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了庐:当下不少画家的笔墨何以毫无生命状态可言

了庐
2018-06-24 10:3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求笔墨,而其中,笔墨之妙反映的是画家生命状态的体现。

在知名画家了庐看来,好的笔墨形态不管是模块还是色块,皆如动物健壮的肌肉, 饱满而富有弹性。然而,观照当下,不少国画家一味地沉迷于制作,用笔刷、擦、填、描,却毫无生命状态可言,对笔墨的认识都有着先天的缺陷, 实在令人遗憾。

中国画笔墨的培养及文化修养的积累需要的是国画教育,而当下国画的学院教育又存在着种种弊端。了庐以自己创作的实践和思考,对当下笔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元 王蒙 《青卞隐居图》
书画与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门类一样,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将自己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气波(生命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所要表现的艺术作品之中,最终通过自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凝聚成一种无形却具有生命状态的气场。在音乐、戏曲、舞蹈中,人们习惯称之为气氛, 而在传统书画作品中,我们称其为气息。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人们的思维,包括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也是一种具有生命状态的精神物质。

在传统的书画创作中,艺术家注重于创作心态和情绪的投入。他们以各自艺术感觉中的生命波借笔墨运动注入艺术作品的笔墨形态之中,最终以达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也同时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越饱满,其作品中笔墨形象的生命力也就越强。所以我认为,大气的作品,令人精神振奋,延年益寿;正气的作品, 令人心生敬畏,激人向上;清气的作品,使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 雅气的作品,则给人从画意到诗意的迁想。

齐白石山水画局部

朱豹卿写意画

反之,心胸狭隘、纠结之人的作品,肯定是笔墨疏散凌乱,透出小气纠结,思绪混乱,显现衰败之气。还有那些心怀邪念、阴暗的人, 其作品多笔墨纤弱,浮躁邪气,尖刻险恶,透着迎鬼上门的邪恶之气, 足以影响人的健康。民间历来有种习惯,如果所挂作品有衰败凌乱、邪恶不祥之气,倒不如挂一些大红大绿、俗气土气之物,至少它无碍于人的健康。

一位当代画家的山水画(局部)

在以笔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人画作品中,笔墨线条的生命状态突显它独立的审美价值。而我的创作习惯于借助具有生命状态的动物或植物做形象参照。因为有生命状态的笔墨,就犹如春天的枝与茎, 不但圆润饱满,而且坚韧有弹性,几经弯曲不易折断,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贺天健、吴湖帆、钱瘦铁、关良、张大壮、来楚生、陆俨少、唐云等人的作品, 线条用笔都圆浑、坚韧而有弹性。反之,就如秋天的枯枝败叶,干枯易折,即使如虚谷、张大千,他们的用笔粳而不糯,坚而不韧也未免径直而不易圆转,尤其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上更是验证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两位很少有独立的书法作品。这也就是为何朱屺瞻虽极力仿效齐白石的用笔,但未免浮而不韧,尤其是干擦的用笔,更显枯萎之感。又如程十发,他以连环画的线描参与创作,与书画同源的笔墨精神不和, 由是也影响了当代许多所谓的中国画家。至于那些因笔墨精神损失, 而一味追求形式的各类彩墨和水墨的装饰画家,更是一种另类。

虚谷画作

了庐画作

总之,好的笔墨形态不管是模块还是色块,皆如动物健壮的肌肉, 饱满而富有弹性。观照当代,许多中国画家一味地制作,用笔刷、擦、填、描,却毫无生命状态可言,他们对笔墨的认识都有先天的缺陷, 实在令人遗憾。

——————————

延伸阅读|了庐:我对当今中国画教育的思考

中国画笔墨的培养,不仅是画家所思考和探索的事情,而且也是美术教育的思考与方向。

在当下中国,艺术教育事业是以文化普及为主要目的,以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服务社会。无论如何,解放以后的美术及文化艺术教育普及的大方向还是对的,也培养了一大批服务社会的美术工作者。几十年以来,我们国民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觉悟和认识也确确实实得到了提升,它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各类绘画也空前发展,水墨绘画亦如此,在此意义上它还是成功的。

