系,构建适应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要求的新型医疗卫生体系,这是实现低成本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性产业战略。它既是国内产业战略,又是国际产业战略。
中层是物质和服务保障类产业,包括老龄金融产业、老龄制造产业或老龄用品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相应产品的生产加工产业、第二产业相应产品的老龄制造业和老龄智能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宜居产业(含老龄房地产业但不限于此)。其中,老龄用品产业、老龄服务产业和老龄宜居产业主要是面向前老年期人群(主要是青中壮年人群)和老年期人群,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而老龄金融业除了面向老年期人群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如老年金融规划、老年理财服务等)以外,主要是面向年轻人群提供老年期金融准备的相应服务。
目前市场实践中的消费养老、金融养老、旅居养老、地产养老、抱团养老以及康养产业、金融养老、艺术养生养老(禅修)、农业观光养老等等,这些只不过是老龄产业基本要素组合出来的具体业态。
澎湃新闻:您提到许多老龄经济的行业人士认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弱;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支付意愿普遍不高。老年群体有着哪些重点核心需求?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消费观念?产业将如何激发老年人的潜在需求?
党俊武:实际上,中国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支付意愿不高,这并非一个特例。东亚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的老年人同样如此。一位日本老龄产业界人士称:“日本的老龄产业,比如老龄制造业水平高,除了工业化的长期技术工艺积累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要求很高。你不挖空心思,你的产品就很难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工业化和老龄化叠加互动背景下需方倒逼供方的秘密。
老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就是长寿社会,人们活得越来越长,消费需求自然转向长寿经济的基本面向,例如教育、保健、文化、医疗、康复、护理等方方面面。现实中,那些敏锐厂商之所以能在老年客户中赢得青睐,正是因为他们捕捉到了老年人的新需求。相反,那些以年轻社会的视角看待老年人的观念行事的企业,不在老年人的新需求上下功夫,却在自己的商业失败之上贴上“老年人不消费”的标签,把自己的商业战略失败归罪于已经变化了的老年客群。实际上,老年欺诈、以保健品为名欺诈老年人、以金融名义欺诈老年人等现象是新老年人经济的邪恶显现。老年人的需求已经变化,而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却没有出现,结果邪恶的地下经济因其敏锐和灵活性而大行其道。
激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主要是做到五个不能:⑴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变化着的经济现象。既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当前的老年人,更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未来的老年人(也就是当前的年轻人)。⑵不能用旧眼光看新问题。目前,许多人用“养老”的眼光看问题,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人被动享清福的观念从事老龄产业。对此,老年人不买账(他们常说“我不用人养”),老年人已经变了,早已不是等着享清福的那种落后商业幻象了。⑶不能用当前眼光看未来。许多人对老龄经济不抱希望,那些已经面临经营困境的产业界人士甚至认为老龄产业是一个不养人的产业,叫好不叫座。其实面临困境的主因主要是供给侧的,而不是需求侧的。用这种错误眼光判断当下产业现状,进而推断未来老龄经济的前景,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误。⑷不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别人。换言之,就是不能用供给者导向思维去看待需求者的具体需求。⑸不能用被动价值观对待老龄社会的经济。无论是面向老年人的老年经济,还是面向所有人群的老龄经济,作为消费者他们是有意志、有想像、有情感的主体,面向他们提供服务和产品,我们最多是一个助手而已,他们有自主自觉的生活。相反,现在从事老龄产业的许多人是把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当作被动的对象,甚至当作不吃奶的老孩子,这是典型的反市场思维。
澎湃新闻:老龄文化产业有着极为丰富的维度,包括教育培训、文化创意、艺术、旅游休闲、文化综合体,以及文化市场研发与管理产业等等。在您看来,这些产业如何吸引了老龄产业?这是否也反映了老龄群体的精神与文化需求?
