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往事 | 方志敏与上海 | 沈裕慎

2023-02-22 12: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沈裕慎 上海纪实

我到南昌城郊的梅岭,无限崇敬地瞻仰庄严肃穆的方志敏烈士墓。墓碑正中镌刻着毛泽东题词“方志敏烈士之墓”。毛泽东曾说:“方志敏同志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向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思想是一致的。”他还说“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毛泽东题写墓碑的方志敏墓

而真正了解到方志敏的“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是在读了他的著作及有关他的传记,我又来到了横峰参观方志敏烈士纪念馆之后。

记得,我少年时在课本中学过《可爱的中国》:“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多么赤诚的心灵,多么坚定的意志,多么崇高的品格,我为方志敏“是共产党人”感到骄傲。

汽车向横峰疾驶。在车上,我想到的是,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被毛泽东称之为创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方志敏的一生短暂而又辉煌,但他曾三次到过上海。上海,在方志敏的革命经历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一)

方志敏

1922年6月,方志敏第一次来到上海。方志敏初来乍到,人生地疏。他先后曾在江西会馆和赣籍同学罗漫在一起,挤在法租界今成都南路巨鹿路一个小亭子间里。他想一边求学一边找事做。可那个时候,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上海,是个冒险家的乐园,哪有穷人的插足之地啊!上海工厂虽多,人海茫茫,要找事做,谈何容易啊!方志敏尽管日夜奔走,跑了好几处,依然毫无头绪,但他还是努力地寻找着……

方志敏是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人,189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他七岁上私塾,从小就放牛、捡粪、背柴,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童年的方志敏,看到农村的社会黑暗和不平现象,思想上产生了怀疑和不满。1919年秋初,他考进了江西省第一甲等工业学校。这时,五四爱国运动的风暴席卷江西,方志敏积极地投入了斗争。他带头“查禁日货”,深入大街小巷,和奸商作英勇机智的斗争,宣传爱国思想。在他们的爱国热忱鼓舞下,南昌市的店员和搬运工人也投入了运动。查禁日货的斗争,便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了。方志敏在这场斗争中,显示了他的组织才能和敢作敢为的气魄,赢得了许多爱国学生和进步青年的敬佩。

这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方志敏受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启发,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并注意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当时,这类书籍很少,有的还是外文版的。他为了直接从外文原著中吸收外国先进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而努力学习外语。他目睹可爱的祖国遭受帝国主义凌辱,而常常独自深思,寻找答案,寻求光明。1921年春,方志敏在南昌参加了“江西改造社”,经常在该社主办的《新江西》上发表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一起,决心“使黑暗的旧江西变成光明的新江西”。

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就在这一年,方志敏进了九江南伟烈大学(即同文书院),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在校中,他借到了英文版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就如饥似渴地钻研起来。这两部伟大著作,给他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打下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放寒假的时候,方志敏把书带回了家。每天天一亮,他就跑到村边的树林里,锻炼了一会儿身体后,便坐在林边的小桥石墩子上,翻开《共产党宣言》,读了起来。起早打柴和下田的乡亲们路过这里,看到方志敏全神贯注地念书,“叽叽咕咕”的,听不明白他念的是什么。

有个乡亲问他:“志敏呀,你念的是什么天书呀?”

方志敏笑了笑,说:“这书呀,不平常,里边讲的都是替穷苦人找出路的事。”

一天夜晚,一群穷苦农民聚集在山脚下一所农舍里,听方志敏讲革命道理。方志敏越说越激昂:“这本书上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力量。”说到这里,顺手从屋角拾起一把稻草,先抽出一根,轻轻一扯就断了。接着把一整把稻草放在自己膝盖上,用手使劲搓了几下,搓成一根草绳。他接着说:“你们看,一根稻草,一拉就断;把许多根稻草搓成了草绳,就很结实,就是使很大劲也不容易拉断。这本书上的最后一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乡亲们听了不住地点着头。多少年结在心头上的疙瘩,经方志敏一说,全解开了。几个农民争先说道:“志敏呀,你说的可不假,这本本上的话,句句贴心。”

“书里讲的那个共产主义,我们一定要实现。我们穷苦人一定要伸直腰,不作奴隶作主人!”

方志敏认真听着。他要把乡亲们说的都记在心上。他从那一张张饱受苦难的脸上,看到了革命的激情,看到了摧毁旧世界的力量。然而,怎样组织他们起来战斗呢?他多么渴望能找到救星中国共产党啊!

