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阎锡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她说:要发现科学的美学魅力

2023-02-20 18: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荣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阎锡蕴长期从事肿瘤学研究,在肿瘤新靶点发现和成果转化方面做出了创新和系统性贡献。

“纳米酶的发现”与“纳米酶的应用研究”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应用研究拓展到疾病诊疗、绿色能源、环境治理、食品加工、基因工程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中国科研人员在自己开创领域的全球领跑。

2020年,我们有幸采访并记录下阎锡蕴院士所热爱的科研生活。现将正文摘录如下:

2020年,是世界抗癌日设立的第20年。

20年前,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还对着全球急剧上升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焦头烂额。但今天,在很多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和城市,“谈癌色变”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技术进步了。

手术、化疗、放疗,经济条件更好一点的,还有“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选。只要发现及时,癌症已经不是什么治不了的绝症。

从目前能查到的资料来看,仅从2000年-2014年间,我国癌症的总体治愈率已经能达到30%,乳腺癌、宫颈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超过了50%。

更好的消息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癌症患者说不定能比别人多出一个治疗方案备选。

因为阎锡蕴,她发现了纳米酶。

“那就是真相”

阎锡蕴和纳米酶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你我本无缘,全靠做实验。

毕竟“纳米材料”和“酶”这两种东西,一个属于物理学范畴,一个属于生物学范畴。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任谁都不会相信这两种东西能擦出火花。

阎锡蕴一开始,也不是奔着发现纳米酶去的。

阎锡蕴

当时她发现的一种新的肿瘤血管靶标CD146得到了国际认可,她本来想尝试把这种靶标和当时大火的纳米材料结合在一起,看能不能找到更高效的靶标识别方式。但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让阎锡蕴大吃一惊——实验报告里的数据清楚地表明,根本不用偶联抗体,作为阴性对照的纳米材料本身就可以与酶的底物反应。

这怎么可能呢?

按照当时大家对纳米材料的认识,纳米和生物反应根本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这个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

阎锡蕴马上又安排了3个学生同时做相同的实验。但这三次的实验结果却和第一次实验结果如出一辙。

一次错可能是偶然,次次都这样就有些说不过去了。难道说……纳米材料本身就能发生和酶一样的反应?

虽然当时没人能解答阎锡蕴的困惑,但科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虽然它总有未知,但实验数据永远真诚。

2007年,阎锡蕴把自己的猜想用全部实验数据做成了一篇学术论文。论文发表后,国外很多相关领域的学者都证实说,自己曾经注意过类似的现象,但他们当时无一例外地都把这种可能性忽略了。

在这篇论文里,阎锡蕴把这个“新朋友”称为——纳米酶(Nanozymes)。

打造纳米酶靶向催化治疗肿瘤新策略,成了阎锡蕴和团队成员们的目标。

从成果来看,他们离成功很近。

几年前,一种新型纳米酶——氮氢纳米酶就已经被他们研究出来了。它在肿瘤细胞内可以生成一种对肿瘤细胞杀伤力非常强的活性氧自由基,给肿瘤细胞带来“致命一击”。

铁蛋白-氮氢纳米酶示意图

有人会问,那怎么把这种新型氮氢纳米酶准确地送进“敌营”呢?

阎锡蕴自然也早有安排:一种直径为12纳米的铁蛋白药物载体就是专门为这个设计的。有了这个载体,这种新型纳米酶就可以穿越血脑屏障,精准靶向脑瘤,治疗效果也更加高效。

现在,这种肿瘤治疗新策略,就差投产的“东风”。

阎锡蕴介绍CD146前景

人生难得一伯乐

别看现在阎锡蕴在纳米酶方向的研究上风生水起,但最初,她可从来没想过做科研。如果不是贝时璋先生在两个最关键的时间点推了她一把,阎锡蕴都不知道,自己现在会在哪儿?在做什么?

第一次,是阎锡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实习的时候。

阎锡蕴在生物物理所工作旧照

当时,所里的一个老师因为特殊情况需要休长假,为了不影响实验进度,实习生阎锡蕴就成了项目里的“替补队员”。

“别做砸了”,阎锡蕴当时很紧张。毕竟,她来生物物理所实习的理由只是“好奇”。

当时,她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一家医院工作。而医院对新人的要求是“有一年的科研经历”。“准医生”阎锡蕴决定去爱人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寻找实习机会。找来找去,“生物物理所”令她眼前一亮,因为“生物物理”这个词对一个医学生来说太陌生了。她想了解一下。

阎锡蕴大学时期旧照

“小白”阎锡蕴学得很快。不但没给项目拖后腿,在她的参与下实验还顺利完成了。时任生物物理所所长的贝时璋,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个勤奋的小姑娘。他找了阎锡蕴好几次,想留下这棵好苗子。

一开始,阎锡蕴还以“没有学习过生物物理”为理由拒绝过,但贝时璋每次都非常耐心地开解她:“你年龄还小,专业知识可以去补。况且医学对生物物理研究也有帮助。”最后,阎锡蕴终于被说动,决定转行做科研。

第二次,是阎锡蕴到德国留学的时候。

1993年年底,阎锡蕴顺利获得了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在为她举办的一个小型庆祝会上,她的导师Peter Traub教授向她坦白,自己当初根本没打算收她进自己的实验室。而改变他决定的,是贝时璋的一封推荐信。

这封信是用德语手写的。

信中,贝时璋对阎锡蕴做了一个客观介绍,然后评价她是“勤奋好学、做事认真的年轻人”。也正是这封诚恳的手写信,让Peter Traub决定看看阎锡蕴究竟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惊喜。

贝时璋与阎锡蕴合影及题字

事实证明,贝时璋没看走眼。

如今,阎锡蕴的纳米酶已经被纳入生物物理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她之后,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实验室跟进相关研究。光是不同纳米材料的纳米酶,就已经报道了900多种。

而中国,是纳米酶领域实实在在的领跑者。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发表的纳米酶相关论文里,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比高达70%,高引论文占比高达80%,单篇被引用2000次以上的论文均来自我国的科学家。这里面,是阎锡蕴的心血,更是无数肿瘤患者的未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