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创新湖区PK湾区,苏锡常在行动
原创 华高莱斯 丈量城市
目 录
1、为什么全球的「湖区」少于「湾区」?
2、「湖区创新」还有意义么?
3、「湖区创新」究竟是什么?
4、江苏怎么玩转「湖区创新」?
5、展望
关键词:
长三角一体化 | 湖区创新模式
创新区 | 都市圈 | 城旅融合
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的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常州、宜兴,东近苏州,其影响范围足以涉及苏浙皖三省。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太湖为核心的科创带正在成型。
▼ 太湖影响范围示意
2021年2月,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合作项目中,提出要打造「环太湖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积极推动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 太湖的生态底板(来源:全景网)
本期,我们先从太湖的北岸「苏锡常」出发,看一看江苏是如何建设「创新湖区」的。不过在此之前,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湖区」到底是个啥?
01
为什么全球的「湖区」少于「湾区」?
MEASURE THE WORLD
世界范围内,我们耳熟能详的湾区有很多,例如:旧金山湾、纽约湾、东京湾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等,我们熟知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实际也属于湾区。
但世界上,我们熟知的湖区却只有寥寥几个,较为知名的仅有日内瓦湖和华盛顿湖等等。在我国,除了以旅游区为发展方向的西湖以外,基本上看不到什么成型的湖区。
▼ 世界湾区和湖区分布示意
▼ 华盛顿湖区俯瞰(来源:Wikipedia)
那么,这样的情况究竟是巧合?还是也有其发展规律呢?
接下来,我们尝试从几何维度来探究下其规律——
「湾区」在几何上属于凹图形,几何性质决定其要素分布较为收敛,天生更利于要素的聚集。将几何图形对应至地图上,便可得知:在凹曲线的边缘上,更容易形成特大城市,这便是湾区的特色——极化效应。
▼ 湾区几何形状示意
以东京湾为例,仅东京一市GDP便占到整个湾区的57.72%,且周边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等地的要素,围绕东京都这一核心进行分工,东京都主要行使政治、文化、经济、信息、金融等中枢职能,形成如今极化效应极其明显的东京湾。
▼ 东京湾
「湖区」在几何上属于凸图形,几何性质决定其要素分布相对发散,天生不利于要素聚集。将几何图形对应至地图上,便可得知:围绕湖区,更容易形成多个实力相当的城市,极化效应并不明显,更难形成完整的城市群。
▼ 湖区几何形状示意
02
「湖区创新」还有意义么?
MEASURE THE WORLD
众所周知,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湾区是我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无论是创新资源密度,还是成果产出数量均属于我国第一梯队。换句话讲,湾区一直是我们发展创新的重点所在。
珠三角是一个很典型的湾区,涉及广东省的9个地级市,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720万人。珠三角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主要城市广州、深圳和东莞等市均依海湾分布。
▼ 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示意
长三角,是个湾区,但又不是典型的湾区,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41个城市,涉及区域面积约35.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648万人。相比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面积是珠三角的6.5倍,人口是珠三角的4倍!
与只需要考虑广东省自家事的珠三角不同,长三角是一个横跨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众创联盟」,腹地巨大,属于综合性区域。
▼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示意
上海作为长三角绝对的发展极,通过产业协同的模式带动周边江苏、浙江等省份发展。
2022年9月,《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规划涉及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湖州、宁波和舟山,其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2020年常住人口约7742万人,分别占长三角的15%和34%左右,仅靠上海和宁波杭州湾等地,显然不足以带动长三角巨大的腹地,实现共同发展。
▼ 长三角湖区+湾区区域示意
因此,探索湖区创新模式,对于我国,特别是对于长三角具有极大意义,为拥有太湖、巢湖等大湖的长三角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形成了一种「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是重塑长三角创新格局的必选动作,也是对目前长三角创新模式的有力补充,有助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一步实现!
03
「湖区创新」究竟是什么?
