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统商业VS爆品模式”6大差异点,建议收藏

2023-02-22 12: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时代已经变了!商业模式也已经变了!

简单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物资匮乏,商品较少,只要生产的出,不愁卖不掉,需求大于供给。

第二阶段,工业快速发展,商品众多,为了抢夺市场,生产众多商品,以量取胜。

第三阶段,商品泛滥,用户需求精细化,唯有爆品才能取胜。

目前的商业环境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唯有爆品才能取胜的阶段。

当下很多企业还是处于第二阶段,对于如今的市场环境来说,第二阶段正处于被逐渐淘汰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企业要么不赚钱,要么赚钱很少,很多企业家很焦虑。

但是,很多企业想做爆品,但是不知道怎么做爆品。

本文将对比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产品的差异点,只有搞清楚了差异,才能明白爆品的精髓。

01、机海战术VS单品爆品

“总有一款产品适合消费者”,这是几乎所有传统企业家都认同的一句话。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一个品类下面做无数款产品。

结果好不好?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小的概率是达到了,小赚了一笔,中等的概率是盈亏平衡,很大的概率是没有达到,亏损严重。

巅峰时期的诺基亚手机,靠机海战术,独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当之无愧的手机界皇者,但苹果手机出来后,一落千丈,苹果仅iPhone5一款手机,销量就达到了1.2亿部,等于诺基亚几十部手机的销量。

粗看之下,诺基亚的机海战术还有可取之处,但细看之下,利润远远不及苹果手机,每一部手机均需要研发、设计、开模、营销等,均需要单独的费用。

诺基亚的机海战术,在功能机时代还属于比较成功的战术,在智能机时代,则是完全落败。

我们再看个案例,有一家中小型家电企业,展厅里面密密麻麻摆满了产品,光加湿器就超过了40款,企业家都非常自豪,说我们的型号非常齐全。

我们看下图片,不说功能怎么样,光看外形,你会买哪个?

别说是消费者,让这位企业家自己选,让这家的企业员工自己选,能不能选上一款?

我看未必,只要见过几款性价比非常高的爆品加湿器,都不会选择这张图片上的加湿器,最起码的外观没有一点颜值。

有限的成本分摊到了多款产品上,是很难做出爆品的。

当集中有限的成本,集中到一款产品上,成为爆品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小米生态链企业均是集中成本做一款产品,成为爆品后有了营收,有了利润,再去做下一件爆品。

智米科技赖以成名的作品就只有一个,就是这台空气净化器,过几年迭代升级一下,这一款空气净化器智米累计销量1600万台,一台净化器的价格从600多元到800多元乘以1600万台,是100多亿的体量。

机海战术很多产品就是小土堆,一个产品可以赚几十万或者一两百万,你现在要扩大利润,用堆小土堆的方法,是永远都堆不出一座山的。

只有聚焦以后才有可能做出爆品,只有爆品才能成为一座金山。

02、不看品类VS精选品类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是不看品类的,也没有品类的概念,他们觉得我这个想法非常棒,做成产品一定可以卖出去。

结果是产品做出来了,要么没有用户买单,根本卖不出去,要么天花板很低,卖不了多少。

品类是非常重要的,品类的市场规模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规模。

举个例子,谷仓一位学员,做了一款旅行用的便携式干衣机,干衣机可以折叠可以伸缩,它的应用场景是你出差时候晾干衣服。

比如你出差到浙江或者广东,这些地方比较潮湿,有时候你出差时间久,你的换洗内衣裤袜子就干不了,干衣机插上电,热风吹出来,你的衣服就能快速吹干。

这个产品有没有市场?当然会有市场,但是这是一个特别小的市场。

大家想一想,你出差的时候,你的旅行箱,你的背包,它的空间是非常紧张的,你不会把空间留给一个给你干衣服用的产品。

所以,不管是首次创业,还是大公司做新项目,一定要先看品类。

在选择品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长不大的品类,因为这种品类就算你做得再好,它的总量是有限的,你是做不大的。

所以,我们讲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03、用户画像模糊VS用户画像清晰

在做产品之前,一定要清楚你将来要卖给谁。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确定了用户,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做产品。

但是很多创业者没有一个清晰的用户画像,用户是很模糊的,比如很多企业家会说,我的用户画像是高端人群,是白领,是宝妈。

一线城市的高端人群和三线城市的高端人群是一样的吗?做硬件的高端人群和做软件的高端人群是一样的吗?

笼统的用户画像是很模糊的,用户画像是模糊的,产品怎么能有针对性?

