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把杜比全景声塞进车里?单纯的加喇叭可没啥用
这是电影《 阿凡达 2 》中,岛礁族蓝精灵首领乘坐飞鱼出战的画面,也是电影中最精彩的镜头之一。
为了让这个场景更加真实,电影中除了出自工业光魔的炸裂特效以外,我们还能用耳朵清楚地听出飞鱼从左至右的飞行过程。
同样的手法,还被用在了直升机出动的桥段。
仿佛两个螺旋桨是擦着我们的头皮从上面掠过。
能实现这样的效果,影院的全景声效果功不可没。
全景声是通过在不同位置摆放扬声器,配合声学算法,还原出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让电影场景更贴近真实世界。
随着消费级音响的发展,大伙开始把全景声技术搬进家里甚至路上。喇叭的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多。
比如最先出现的家庭影院,刚开始只是 5.1 的 6 声道, 6 个喇叭。紧跟着 7.1 、 7.1.4 开始出现,甚至有了 11.1.8 的布局,加起来一共有 20 个喇叭...
因此,有不少影迷认为只要扬声器的数量够多就能实现全景声的效果,而且喇叭越多,效果越好。
但其实,音质表现是许多因素同时决定的,比如录音采样率和位宽、播放采样率和位宽、分频器电路、扬声器品质以及播放场所的声学环境等。
喇叭多对于声音的包围感固然有提升,但想要获得更好的音质其实关键并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
举个例子,如果你经常听歌就一定会发现,虽然有些音响系统的喇叭很多、功率很足,但听起来的效果还不如一个双声道的头戴耳机高级和真实。
而像是露天演唱会或是音乐节的现场,舞台的喇叭有时候多到能挂满一面墙。就比如草莓音乐节常用的ESS T12 线阵音响系统,就由数个巨大的扬声器单元组成。
像这样:
但它们最终的音质,却并没有比交响乐会的音乐厅来得要好。
要知道,音乐厅可是没有任何扬声器的。
最近,许多车企又搞起了车内影院。奔驰 EQS 、路特斯 ELETRE 、昊铂 Hyper GT 等车型,都被塞进了多声道的 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系统。
为了在车内实现堪比影院的全景声效果,这些车里的喇叭数量少则十几个,多则三十个,可谓武装到牙齿。
这里差友们肯定就要问了,不是说喇叭越多不一定越好吗?咋大伙都用了这么多喇叭呢?脖子哥又搁这胡诌呢!
冤枉,太冤枉了。
你看,街上那广告车,喇叭多吧,功率高吧,但论音质,它哪有音质呢是吧...
可见,从多到好,中间还有不少距离。
那么,一个优秀的车载全景声系统应该是怎样的呢?
想要得出结论,我们就得先知道环绕声是如何实现的。
人的耳朵位于头部的左右两侧,当周围有物体发出声音时,其发出的声波会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强度依次被我们听见,也就是存在相位差。
我们的大脑会据此确定声源的具体位置。
全景声技术其实就是反过来,通过制造声波的相位差让人们感觉到四面八方的声音。
拿我们最常见的 5.1 和 7.1 为例。
在这个数字组合中,第一位代表了平面扬声器的数量。5 是指在左前方,右前方,前方中央,左边,右边各放置一个扬声器, 7 则是在左后和右后各增加一个扬声器。
有了它们,我们就能分清声音的左右了。
之后的 1 ,指的则是低音扬声器的数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音炮。它的工作是让声音更有深度,更有质感。
而如果想要实现更加立体的效果,就需要 7.1.2 这类布局。其中的 2 ,是布局空间上方的天空扬声器的数量。
有了它们,我们就能听见来自上方的声音,比如直升飞机突突突从头顶飞过的感觉。
而在我们听音乐或者看电影时,里面的音频信号会被拆分为数个互不干扰的声道。
就像《 阿凡达 2 》中直升机起飞情节的音频,就会被拆成人声、飞机声、环境声和背景音乐这几个部分。
拆分过后,每个声道都会被传送到对应的扬声器播放。就像交响乐的各个声部同时演奏一样,组合出当前场景的全部声音。
这样,我们就能在紧张的音乐氛围中,清楚地听见直升机从右到左飞过荧幕了。
但想实现更加真实的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效果,喇叭只是基础。
因为声源在变多之后,声音之间会因为反射变多而相互 “ 打架 ” ,听起来也会变得模糊和混乱。
比如电影里有一个人在左边说话,左边的喇叭也响了,但声音是从右边传来的,就很尴尬。
所以,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影厅在搭建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座椅的材质与布局、墙面的形状和影厅的长宽比例。通过调整声音的反射,避免它们相互干扰。
而像家庭影院、车内环境这种空间不大的场景,喇叭数量过多就可能出现声音打架、定位不清甚至是失真的情况,特别是车内空间。
声学工程中有着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车内空间是难度最高且最难出效果的。