MEASURE THE WORLD
不同于「湾区创新」这种发展的必然规律,「湖区创新」则是一种「更上一层楼」的主动选择。
1. 湖区创新和湾区创新听起来很像,
但发展模式截然不同
湾区更利于要素的聚集,在极化的趋势下,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提出:湾区即便不发展创新,也会自发形成聚集。因此,湾区发展创新往往是——先有湾区,再有创新。
▼ 先有湾区,后有创新的旧金山湾区(来源:Wikipedia)
湖区天生不利于要素聚集,因此,发展湖区创新,需要更复杂的逻辑:首先,湖区城市需要各自发力;进一步,湖区城市形成创新联盟,共创湖区创新品牌;最终,通过品牌带动区域创新,反哺产业发展。
因此,湖区发展创新往往是——先有创新,再有湖区。
2. 湖区创新的本质是「优等生联盟」
①. 何为「优等生」?
不一定发展的「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一技之长」。湖区创新并不是「平地起高楼」,需要成员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这并不意味着需要成为「全科冠军」,而是在某一领域具备突出优势即可。
例如,华盛顿湖区。
华盛顿湖是美国华盛顿州的第二大湖,西邻西雅图、东濒贝尔维尤、南接伦顿、北靠肯莫尔,湖的中央还包围着默瑟岛。
▼ 位于华盛顿湖区的西雅图(来源:Flickr)
早在华盛顿湖区形成之前,西雅图和伦顿等地便已形成航空航天制造业基地,肯莫尔和贝尔维尤则分别是巴斯帝尔大学和微软总部所在地,默瑟岛则以顶级住宅闻名于世。
在这些城市中,除西雅图可以称得上「面面俱到」外,其他的均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 位于华盛顿湖区的贝尔维尤
②. 优等生很重要,「联盟」更是重点!
需要「优等生」们共同发力,共创「湖区创新品牌」。
湖区并不像湾区那般极化效应明显,因此,更需要每位成员贡献自身力量,形成合力,联手共创湖区品牌。
例如,日内瓦湖区——日内瓦湖,横跨瑞士和法国两国,主要城市包括日内瓦、洛桑和蒙特勒等,是世界闻名的创新湖区,在新技术领导力指数排名中创新力位列全球第四,医疗技术领域排名第二位,人工智能、机器人及生物技术均排名第三位。
▼ 日内瓦湖
日内瓦湖区的发展史,实际上便是优等生们的联盟史。
日内瓦湖区的洛桑和蒙特勒等城市,本身便以体育、健康和食品等产业闻名于世,是毋庸置疑的优等生,在此基础上,周边多个城市共同成立了跨国合作组织——「大日内瓦(Grand Geneve)」,其重点是打破行政边界,共同商议解决大日内瓦地区的城市治理、交通连接等问题。
▼ 大日内瓦的行政区划示意
▼ 日内瓦湖畔的洛桑
同时,日内瓦湖区将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明确纳入到湖区的战略目标中,依托VISIT Lake Geneva(VLG)旅游合作联盟,日内瓦湖区开始秉承「无边界」的原则,有序开发旅游资源,通过环湖合作、山地合作、山水合作等联动策略,形成主题线路,串联不同区域的目的地。
▼ 蒙特勒成为日内瓦的旅游标签
如今,日内瓦湖区已经形成了巡游之旅、文化艺术游、徒步环湖等多种主题线路,成为多功能城镇相连的无边界国际旅游目的地,打响了日内瓦湖区品牌!
▼ 日内瓦湖区产业分布示意
在此基础上,大日内瓦地区的产业发展也不再拘泥于州与州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围绕日内瓦湖形成了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计算机科学和精密仪器制造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瑞士八大健康科技产业集群之一),彻底形成世界闻名的创新湖区!
04
江苏怎么玩转「湖区创新」?