与毛泽东、彭湃一道被公认为“农民大王”的方志敏,也是饱读诗书之士。寒假过去了,方志敏回到学校后,便团结了几个同学,成立了读书会,学习和钻研《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和《共产主义ABC》等著作外,他特别钟情于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和青年团中央机关主办的《先驱》杂志。并通过读书会,开展革命工作。不久,这个读书会便成了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小组了。

方志敏就读的九江南伟烈学校是美国教会开办的学校,校方对学生的思想禁锢很严。方志敏等革命青年早被反动当局和校方视为难以管束的“不安分”学生,欲将其除名。1922年7月初,方志敏未等校方除名便张榜自动退学了。方志敏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读书不成,只因家贫”,“我也不愿再读那些毫无意义的书,我要实际的去做革命工作了。”从此,方志敏离开九江只身漂泊上海,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二)

在上海租界,方志敏看到了比江西内地更加浓厚、更加鲜明的殖民地色彩:高傲的洋人手杖,在黄包车夫和苦力身上飞舞;喝得烂醉的水兵,沿街寻人殴打;巡捕手上的哭丧棒,不时在那不幸的华人身上乱揍。……他紧握拳头沉思:这是什么世道!在中国土地上的公园,中国人不能进去,帝国主义却可以横行霸道。一个有血性的青年,难道能容忍这种现状继续下去吗?!不,决不能!我应当挺身而出,为中华同族的解放事业而斗争。我要找共产党!

方志敏在沪时,他由罗漫陪同来到《民国日报》报馆拜会邵力子。邵力子对方志敏的来访感到由衷的高兴。因方志敏曾在该报的“觉悟”副刊上发表过小说《捉贼》,白话诗《哭声》和《呕血》。当了解方志敏临时挤在同学亭子间栖身时,便热情地说“一个大学生想在上海谋个小学教员的位置都很难,我看你暂留在我们报馆打杂吧!”方志敏十分激动地表示感谢。承蒙邵力子的器重和热情,方志敏一度落脚《民国日报》报馆。他与罗漫晚上在报馆做校对,白天到学校旁听。邵力子的家住在离报馆不远的南洋桥三益里,邵力子曾挽留方志敏在家中小住数日,让方志敏与其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儿子同室。

这一时期,方志敏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诗作《呕血》和纪实性小说《谋事》。他的小说与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起入选上海小说研究所编印的《小说年鉴》。他又找到了《先驱》编辑部。《先驱》,是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在那里,方志敏见到了恽代英、张太雷等著名共产党人,得到了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他还在先驱报社遇到了赣籍青年赵醒侬。赵醒侬,1899年生于南丰县一个贫苦家庭。仅十四五岁就只身漂泊到汉口、长沙等地商号当学徒。1918年又流浪到上海,在一家小店里当伙计。“五四”运动爆发后,赵醒侬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1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条件下,赵醒侬刻苦学习革命理论的精神,以及沉着、果断、坚毅的性格,对待朋友谦逊、和蔼的态度,给方志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志趣相投,结为知友。

出众的文学艺术才华,加上理想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气质,使方志敏气度超群卓尔不凡。他30来岁就担任国民政府江西省委委员兼农业部部长,正可谓青年才俊“前途无量”。然而,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信仰,方志敏毅然决然踏上“革命”这条九死一生的道路。1922年8月,经赵醒侬的介绍,方志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团的负责人俞秀松建立了工作关系。也正是在上海,方志敏开始了新的征程。

方志敏根据组织决定,离沪返回江西开展革命活动。他在南昌秘密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小组,出版了两种秘密刊物。他还组织了两个公开的革命团体,开办了一家以灌输新文化为宗旨,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目的的文化书社。书社的规模虽不大,但书架上陈列出售的国内外新版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为数也很可观。一些为普通书店所尚未经销和不敢经销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唯物论浅说》《共产主义ABC》以及《解放与改造》《向导》《先驱》等革命书刊,在这里都有出售。不过,其中有些书刊是不公开陈列的,放在后厅秘密销售。这个书店,不仅成为推销革命书刊,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新文化的团体,也是物色、培养积极分子,掩护革命活动的秘密机关。由于方志敏和赵醒侬等同志的领导和大家的努力,南昌的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1924年1月上旬,方志敏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到上海。因肺结核病复发,他滞留上海就医,一直到3月中旬。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陈独秀、瞿秋白及向警予等著名中共领导人。从广州返沪的同行者那里了解了国民党一大的情况,参加了追悼列宁逝世的万人追悼会,并积极推荐进步青年报考黄浦军校。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的急风暴雨中,方志敏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入党的要求更加迫切了。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爱国主义者到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那是一个难忘的时刻,方志敏只觉得浑身的血液沸腾,一颗红心在激烈的跳动。党啊!是你在黑暗的旧中国燃起了红彤彤的火把,照亮了中国解放的征程,敲响了旧中国灭亡的丧钟!此时此刻,方志敏完全沉浸在对党的诚挚感情之中。他凝望着鲜红的党旗,回想起过去的生活和战斗的道路,展望着往后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远大崇高的共产主义目标,心头更加激动。他紧紧地握住介绍他入党的赵醒侬的手说:

“共产党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了!”

1926年5月下旬,方志敏第三次到了上海。那是他到广州国民政府请愿出师北伐后,转道上海准备返回江西。但在上海又因肺病吐血,进上海医院治病,历时两个月。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工人运动的发祥地,以及我党历史上许多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许多革命志士仁人在此接受革命的洗礼,重塑身心,开始新的征程,方志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三)

方志敏回到江西后,创办“文化书社”,创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出版《青年声》周报和《寸铁》旬刊。身为党政军领导人的他,还曾亲自编写话剧《年关斗争》并登台演出。

赣东北,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的江西横峰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在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方志敏在此叱咤风云,率领民众以两条半枪起家,发动弋(阳)横(峰)暴动,领导建立红军独立第一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展现了他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他长期担任赣东北(闽浙赣)省苏维埃主席,为根据地建设殚精竭虑,把那里建成“苏维埃模范省”。期间,有多少方志敏的奉献和新的创造!

当年,横峰有两万儿女参军参战,有名有姓的烈士逾六千,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横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我们光荣的模范苏区”。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我来到横峰葛源,踏着革命先驱的足迹,走进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闽浙皖赣省委机关旧址、闽浙皖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和红军操场司令台遗址的综合体,也就是方志敏理想的红色王国。而今,保存完好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旧址群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浙赣苏区办公旧址

1934年7月,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病痛在身的方志敏临危受命,出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去开辟新苏区并迫使国民党变更战略部署。这是“小马拉大车”的极其困难的军事行动,但方志敏誓言“党要我们做什么事,虽死不辞”。北上途中,方志敏部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历时半年多、行程五千余里、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20多天后,他的队伍弹尽粮绝。本来已经突围的他,认为“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非要亲自接应后续部队,仅仅率领着十几名警卫人员,又返回敌军的重重包围圈。

这个至情至性的硬汉子,这个舍生取义的大丈夫,1935年1月,在经过连番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方志敏在浙皖赣交界的陇首村不幸被俘。国民党士兵从他身上只搜到一只怀表和一支钢笔。敌人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闽浙皖赣苏维埃政府主席兼财政部长,全部财产只有两套旧褂裤和几双线袜。

撼山易,撼英雄难。在狱中,方志敏严词拒绝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屈。他声明:“我愿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 他英勇就义。很多人目睹了他就义前的情形:巍然刚毅,视死如归。

方志敏手迹

对于上海,方志敏一直心向往之,即使是形格势禁,同上海有着空间阻隔,也不能改变他对上海的牵挂与眷恋。正因为这样,1935年2月起,在身陷囹圄的六个多月中,方志敏开始了一场与敌人之间的新的战斗。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和疾病折磨,

他把手中的笔作战斗武器,用文字“为垂危的中国呼喊”,将自己一生清贫岁月、工作得失、坚定信仰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凝结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我们临死以前的话》《清贫》》《狱中纪实》等十多篇、13多万字的文稿。这些狱中文稿,见证了一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忠诚和舍生取义的品质,是方志敏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所化成的不朽篇章,闪烁着伟大的建党精神。他以生命的纯真留下的狱中散文,垂范中国文学史。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

方志敏牺牲时年仅36岁,正值青春年华。看过他照片的人,相信都会留下深刻印象:站姿挺拔,眼神沉静坚定地直视前方,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这是一个因为心怀信仰而无所畏惧的人,虽身险囹圄,依然器宇轩昂,继续为国家与人民的命运鼓与呼。他顽强不屈的意志与品格、他对伟大革命事业的忠贞与奉献,感化了身边的狱友、狱卒乃至前来劝降的人。