从另一方面来说,学院出身的中国画家,大都一进社会便自暴自弃,即使有少数优秀者,如今也黔驴技穷,陷入创作的困境中,其间有个别的即使当时鼓动了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炒作,结果只是猖狂一时,彻底地暴露,反而彻底地被淘汰。至今被市场不屑一顾,留给人们的只是嗤之以鼻的笑料,究其原因就是底气不足。

明 沈周《吴中揽胜图卷》局部

在文化性大于绘画性的传统中国画中,尤其是其中的文人画,更强调的是体现艺术家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所以,在中国画的教育中就更应该加强文化学科优先的教育理念。它属于少数人自身的艺术理念和行为,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大一统的美术教育来满足少数人的个性要求。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感情,提升感觉,而最有效的提升是读书,通过不断扩大知识面,让感觉的感应点变多,进而更容易触类旁通。因为感觉也是一种生命现象,补充和激发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我曾言“读书补气,胜如人参、黄芪”。故艺术家的生命状态越健康饱满,他在表现艺术形象时所弥漫的气场,也就是气息和气氛,也会越生动,易于感动人。清代书法家伊秉绶说过,读书的目的是“陶冶性灵,变换气质”,气质的提升和变化,不但是文人画在教学上得以传承的基础,而且是促使艺术家的观念变化,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取得突破和超越的关键。所以学习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曾给我的朋友——当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潘公凯先生写过一封信,建议他在教育中,特别是对中国画学生的教育中加强对文化的学习。

以我个人学习的经历和认识,我认为传统的师承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有其可取之处。传统的私承教育主要讲求的是师生二人气质上的相近,以便于相互沟通和理解,私承教育又特别强调对学生学养上的要求,从艺术是艺术家表现感情的自我行为这点上来看,大一统的技能型教育就显得不相适应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现在的美术学院培养出学养资深又个性化的艺术家,像齐白石和黄宾虹,都是靠自己终身的学养修炼在社会的竞争中拼杀出来的大艺术家。相对而言,我认为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因此传统的师承教育在这方面就有许多可取之处。

明 董其昌 《仿王蒙山水》

师承教育的关键就是师生之间求得气质的相近,但是这也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难题,历史上的许多高人,如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人,他们最终都未找到一个与自己气质相近可以传承的学生。同样在中国绘画史中,许多卓越的文人画艺术家,如董源、范宽、巨然、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沈周、八大山人、石涛、徐渭、金农及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等,也都没有可以亲授、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学生。同样, 要求得与自己气质相近的老师也是极不容易的。但传统的师承教育是讲究因材施教的理念的。在个性化的艺术门类中,我也倾向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民国 吴湖帆 《云表奇峰》

在现在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我认为包括美术在内的一些艺术门类,本该面向于有感性思维特长的学生,但却因市场经济和艺术市场效益的影响,吸引了大批以理性思维见长的生源。他们在被录取后的学习和创作中,主要的表现手段就是模拟与设计制作美术作品。这种工艺制作现象尤其反映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让人担忧。

黄宾虹山水画

传统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作品,以笔墨为主要表现形式。鉴于书画同源,我以为笔墨永远是中国画家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就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创作来说,对于书法的学习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但令人失望的是,后来的绝大多数学者在这一方面都严重底气不足,极大制约着他们笔墨的表现能力,画面的笔墨纤弱、疲软,作品气息呈现女性化的倾向,甚有显现出被扭曲的病态。我认为中国绘画包括文人画,在表现形式上也应有与时俱进的要求,因为作为农耕时代产物的文人画,现已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背景。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促成了人们不同以往的审美要求。面对西方绘画形式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该有所觉悟,以积极的态度尝试与个人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段相吻合的新形式,提升创作的表现力,为文人画的传承和发展做点贡献。因此除了提升学生的文化教育理念以外,同时也必须提升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以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责任编辑:肖永军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