MEASURE THE WORLD
2021年5月27日, 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无锡举行,活动中,两区六市签署共建环太湖科技创新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以「科创+产业+生态+人文」为引领,以加强环太湖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优化环太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环太湖科创圈」概念自此华丽亮相!
▼ 环太湖科创圈示意
城市的选择:对于江苏来讲,发展「太湖创新」苏州和无锡应当是首选。根据太湖区位,太湖岸线480.52千米,其中苏州和无锡分别占56.8%和22.5%;太湖湖面面积2578平方千米,苏州和无锡分别占70%和29%。
相比之下,仅占太湖岸线长度7公里,湖面占比1%的常州,似乎便没有那么必要。但江苏最高明的地方便是在于——不仅选择了苏州和无锡,还将常州划入湖区!
▼ 太湖周边区域示意
从优等生的角度来考虑,常州一点也不比苏州和无锡差。2021年,常州GDP 8807.6亿元,位列江苏第5,人均GDP 16.6万元,位列江苏第4,单从经济数据来讲,常州便足以称得上优等生。
并且,常州近年来创新势头极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第19、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6;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900家,上市企业83家;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8家,与中科院共建平台7家;创新人才总量达145.5万人,2700多个领军型人才项目落户,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八年全省第1。
▼ 常州俯瞰(来源:全景网)
在这一连串的惊人的数字之下,常州展现着自身澎湃的创新活力,作为江苏打造环太湖科创圈的重要一环,当之无愧。因此,选择「苏锡常」共建「环太湖科创圈」,可谓是江苏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升沪苏浙皖地区创新影响力所给出的最大诚意。
「苏锡常」的做法:如前文所述,发展湖区创新最大的必然路径便是——成立「优等生联盟」,共创「湖区品牌」。
「苏锡常」走的共创「环太湖科创圈」这样的路径。同时,由于岸线资源的分配不均,「苏锡常」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塑造湖区创新品牌的范例——
▼ 苏州太湖新城(来源:全景网)
1. 「天选」优等生——苏州、无锡
湖岸城市发展湖区创新,属于「老天爷赏饭吃」,对于岸线资源充足的苏州、无锡,共创湖区创新品牌的重点在于——向湖发展!向湖发展!向湖发展!
曾经的苏、锡,特别是苏州,无论是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的主城姑苏区,还是联动上海向东发展的昆山市,城市发展重心明显偏离太湖。
但是,随着江苏省「十四五」提出,打造环太湖世界级生态湖区和创新湖区,苏州主推的太湖新城和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等战略,无锡主推的太湖湾科创带等等,均已开始有意的强化「湖区意识」,通过城市重心的转移,提升湖岸吸引力,将创新人才引向湖岸,从而树立湖区创新名片!
▼ 无锡的太湖湾科创带(来源:全景网)
苏州、无锡,依托太湖湖岸,打造3大重量级湖区场景,为共创太湖湖区品牌发力——
场景1:都市文博场景。随着人们对非物质需求的日益看重,文化作为满足精神需求的核心,我国已经迎来了文化消费的新高潮。
文化消费带动下,城市正在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体现出城市的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在此背景下,集中和利用自身顶级文化资源的都市文博区,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彰显城市创新活力的重点。
人们自古临水而居,在湖岸设置都市文博区,用最前卫的建筑来点缀文博区,利用「文博向水」的双向加持,可以丰富湖区的文化内涵,将都市人群更好的引向湖岸。
▼ 苏州湾文化中心
苏州选取太湖新城视野开阔的滨湖区域,建设滨水文博区——「苏州湾文化中心」,总建筑面积达20.6万平方米,是苏州最大、全国第三大剧院综合体。
