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个“3”,读懂中国老人“第一慢病”
原创 祝您健康杂志 祝您健康杂志
困扰中国老人的慢性病No.1竟然是骨关节炎!
这可不是康康危言耸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表在《美国医学主任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八成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其中关节炎的患病率排名第一,高达43.7%。
01
3个关键词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它好发于负重关节和活动量较大的关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容易遭受骨关节炎侵害的就是膝关节。
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由于疼痛会导致活动受限,严重时患者连走路、上下楼梯都很困难。
所以这个毛病,致死性不大,致残率很高。
在了解骨性关节炎的过程中,有3个关键词不能不提——年龄、地域、性别。
年龄
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和年龄有密切关联,在60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患病率非常高,甚至超过了我们熟知的一些心脑血管疾病。
依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研究结果显示,31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22.2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关节炎,患病率高达43.7%,其次才是高血压(36.9%)、心血管疾病(26%)。
地域
关节炎发病率和地域也有显著关联。
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海南,其次是甘肃和云南,三地发病率均超过63%。
发病率在50%以上的依次是西藏、宁夏、贵州、广西、四川、湖南。
发病率较低的地区包括江苏(30.3%)、上海(30.3%)和黑龙江(31.2%),但发病率也超过了30%。
这种情况多与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有关,特别是山地区域的居民日常经常需要攀登、下坡,膝关节也更容易发生磨损。
性别
骨关节炎非常的“重女轻男”,女性病例明显高于男性。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女性绝经后,会更早面对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威胁,并尤其引发关节炎症。
另一方面,女性的腿部肌肉力量一般比同龄男性要弱一些,肌肉和软组织不能很好地起到固定、支撑作用,导致日常活动过程中下肢关节更容易出现磨损,并更早出现骨关节炎。
02
3个可控诱因
虽然大多数人是在进入老年后才开始出现骨关节炎的症状,但骨关节发生退化的时间远远早于我们的想象。
一般来说,我们的关节软骨在20岁左右时处于巅峰状态,但进入30岁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而不良诱因还会加速这一过程。
当然,年龄、地域、性别这些因素是外力难以干预的,但也有一些诱因,是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处理的。
01
机械与外伤
骨关节炎的演变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反复低强度损伤关节,可能会提高患病风险,或者让骨关节炎提早出现。
特别是膝关节炎,最容易因此受伤。
这里举两个最常见的例子。
一个是不正确的下蹲方式。
有健身经验的人都知道,在下蹲时教练一般会提醒你膝盖正向前方、避免左右打晃,同时弯曲后膝盖前方不能超过脚尖。这都是为了减轻膝盖的负荷,避免膝盖因此收到伤害。
但有些人日常下蹲并不注意,一些中老年人甚至会把不正确的深蹲动作当成健身训练,给关节造成慢性损伤。
另一个就是攀登,比如爬楼梯或者爬山。
攀登本身是一个不错的运动方式,但它对膝盖的损伤极大。
骨科医生一般建议,如果要选择爬山作为健身方式,那么应该注意控制运动的时长、频次和运动强度,最好选择坡度不高的平整路面,以散步、快走的形式攀登,这样能减少对下肢关节特别是膝关节的磨损。
02
肥胖
肥胖是骨关节炎发展的重要诱因。肥胖人群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4—5倍。
骨关节炎大多发生于负重较大的关节,比如髋关节、膝关节等。
而体重过高会给与关节面更大压力,并导致磨损进一步加加剧。
相反,把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能让骨关节炎的风险大幅度降低。
03
内分泌
许多激素都可能影响到你的关节,比如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胰岛素含量不足,导致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更高。
03
3种应对模式
当然,作为中国老人“第一慢病”,即便我们做好各种预防措施,也很难完全拒绝骨关节炎的到访。
这时,我们可以依据现在对于骨关节炎的分期,选择3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模式。
1期
病情程度:在X光片上几乎看不出症状,偶尔会感觉关节疼痛。
应对方式:增加休息、减少活动,同时尽可能消除不良诱因,如治疗内分泌疾病、控制体重等。
2—3期
病情程度:X光片显示关节软骨磨损、关节间隙变窄,严重的会有滑膜炎、关节积液。
应对方式:可以进行微波射频、红光、纳米等局部理疗,或拔罐、针刺、热敷等辅助治疗,同时外用、口服消炎止疼药;如果止疼药不起作用时,可向关节腔、关节间隙中注射润滑药物。
4—5期
病情程度:软骨磨损、关节间隙变窄都进一步加重,直至完全消失,还可出现关节变形、增生大量骨刺等问题。
应对方式:建议手术,包括胫骨高位截骨术、关节镜微创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祝您健康》编辑部出品 -
内容策划 / 排版:朱菁菁
原标题:《听健康 | 3个“3”,读懂中国老人“第一慢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