这中间就有原国民党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长胡逸民。经过接触,胡逸民认识到方志敏是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他从方志敏身上看到革命者的铮铮铁骨,看到中国的希望,便将自己的劝降任务坦率相告,与方志敏交上了朋友,并且为方志敏的狱中写作作掩护。方志敏就义前几天,胡逸民收下了方志敏当面托付的一摞文稿。他将文稿秘密藏在床板背面,后找到上海的全国救国联合会,又几经辗转,一直将文稿保存至上海解放。

除了胡逸民,被方志敏顽强斗志和坚定信仰感召的还有看守所的文书高家骏(又名高易鹏)。1935年7月,高家骏将方志敏部分文稿从狱中带出,交由他在杭州做小学教员的女友程全昭转送到上海。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保存手稿、传递消息,不仅仅因为个人交谊,更是出于对方志敏高尚气节和理想信念的敬重。

方志敏在文稿前面,分别给宋庆龄、鲁迅、邹韬奋、李公朴写信,吁请在上海的社会名流将他的狱中文稿与写给党中央的信件转呈党组织。上海没有让英雄失望,方志敏的思想火种由此得以保存。这是方志敏高超斗争智慧的胜利,也是上海的传奇,这其中凝结着方志敏浓浓的上海情结。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必须具备的精神和气概。狱中文稿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赴汤蹈火的壮丽画卷,是一曲其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其实,狱中文稿本身,就是党史上一个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样板。从狱中文稿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方志敏:脚戴镣铐,身缠疾病.时刻面对着严密监视和死亡威胁。他写下:“何时枪毙——明天或后天,上午或下午,全不知道,也不必去管。”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方志敏在生死关头泰然自若地谋篇布局、从容不迫地奋力写作。这般定力,这种境界,震古烁今。这种精神力量,根源于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希望在他流血牺牲的地方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作为他对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的精诚寄托。我想只有将党的事业、革命事业看得至高至圣,人格至纯至真的人,才能将死亡写得如此之美。方志敏的狱中遗稿,叶剑英含泪读罢,感慨良多,挥毫泼墨,赋诗一首:

血染东南半壁江,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

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清贫》两部文稿,在抗日时期就曾以《方志敏自传》为题在上海印行。1951年,上海出版公司将方志敏的狱中遗著手稿影印出版,书名为《可爱的中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方志敏遗著的第一个版本,上海在保存与传播方志敏遗稿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同时,方志敏的光辉事迹、崇高精神与不朽文字也丰富了上海的红色文化。

而他的不朽之作《清贫》,我每读一遍都会为之动容:“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是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掩卷沉思,追昔抚今。清贫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至臻的精神境界。它的丰富内涵,就体现在“坚守信念、无私奉献、清正廉洁”这12个字上。《清贫》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要始终葆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纯洁思想,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心态,更要坚守“骑不必骐骥,求其善走;浴不必江河,求其洁身”的朴素作风和奉献精神,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在建党精神的启发下,我们再次走进方志敏的内心世界。历史渐行渐远,他的身影却愈加伟岸高大。而崇敬其精神、仰慕其风范,最关键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方志敏既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革命家,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在岗位上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有所作为,尽心竭力为群众办事,守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

如今,可爱的中国已如方志敏烈士所愿:“到那时,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提出的这“八个代替”的美好愿景,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得到实现。为了使可爱的中国变得更加可爱、更加美好,我们必须赓续那红色血脉,弘扬奋斗精神,汇聚磅礴之力,铿锵前行。

暮春四月,葛源映山红盛开,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似火焰,满山遍野,撼人心魄。我来到方志敏烈士纪念馆,为这个赤诚忠勇的先烈,清贫自守的领袖,灵魂圣洁的英雄,雄才大略的伟人、人格伟岸的革命家,以及所有牺牲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大山静默,林风轻拂,我深深鞠躬,泪洒衣襟。

方志敏烈士陵园中的方志敏像

沈裕慎,本名裕生,笔名袁亮、沈泂等,出生于上海嘉定县安亭。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2021年6月,荣获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中国劳动报》《劳动报》《语文报》和《清明》《散文百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百多万字,并在多次征文中获奖。著有《风荷忆情》《风荷忆旅》等12本散文集。其中,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心在山水间》散文集,被载入《2015年上海文化年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风荷忆味》随笔集,获2018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年度散文集奖并入选《上海文化年鉴》。《风荷忆情》散文集在北京第四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图书一等奖。散文作品曾入选《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选》《当代游记散文大典》《中国散文大系》及《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等几十种书籍,系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原标题:《往事 | 方志敏与上海 | 沈裕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