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放学不愿回家?沪“三点半课堂”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自习场所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2018-06-16 08:1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背着书包的学龄孩子在居民区的空地徘徊、逗留,长时间在社区内“晃悠”,这些孩子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不愿回家?

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大调研中发现,这种情况在部分小区内非常普遍。这些孩子或因父母忙于工作而不愿独自在家,或因家庭拮据、蜗居的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安心完成作业。如何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适宜条件,成为社区工作者要面对的问题。

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学习环境较差,没有舒适的自习做作业场所等问题,大宁路街道在社区服务中心的4楼设立了“乐欢”层,打破传统的上门义教方式,把孩子们聚集起来,形成“三点半课堂”,并引入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缕阳光”慈善义工队的志愿者、青年白领等,每周五开展课程辅导。

6月15日下午,孩子们放学后自行来到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三点半课堂”,参加活动。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臧鸣 图

6月15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在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看到,“三点半课堂”正在进行。5名小学生在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等的带领下玩游戏、做作业,不参加游戏环节的小学生也可以在旁边的阅读角静心阅读。

目前,长期固定放学后来“三点半课堂”的大约有15名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困难”,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等。

下午3点30分左右,大宁路小学同班的包同学和杨同学放学后自行步行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来到“乐欢”层。随后,杨同学立即加入了 “大风吹”(小组经典破冰游戏)游戏中,两位大学生及他们的辅导员带领着,社会工作者在旁记录着,包括杨同学在内总共有5名同学玩了这个游戏。结束后,杨同学笑着回忆说,这个游戏好“紧张”。

杨同学在这儿结识了许多好友,在离开时,主动跟澎湃新闻记者打招呼告别。很难想象,她曾是个敏感、内向的女生。她来自于贫困家庭,回家后她要爬上木楼梯在老房子狭小的阁楼里做作业,没有空调,“家里做作业没有这儿做作业安静,这里有大学生老师辅导。”杨同学说。

在看书的学生。

跟她同来的包同学酷爱阅读,她并未参与这个游戏,而是选择在旁边的阅读角专心致志看《混血豺王》,“我先看书,待会儿再去那儿参加游戏和做作业。”包同学是个单亲家庭孩子,在校学习成绩优异。

原来,周五“三点半课堂”被分为两个部分,前45分钟以大学生设计的课程菜单为主,如应景端午节等节日的活动、游戏。休息15分钟,后45分钟以做作业为主,不懂的题目还可以由大学生辅导。

像包同学、杨同学这样的孩子,大部分是大调研中从各个居民区“挖掘”出来的处于“困境”中的孩子。

“‘困境’不仅指家庭经济困难,也指各种家庭环境处于困境,如单亲等。”社区服办主任王亚静说,“考虑这些孩子心理状态,我们并非仅限于课业的辅导,而是更注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陪伴。”

大宁路街道社会工作总站站长韩竹静举例说,共和新路540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就悄悄地向他们指了个孩子。那个孩子父母离婚,英语成绩不佳,平时经常由老人陪伴。这个家庭环境“困难”和英语学业不佳的孩子被接纳进“三点半课堂”,来自于上大外语学院“一缕阳光”慈善义工队英语系学生对其进行了辅导。

“三点半课堂”设在4楼“乐欢”层。

“被需要”是大学生义工从“三点半课堂”中获得的成就感。

在学生眼里,大学生志愿者更像他们的哥哥姐姐。当已经留学美国的大学生义工、孩子们口中的“陈姐”被告知,孩子们都想念她,期待着她学成后回国跟他们分享外面的世界,“陈姐”惊喜万分。

上海大学英语系日语系本科生辅导员梁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服务于“三点半课堂”的“一缕阳光”慈善义工队大学生大约有三四十人,而大学生比“三点半课堂”开课更早来到,大约是2点到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他们很有成就感,所学能帮助孩子们,让他们感觉快乐。”

“三点半课堂”的“规则”。

目前,除了周五的“三点半课堂”,周一-周四的“三点半课堂”也已开启,只不过周五下午有“一缕阳光”慈善义工辅导孩子们。同时,街道打造了“慈善蓝纽带”项目,其为整个社区的困境青少年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如爱心伴读、家庭互动等。

据大宁路街道党政办主任方洪潮介绍,今后,大宁路街道将充分挖掘社区内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更多有需要的困难家庭的青少年和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为这些孩子守护一方快乐成长的天地。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