建筑以「双飘带」为外形,将苏州湾大剧院、吴江博览中心和苏州湾数字艺术馆三大标志性文化场馆于太湖岸边集中展示。综合体拥有亚洲首家、全球最大的沉浸式科技演艺剧场「8K未来剧场」,未来将启用5G直播等技术给观众更多新奇体验,彰显湖区的创新氛围。
与苏州类似,无锡选取蠡湖南岸开阔的湖岸资源,依水建设——「无锡大剧院」,位于无锡滨湖区,由主观演厅、歌剧厅、综合观演厅及外部广场组成,由芬兰设计师佩卡·萨米宁主持设计,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
▼ 无锡大剧院(来源:全景网)
大剧院形态新颖独特,从空中俯瞰,覆盖整体建筑的八片飘逸的「翅膀」,赋予了剧院「振翅欲飞」灵动感,好似一只蝴蝶轻轻落于城市的亲水之畔,与美丽的蠡湖相呼应,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场景2:水上运动场景。运动,是许多年轻创新人才工作之余的生活方式,例如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莎拉·郝思特曾在采访中表示:「当你做一些非常耗费体力的运动时,你的大脑就没法做任何事了。往往是在长跑过程中,我能够产生一些奇妙的想法,大大地帮助我解决眼前遇到的科研难题」。
▼ 有「硅丘」之称的奥斯汀,为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的水上运动
水上运动,由于运动形式特殊,具备很强的潮流属性,深受年轻人与精英人才追捧。同时,水上运动具备「湖」的标签,更有利于湖区品牌的传播,甚至还可以衍生出许多运动科技新装备、新技术,提升湖区创新能级。
无锡宜兴,境内河流密布,拥有河道215条,总长1058千米。
▼ 宜兴水脉分布示意
宜兴正在创建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发挥与太湖相连的内河优势,举办水上运动赛事。如今已举办「2022年中国体彩杯全国动力冲浪板锦标赛」「2021环科园杯中国·宜兴内河帆船联赛」等多个国家级水上运动赛事,宜兴也成为动力冲浪国家训练基地所在地,开启了全国动力冲浪板锦标赛在县域城市举办的先例。
同时,在水上运动的带动下,宜兴成功入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太湖体育产业创新高地。
▼ 宜兴的水上运动(来源:Flickr)
场景3:湖岸测试场景。测试,如今已成为创新的原动力,场景测试,更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力,抓住场景,就是抓住了不可复制的市场和人,就是抓住未来!
而湖,正是十分稀缺的测试场景!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420平方公里,测试面积广阔,且具有太湖实验室、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进行中)等龙头院所加持,有其独特的测试优势。同时,已有多类无人船艇、无人机和水质监测等企业在太湖水域开展测试。
因此,通过开放湖面及湖岸场景,可以提升湖区创新能级。
▼ 太湖生态环境(来源:全景网)
「太湖生态岛」,位于苏州吴中区,涵盖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是太湖之上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021年10月17日,吴中区与百度Apollo打造的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示范岛」落地,太湖生态岛自动驾驶车辆运营重磅启动,全国最长的单条智能网联道路落地于此。
太湖生态岛基于全域自动驾驶正在重构岛内文旅生态面貌,岛上不仅部署自动驾驶环岛游巴士、自动驾驶网约车、自动驾驶清扫、售卖和漫游商用小车等,同时还提供智慧停车和智慧文旅等服务。
▼ 太湖生态岛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车辆在岛上的运营也是宝贵的测试机会,将岛上无人驾驶测试场景与天然旅游属性相结合,提供了旅游与创新结合的新思路。
2. 「插班」优等生——常州
环太湖科创圈中,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像苏州和无锡那样「老天爷赏饭吃」,像宣城、嘉兴等环太湖城市甚至没有太湖岸线,这样的城市究竟该怎么发展湖区呢?
常州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岸线资源匮乏的常州,没法像苏州和无锡那样发展太湖岸线,只能另辟蹊径,主动依托内湖,进行「调性共振」,发展「两湖创新区」,融入太湖湖区。
简而言之,未来常州将借太湖湖区,行两湖之事。发展「两湖」创新区既是常州融入环太湖科创圈的「投名状」,又是太湖湖区未来发展的「微缩试验场」。
如果说苏州和无锡是「向太湖发展」,那么,常州便是「向两湖发展」!