用户画像模糊,就说明产品定义就不精准,产品精定义不精准,你是不可能做出爆品的,也会给后续的流量运营造成困难,因为你的目标用户是模糊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做流量做营销做投放的时候,你是在撒胡椒面,效率就比较低下。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都会用保温杯,那保温杯的用画像是谁呢?你是不是条件反射保温杯的用户画像是中老年人?

我们一定要清楚一个事实:个人认知是有偏差的,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某电商平台发布了一组数据,对在他们这个平台购买保温杯的用户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肯定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19-24岁的青年占比44%,25-34岁的用户占比34%,也就是说保温杯约70%的用户是年轻人。还有,男性用户的占比竟然比女性用户低,这些数据就非常关键了。

按照你的认知,保温杯的用户是中老年人,做出来的产品是镶金豪华大气的,这样的保温杯在线上能不能卖掉呢?

如果有人告诉你,线上保温杯的主要用户是年轻人,你这时候是不是就会按照年轻男性的需求去设计保温杯?

数据告诉我们,线上保温杯的多数用户是年轻女性,知道了这个数据,你不能立马去做产品,而是要继续深挖数据,这些女性用户是什么样的,喜欢什么颜色,喜欢什么款式,喝水的场景是什么等等,只有刻画出了清晰的用户画像,你才能去做产品。

模糊的用户画像就像是大海捞针,能不能捞到全看运气,清晰的用户画像就是精准定位,不管是产品定义还是营销都可以直击目标,孰优孰劣一眼便知。

04、伪需求伪痛点VS真需求真痛点

消费者购买产品是基于需求,在众多产品中选择了一款产品是基于痛点。

只有真需求真痛点的产品才会被消费者青睐,伪需求伪痛点的产品是没有销路的。

有这么一款智能鞋产品,内置了英特尔Curie可穿戴芯片,能够记录卡路里,记录步数,可以无线充电,还可以打体感游戏,定价1000多块钱,像这样产品看上去很高科技是吧?

记录卡路里、记录步数,部分用户是有这些需求的,但是,手机可以记录这些数据,智能手表也可以记录这些数据,可替代产品是很多的。

充电这个功能实在是让人很难受,给手机每天充电很正常,但谁会每天去给鞋充电呢?

从产品定义上来说,这款产品就是失败的,用户买一双鞋,舒适才是核心需求与痛点,而不是加上用处不大的科技属性。

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与痛点,如果做产品之前不能确定,那就去找身边的朋友去调研,找100个人看他们是什么看法,有没有需求与痛点,是伪需求伪痛点还是真需求真痛点,基本就有答案了。

05、无感觉VS可感知

很多企业做产品,很喜欢去说服用户或者教育用户,我这个产品非常非常好,怎么怎么好,用户看了听了没有反应,心里有时候还要嘀咕一句,跟保健品一样是骗人的。

为什么用户会有这样的想法?你给用户展现出来的价值,用户是看不见摸不着体会不到,没有感觉的。

我们举个例子,山东有一家企业做了一款食用油,叫文冠果油,这个油非常好,富含神经酸,是有权威机构认定的,它是日常口服的,你喝了这个油,能够让你的脑袋瓜更好用。

这样一款产品它确实有价值,但是销量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价值用户难以直观的感受到,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也不知道喝完了以后有什么用,或许长期服用有点效果,但是用户感知不到。

我们再举个例子,去年很火的一款饮料,一整根人参水,在瓶子里面直接放了一根人参,因为产量低,铺货范围小,供不应求。

一整根能火起来的原因是可感知,玻璃瓶中放着一整根人参,消费者能清晰感知到这的确是人参水,而人参在中药里面有着独特的地位,消费者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人参水的价值所在。

所以,当你产品有点价值,但是这个价值点用户感知不到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产品也是不能爆的,做爆品一定要有可感知的强价值点。

06、颜值土VS高颜值

在颜值即正义时代,产品的颜值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颜值高看一眼就被种草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颜值很土,就算产品还不错,印象分就会大大折扣。

我们看一个案例,左边是老牌饮料旺仔牛奶,右边是谷仓孵化的荷乐士,两者是用户群体基本是重合的。

将这两款产品摆到一起,用户会怎么选择?

左边产品有点红红绿绿的,感觉到有点土气。右边产品色彩底纹都非常的写意,整体颜值是非常高的。

讲的严重一点,如果你的产品颜值不过关,用户看都不会看你一眼,这么多商品汇聚成的商品海洋,用户每天看到这么多产品,一看你的产品颜值很难看,他就不会点进去,所以颜值是很重要的。

结语:

时代已经变了,还用之前的商业模式是做不出爆品的,没有爆品的企业,只是在堆小土堆,不仅难以赚大钱,堆着堆着可能连小土堆都没了。

不断学习是企业家的基本素养,新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家的必修课程,实现自我进化,实现企业进化,是企业长久的关键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