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9

人造子宫,是拯救还是毁灭?

2023-02-23 11:04
浙江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世界首个人造子宫工厂项目被称为“Ectolife”,由来自也门的分子生物学家和电影制片人 Hashem Al-Ghaili 发起,“Ectolife”项目希望在人类子宫外的人造子宫中培育婴儿,帮助女性避免分娩之痛,解决生孩子的各种问题。

在项目设想中,研究人员将打造75个实验室,然后使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在实验室中,这些实验室中的每一个都能够容纳多达400个生长荚,它们会模拟和复制母亲子宫内的环境和条件。

生长荚内将是无感染的环境,所以不用担心婴儿会出现突然的状态、变化和感染疾病。里面还将搭配传感器,以进行全天候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跳、体温、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还可以第一时间监测并调整异常情况。在一个实验室,每年可以孵化30000名婴儿。

人造子宫和传统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父母们获得非常不同的体验,因为这些设备完全脱离于人体,父母还可以通过手机来监测和了解孩子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婴儿在妈妈的子宫内就已经能够识别和学习语言了。而人造子宫也将对这种情况进行模拟,在生长荚内,将安装扬声器,而父母可以自行选择为孩子播放的音乐。

研究人员认为,有了 Ectolife,低精子数、流产、分娩之痛,全都会成为过去。从受精卵开始,每个婴儿都是通过体外受精 (IVF) 受孕,允许父母自由地“选择最有活力和遗传优势的胚胎”,他们的婴儿也将在没有任何生物学障碍的情况下发育和生长。

不止可以选择基因,父母还可以直接创造婴儿的基因。想要自己的宝宝出类拔萃,他们提供了“ Elite package”精英套餐服务给你选择。借助 CRISPR-Cas 9 基因编辑工具,可以通过 300 多个基因来编辑宝宝的任何特征。只用对一组基因进行基因工程改造,就可轻松定制宝宝的眼睛颜色、头发颜色、肤色、体力、身高和智力水平。

当然,这样的人造子宫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它的确可以带来真正的帮助,也的确是非常伟大的发明。但问题是,该被选为实验对象?被测试的胎儿在人造子宫中又会受到怎样的长期影响?此外,倘若人造子宫真的问世并被应用,父母的职责会发生什么变化?父母与子女的联系是否会大为削弱?

无论如何,人造子宫的概念已经诞生,科学界也正朝着人造子宫的方向快速前行,而人造子宫生育后代不仅是治愈疾病的手段,更是对人类自然生殖的革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99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热评论
    我觉得最扯的就是政治,背的要死,
    2014-08-21 ∙ 未知
    1
    回复
    举报
    • 马哲就相当于一套太祖长拳。对于不涉猎哲学的人来说,还是有益处的,虽然老马那一套并不尽善尽美,但起码提供了一套政治与经济的思想“解决”方案,系统地去看这个世界。而有心研究思想哲学的人,政治课只是用来入门的基础拳法,改去练少林或者武当的武学也是大有人在的
      • 2014-08-21 ∙ 未知
        51
        回复
        举报
    • hqilu那是你没学懂,纯粹为了应试而背。
      • 2014-08-21 ∙ 未知
        2
        回复
        举报
    • 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共4条回复
    难怪美国教育水平那么差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pangxiegao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hqilu美国教育水平差么?引领现在科技的精英多数出自美国,美国高校入围世界高校排名的比例也最高,对国内学生而言去美国留学是首选。
      • 2014-08-21 ∙ 未知
        12
        回复
        举报
    时代不同,不应该拿历史上的模式用在今天。现在6.3.3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22岁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用在程序上了。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其实5.2.2模式或自由课时模式(学习完相应内容,参加考试可以按照意愿去学习,不用一步步的熬时间)高中或中专也纳入义务教育。这样即顺应了时代也提高了整体素质!
    2014-08-21 ∙ 未知
    7
    回复
    举报
      还是五年好
      2014-08-20 ∙ 未知
      5
      回复
      举报
        我们高中的老师倒是说过五四制的学生要好一点,小学内容没必要学习六年,初中多学一年的到高中的时候就是要基础好一些,他说五四改六三是政府的愚民政策。
        2014-08-24 ∙ 未知
        4
        回复
        举报
          新评论
          我觉得最扯的就是政治,背的要死,
          2014-08-21 ∙ 未知
          1
          回复
          举报
          • 马哲就相当于一套太祖长拳。对于不涉猎哲学的人来说,还是有益处的,虽然老马那一套并不尽善尽美,但起码提供了一套政治与经济的思想“解决”方案,系统地去看这个世界。而有心研究思想哲学的人,政治课只是用来入门的基础拳法,改去练少林或者武当的武学也是大有人在的
            • 2014-08-21 ∙ 未知
              51
              回复
              举报
          • hqilu那是你没学懂,纯粹为了应试而背。
            • 2014-08-21 ∙ 未知
              2
              回复
              举报
          • 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我倒同意 这么多年了就这破玩意学的最没用 混的经济倒还好 纯的思想政治 包括改良版的历史都tm扯的紧
            • 2014-08-21 ∙ 未知
              2
              回复
              举报
          难怪美国教育水平那么差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pangxiegao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hqilu美国教育水平差么?引领现在科技的精英多数出自美国,美国高校入围世界高校排名的比例也最高,对国内学生而言去美国留学是首选。
            • 2014-08-21 ∙ 未知
              12
              回复
              举报
          时代不同,不应该拿历史上的模式用在今天。现在6.3.3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22岁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用在程序上了。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其实5.2.2模式或自由课时模式(学习完相应内容,参加考试可以按照意愿去学习,不用一步步的熬时间)高中或中专也纳入义务教育。这样即顺应了时代也提高了整体素质!
          2014-08-21 ∙ 未知
          7
          回复
          举报
            还是五年好
            2014-08-20 ∙ 未知
            5
            回复
            举报
              我们高中的老师倒是说过五四制的学生要好一点,小学内容没必要学习六年,初中多学一年的到高中的时候就是要基础好一些,他说五四改六三是政府的愚民政策。
              2014-08-24 ∙ 未知
              4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 开学,准备好了吗
                • 王毅谈中方对中美关系原则立场
                • 缅甸逮捕29名涉赌涉诈人员
                • 杭州六小龙首个IPO:群核科技递表港交所,近三年毛利率超70%
                • 上交所原副总经理董国群被双开:长期借用多人证券账户炒股,违规入股多家拟上市企业
                • 哪种岩层可以找到化石?
                •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月有阴晴圆缺”的上一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