因为车内环境属于 “ 近声场音响 ” 。空间小、听众位置声学不对称、反射面还多。雪上加霜的是,路面噪音、发动机噪音还会影响音质。
很多车都用了 20 多个扬声器,但还是不如柏林之声、马克莱文森这种只有十几个喇叭、个位数声道的老牌音响效果好。
因此,车载全景声的功力,更见于系统化的调校与合理的解码逻辑。
难度虽然高,但这几年来,我们确实也能看见越来越多豪华品牌愿意在车载全景声上下功夫。
而 Hyper GT 在 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上的表现,或许是这些车里最有性格的一个了。不仅是因为它愣是往轿跑车的空间里塞进了 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更是因为它对声音的质感,有着近乎夸张的执拗。
为了尽可能展现 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的效果, Hyper GT 用上了7.1.4 这一家庭影院的主流声道布局,配置了总计 23 个扬声器,总功率达到了 920 W 。
这些扬声器包括了高音、中音、低音、超低音、头枕扬声器。它们之中,直径 8 寸的低音单元是个较大的亮点。
要知道,车载低音单元的直径一般在 6 寸左右, 8 寸也就是 20 多厘米的大小已经能与主流家庭影院的配置持平。目前也确实,没有其他中型车在用这么大的低音单元。
而低音恰好,对于 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的音质贡献是极大的。更好的低音表现能够带来更下沉的音场,也就更能展现音频的力量感和冲击力。
那么低音表现应该如何衡量呢?
杜比实验室曾经给出过自己对于低频的标准:一套 5.1 环绕声系统的低频必须能移动 265 立方英寸的空气。是的没错,能够推动的空气越多,则证明低音单元越优秀。
而 Hyper GT 低音单元推动的空气体积能够达到行业水平的 1.5 倍,也能更好地展现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的声场。
都说一般的低音是让胸腔共振,优秀的低音则是让灵魂共鸣。Hyper GT 很明显,是冲着后者来的。
这个重点,算是被 Hyper GT 抓准了。
关键是, Hyper GT 在其它扬声器上也挺愿意下本的。就比如它的中音音盆就用上了钕铁硼磁路和凯夫拉音盆, 扬声器的重量更轻、频率范围更宽、弹性也更好。
当然,我们之前也说过,车载全景声的硬件只是基础,调校才是关键。
一般的车载音响都会邀请音响大厂的工程师参与调校, Hyper GT 的选择却是一位名为 Gina Alice 的钢琴家。
没错,就是钢琴家郎朗的妻子。
Gina Alice 从 7 岁就开始学钢琴,并最终毕业于德国汉堡音乐戏剧学院。
这家学校的王牌专业,就是交响乐和管弦乐。因此,从中走出的知名校友大都是作曲家和指挥家,这类需要把控多个声部、对音乐有整体性理解的角色。
而我猜,这也是 Hyper 邀请 Gina Alice 参与音响调校的最大原因。
作为汉堡音乐戏剧学院的毕业生,她对多声道有着很深的理解,而作为钢琴家,她也有着很好的音感。
所以理论上来说, Hyper GT 的 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系统会更加适合演绎交响乐或是钢琴独奏这类,复杂且宏伟的乐曲。
但很有意思的是,根据品牌方的说法,北欧风格的电子舞曲( EDM )才是 Hyper GT 音响的主战场。
嗯... 我能想到的这两种曲风的共同点,或许只有变奏多样和构成复杂了。
难不成... Hyper GT 要做《命运交响曲 Remix》?希望在拿到实车以后,我们能体会到声学工程师在里头花的心思。
话说回来,我自己其实也是个看重车载音响的人。看到 7.1.4 这样成熟且优质的声道配置从影院走进车里,真是发自肺腑的开心。
毕竟,虽然说不上每天开车到家还得故意在车上待一会,每天早晚高峰堵车时,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歌用足够优质的方式陪着自己,多少也能缓解一些心中的疲惫和焦虑。
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车载还是影院 Dolby Atmos ( 杜比全景声 ),都必然会向着更加真实、沉浸的方向发展。
或许在某一天,我们坐在车里闭上眼睛,就能瞬间穿越到音乐会、演唱会的现场,和渡口、蔡琴,面对面的的交流了。
到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希望堵车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呢...
撰文:致命空枪 编辑:脖子右拧 封面: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7.1 为何说是未来汽车音响的小趋势?
杜比官方网站
知乎:为了保证演出的听觉效果,音乐厅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维基百科:Gina Alice
原标题:《想把杜比全景声塞进车里?单纯的加喇叭可没啥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