党俊武:老龄产业的需求逻辑,其核心在于:需求侧的主体或者消费者不是消费物质的动物,而是活生生的、追求生命意义的人。作为高于动物的人,其本质在于文化。人虽然离不开物质生产和消耗,但人绝不止于物质生产和消耗,而是以物质生产和消耗为基础,在生产消耗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追求超越物质的文化。因此,从事老龄经济产业,第一个问题就是:欲经济先文化。否则,我们上来就仅仅大谈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金融产业等老龄经济实务,就无异于把老龄社会条件下的人,即今天的老年人和未来的老年人当作需要吃饭、看病、服务的动物,这样的老龄经济就是动物经济,而不是人类经济。实际上,这也是目前老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澎湃新闻:在经历疫情之后,人们尤为关注老龄群体的身体与精神健康难题,在您看来健康老化与主动、被动健康观有着怎样的联系?该产业中有哪些分类值得我们关注?健康产业如何适应数字化的转型?
党俊武:经历疫情之后,人们最大的观念转变是接受了以构建自身免疫力为核心的主动健康观。联合国倡导的健康老化的关键也在于主动健康,而不是等病来以后再去找大夫。面向未来,值得关注的老龄健康细分行业很多,包括终生健康教育产业、终生健康管理产业、终生体育产业、西医医疗服务产业、西医药品产业、西医医疗器械和装备制造产业、中医产业、非药物健康产业、健康金融产业等诸多领域,潜力巨大,其中还有很多产业空白,值得产业界长期努力。
着眼长远,发展老龄健康产业还必须关切数字化。一是加强健康大数据的开发工作。单从疾病种群、体系、地理区域分布等方面来看,中国的健康数据,包括已经拥有的,以及未来还要开发的,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对于科学研究健康、长寿、衰老机制及其干预意义重大。涉及全体民众健康利益,更攸关国家健康信息安全,需要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对民间采集国民健康数据作出明确要求和边界设定。二是在深度开发、研究已有健康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生命健康数据跟踪调查研究。三是支持企业开发已有健康数据,在坚持国家信息安全的原则下,鼓励企业采集分析居民健康消费数据,为助推老龄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支撑。四是加快完善国家、地方、健康医疗机构以及分健康需求、分病种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从健康管理到疾病诊疗、从医疗服务到非药物健康服务,从分病种诊疗到康复,这些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为人们健康咨询和求医问药提供了相应服务。五是加快健康服务数据共享,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加大健康信息监管。
澎湃新闻:照护行业与老龄社会息息相关,之前部分养老院曾出现过照护人员虐待老人的现象。在您看来,社会应当如何对该行业进行整顿和规范,为老年群体提供安全可靠的照护服务?
党俊武:本质上来说,照护机构虐待老人行为是挑战人类良知底线的丑恶现象,是当前和今后引发“老龄社会恐惧症”和“失能恐惧症”的重要源头,需要警钟长鸣,高度关切。我们需要推动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从根本上建构九道防线:一是加强照护机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职业操守,使从业人员认识到入住老人是养活自己的“衣食父母”;二是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高从业人员待遇水平,提升其社会地位;三是健全老龄法律体系,重点是完善老年监护制度和老龄服务纠纷处理细则,制定严厉的惩罚机制,确保照护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敢虐待;四是健全照护机构服务全流程老年人隐私友好、可追溯技术体系,确保虐待行为无监管死角;五是建立由监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老年人及其子女代表、社会贤达人士组成的照护机构监管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照护机构开展巡查工作;六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自媒体的舆论监管作用;七是充分发挥入住老年人子女、亲朋好友的探视作用;八是加强从业人员相关社会组织建设,为从业人员减负减压,开展心理疏导等社会工作,发挥从业人员家庭成员的正向影响力;九是加强从业人员人生信仰教育,从善如流,树立善终理念。
澎湃新闻:在科技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老年人感到被科技淘汰。例如行程码、健康码,包括网约车的出现也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在您看来,科技产业如何更好地帮助老年人适应科技发展,减少科技为他们带来的障碍与不便?
党俊武:这个问题应该倒过来思考,不单单是老年人要适应科技产业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科技产业如何拥抱规模越来越大的老年客户。只要转变观念,所谓“数字鸿沟”就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数字鸿沟”和“科技鸿沟”遭遇规模庞大的老龄化,这是相关产业的巨大机遇。谁抓住这个机遇,谁就能赢得新的市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