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沪上一日|火车站地下,等待地铁首班车的人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2023-02-20 12:28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临时安置点入口,志愿者给来此过夜的乘客分发小板凳。

2月13日凌晨3时许,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地下停车场,二三十名乘客或坐或卧,等待第二天清晨到来。

和往年一样,元宵过后,数百万务工者和学生从老家回到工作的城市。公共交通深夜停运,住酒店或打车又太贵,不少人选择在车站过夜,再赶清晨的地铁首班车前往下一站,这里从春运开始设立临时安置点,于2月15日关闭。

就业形势令人担忧,但不少人强调,离家到大城市打工仍是他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萧海军,40岁,山东菏泽人,来上海找工作机会,暂住在这里。

萧海军说自己2020年在静安区大悦城做建筑工人,至今还有五万元工钱没有拿到,希望能妥善处理好这件事,然后再去打工赚钱。

刘女士,56岁,四川广元人,等第二天转车去浙江义乌。

她2005年开始外出打工,后来回老家照顾孙子。如今孙子大了,她就继续打工。去浙江进厂做过饰品,也去北京做过家政,但大城市的马路太宽阔,她不习惯,也担心独身在外照顾不好自己。今年她决定还是去义乌做家政,一个月四五千工资,年轻时在那边打工,熟悉也习惯了那边的生活。刘女士希望今年多攒点钱,老了能生活好一点。

仲明圆,57岁,四川广元人,等第二天转车去嘉善打工。

他在嘉善的码头做工人,每装一个集装箱,老板给300元,大方一点的给500元。

嘉善和广元是就业扶贫对口城市,老仲说在嘉善打工的广元人至少有三万个,他是其中之一。好的光景一天能赚七八百元,老婆跟着出来打工,每个月能赚7000多,扣去2000多元房租等各类日常开销,两人一年能攒下20万积蓄。

嘉善电子产业多,音箱喇叭出口国外,这几年疫情和贸易战,出口订单变少,政府也在推动工业转型腾笼换鸟,好多工厂搬去了云南、广西、缅甸,当地工作岗位变少。早些年工作的厂一天能装3000多个集装箱,去年最多时只有500来个,现在也没恢复过来,老仲的收入也变少了,“新闻说浙江招商团出国,不知道今年会咋样。”

收入减少,支出变多,仲明圆这趟回家过年,红事白事开支了14000多元。老家好多人去世,也有好多人结婚,农村宴会酒席,一般关系300起步,关系近的给3000元也有。仲明圆打算再干一年,明年就回老家,买个轻型卡车做货拉拉,再养些猪和鸡,不出门打工了。2022年村里有人养了十头猪,赚了17000元,后来加大投入,现在肉价跌到6、7元钱。虽然养猪有风险,但仲明圆岁数大了,干体力活开始有些吃力,加上在外漂泊太久,他开始想念老家的土地。

在嘉善28年,老仲一直没在当地买房,错失不少红利,但他最近听说老家远亲的遭遇,心中还是宽慰了些许。这位远亲也在嘉善打工,在当地买了房子,总价150万,首付50多万,每个月还贷7500元,去年收入锐减还不出贷款,房子被法院强制拍卖,50多万拿不回还倒贴进去几十万,半辈子积蓄泡汤,老家也没盖起房子。

他记得第一次去嘉善时儿子4岁,现在儿子30岁,在嘉善上班,自己快到了退休年龄。他想好了,儿子愿意继续在浙江发展就随他去,自己搞点钱回家养老,以后不要吃儿子和孙子就好。

去嘉善的汽车要40元,不如等早上5点坐地铁去虹桥,去嘉善的火车票只要18元,想开点,生活就有奔头。

45岁的刘女士和24岁的儿子小刘,两人从陕西咸阳来,等清晨坐地铁去找工作。

小刘前些年在上海一家电脑设备厂流水线做工人,刘女士希望今年自己也能进厂工作,不行的话就去餐厅做服务员。期待今年能多挣点钱 ,在家打工可能一年五万都攒不下,但来上海打拼,十年人生,不出意外的话能换取五十万积蓄。

吴红兵,34岁,山西临汾人,等第二天坐地铁去青浦找工作。

来上海是因为有个老乡去年到上海青浦打工,他过来多少能有个照应。从山西坐了24小时绿皮火车,到上海已经是半夜,碰上大雨,老乡没来接吴红兵,发了定位让他第二天一早过去。手机导航发现打车过去要130多元,“山西到上海火车票不过100元出头。”吴红兵觉得贵,就在这等着地铁。

“外出打拼不能耍脾气,人都要成长的嘛。”吴红兵17岁开始打工,进过工厂,也在工地做过多年钢筋工,他说自己没什么技术,就和大部分农民工一样出力干活,去哪都一样。现在工厂一般都是8+3,上班8小时,加班3小时,不加班一个月3000元出头,加班6000元出头,挣钱就是靠加班,每个地方基本都是差不多。

但如今孩子读了小学,老婆在家照顾小孩,没有正式工作,偶尔做点散工最多补贴一点家用。两年前在工地上做,日子苦闷,他就买了笔记本电脑,计算工时会用到,下班以后也能用来娱乐。在工地干,每天上班接触的都是同一批人,和社会脱节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今年出来,他决心换个环境,找找新的机会,争取多挣钱,照顾好家里的老婆孩子。

这趟出来,他发现啥都涨价了,除了火车上的泡面,十年前卖5元,十年后还是5元。这个小发现,让他觉得特别有意思。

吕小平,56岁,陕西汉中人,等待第二天去浦江镇修路。

他原本是木工,去年得了脑梗,只能做了一阵子保安,月薪3500元,今年改做修路工人,老板答应给5000元月薪,如果活多了给5500元月薪,他希望老板能说到做到。

吴士友,57岁,江苏如皋人,妻子刘代巧,50岁,贵州六盘水人,夫妇俩刚在贵州娘家过完年返程,等第二天转车回南通。

两人在工地做钢筋工,一个月做25天,早几年一年能赚十三四万。最近接到电话说要拆家里的房子,15年花了四十多万盖的,希望能拿到合理的赔偿。

何雪莲,21岁,四川南充人,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读大三,等第二天坐地铁返校。

2020年入学时疫情已经开始,她觉得过去几年的大学生活有点像高中,出入限制很多,希望今年能多出去玩,然后认真准备考研,享受不受限制的大学生活。

站方在安置点附近设立了售卖方便面等食物的摊位,一桶泡面6元,方便旅客。

凌晨3点,还陆续有乘客来到地下安置点。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