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展“柘林遗址”考古发现,呈现良渚文化聚落
展览现场
柘林遗址地处杭州湾北岸,上海史前时期重要地理分界线——距今约5000年的冈身遗迹的最南端。1973年因开挖河道时被发现;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地下文物埋藏区考古勘探,探明遗址主体文化堆积,初步确认柘林遗址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临海小型聚落,对上海地区史前时期聚落结构以及古环境等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览现场
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从崧泽到良渚”课题规划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奉贤区博物馆参与,于2018年、2020年连续两次对柘林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450余平方米,揭露良渚文化墓葬、灰坑、灰沟及柱洞群等遗迹,另有少量宋元时期遗存。出土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我们展现了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景象。
柘林遗址环境
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器
柘林遗址出土器物
柘林遗址出土器物
柘林遗址出土器物
本次展览汲取了近年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展示最新考古成果,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活化文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滋养,与广大市民一道探寻上海历史文明的风采。
沧海星火
展厅现场图
冈身是上海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由多条贝壳沙堤构成,随着冈身的不断东移,逐渐形成了现代上海的地理格局。在众多冈身遗迹之中,距今约5000年的冈身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而柘林遗址就位于这条冈身的最南端,这里地势高爽,平均海拔在4.1米左右。而且,伴随着淤涨新生的土地,是大量生物资源的富集,为早期先民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就是在这片沙堤高岗之地,奉贤地区在良渚文化时期迎来了首批先民,逐渐揭开了奉贤史前文明的序幕。
垒垒抔土
展厅现场图
柘林遗址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以良渚文化晚期墓地的发现最为重要。目前,在墓地区域已经揭露墓葬20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向皆东偏南,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仅一座二次葬。部分墓葬发现有葬具痕迹,推测有箱式棺和弧形独木棺的存在。发掘结果显示,墓地位于由两层贝壳沙堤构成的高地之上,经过有意识规划营建而成,墓葬排列有序,使用时期较长,存在扩建行为。利用高地集中统一埋葬东西向墓葬的墓地在上海地区属于首次发现。
大礼安魂
展厅现场图
柘林遗址出土墓葬随葬了大量精美文物,数量丰富,种类繁多,以成组陶器、玉石制品、骨角器以及刻符陶器等见长。陶器既有日常生活器具,也有仪式冥器,以双鼻壶为大宗,另有鼎、圈足盘、杯、罐等,部分陶器发现有刻画符号;玉器以装饰用具为主,兼有权力象征物,有锥形器、坠饰、璧、镯等;石器主要有斧、钺等生产性工具和权力象征物;骨角器主要为链饰、镞等。这些丰富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景象。
部分展品
陶尊 口径14.6厘米 底径15.7厘米 高23.1厘米
泥质黑灰陶。侈口束颈,圆肩,斜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底部浅刻一组图案,线条简约,生动,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有专家认为是水草、也有认为是水稻、凤尾等艺术表达。与大家较为熟悉的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禽鸟蟠蛇纹、云雷纹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不同。该器常见于墓主脚步,其功能多认为是盛储的实用器。
玉锥形器 长12.5厘米 宽1厘米
乳白色,长方柱形,一端有圆柱形插榫,另一端钝尖。该器物细长,磨光细滑,器形规整。锥形器是良渚文化典型器之一,形态多样,有的琢有复杂的神人纹饰,大小不一,出土位置也各有不同。因此,对其功能的说法多种多样,有法器、砭石、饰品、祖宗崇拜等多种假说。
玉璧 直径16.5厘米 厚0.8厘米
圆饼形,中间对钻圆孔,表面粗糙,局部可见打磨抛光的痕迹。此壁出土于墓主的头部,《周礼》有“苍壁礼天”的记载,结合玉璧一般都是大墓的随葬品,因此,玉璧作为一种礼器,是礼仪、财富的象征。器物整体为乳白色,俗称“鸡骨白”,应是埋藏环境及其时间造成的。
柘林遗址地处上海史前重要地理分界线之上,伴随着海退陆进,柘林遗址迎来了文明的曙光。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出土墓葬器物随葬传统与以福泉山遗址为中心的太湖流域以东的随葬传统一致,然而,该墓葬的埋葬方向又显示出其自身特征,不同于上海地区以往的考古发现,但与宁波、舟山等地区的墓葬习俗较为一致。总而言之,柘林遗址作为良渚文化时期临海而居的基层聚落,考古发掘出土的墓葬排列有序,随葬品丰富,结合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些都有助于推动良渚文化的社会形态、区域文化交流以及文明发展等研究。
展览海报
(本文据奉贤区博物馆提供图文素材整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