▼ 两湖创新区研究范围示意
「两湖」,即滆湖和长荡湖,拥有山水绝佳的生态基底、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辐射周边的交通基点、争先率先的创新基因,是常州打造「生态之城、秀美之城、科技之城、创新之城、青年之城、未来之城」的主阵地。
两湖创新区规划研究范围涉及常州17个镇(街道),面积约1485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设计范围涉及滆湖北岸及周边相邻区域,面积约56平方公里。
▼ 常州滆湖(来源:全景网)
①. 植根「两湖」,布设重量级创新资源
科教与创新资源的缺失一直是常州的痛点所在,如今的两湖,布设了三个重量级创新策源地,将创新推至湖岸。突破创新桎梏,招引创新成果异地转化——「常州科教城」,承接全国科创资源的「集结地」。
占地5平方公里,孵化培育了3800多家科技创业企业。中科院常州中心16个分中心、6个研究所和30多个实验室;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42个公共研发和孵化基地;平均每天创立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
突出国际调性,牵引国际创新资源——「中以常州创新园」,首个由中以两国政府签约共建的创新示范园区。
▼ 中以常州创新园
自2016年启动以来,园区已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63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4个,涵盖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先后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医疗器械国际创新园」,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
激发企业创新,布局前沿科技——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全球第一家专业从事石墨烯研发和产业化的新型研究机构。创造全球首条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全球首款平方米级冷壁石墨烯CVD生长设备、全球首款石墨烯光栅位移传感器等,创造了14项全球第一。
②. 联动「两湖」,搭建湖区创新「试验场」
两湖创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武进、钟楼、金坛和溧阳4个区县,组成了常州的优等生联盟。
▼ 两湖创新区局部俯瞰
武进是常州名副其实的「老大哥」,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钟楼作为常州的老城区,近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崭露头角;
金坛作为中航锂电等新能源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所在地,在锂电和现代农业等领域都发展迅猛;溧阳市作为知名5A景点天目湖景区的所在地,在全域旅游和特高压输电等领域均十分优异。
▼ 常州武进区(来源:全景网)
这样具备「一技之长」的「优等生」们,因「两湖」而结合,共建「两湖创新区」,这正与「环太湖科创圈」的理念一致,是检验「湖区创新思路」、总结「湖区发展规律」的重要「试验场」!
③. 依托「两湖」,拓展额外2大湖区场景
场景1:湖岸治理场景。滆湖是江苏省第六大湖泊,是太湖流域湖泊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岸治理,既是提升湖岸魅力的手段,也是让「两湖」环境更好融入太湖湖区的重要举措。
利用湖岸建设生态景观,可以在展示湖泊及湖岸治理成果的同时,实验新一代环境监测技术,有助于提升湖区知名度,打响湖区品牌。「滆湖低碳湿地公园」,总面积为1500亩,其中永久性湖泊面积700亩。
▼ 两湖创新区的滆湖低碳公园(来源:全景网)
作为武进国家高新区首个开放式公园,公园共分五大片区:低碳运动体验区、低碳农业体验区、低碳能源展示区和环境实验检测区、低碳生活体验区。
生态环境监测区,将建设西太湖生态环境检测实验中心,对西太湖的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物种多样性等一系列环境情况进行实验检测,为西太湖的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场景2:滨湖生活场景。人们自古向往临水而居,滨湖生活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新地理」(乔尔·科特金提出的城市宜居对于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性)角度下,生活品质的提升可以对创新人群形成吸引,实现湖区创新人才的聚集。同时,与太湖湖区形成共振,提升湖区创新品牌能级。
「西太湖揽月湾」,位于常州市主城区的西南侧,是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核心区域,总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14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大尺度的滨水广场将滆湖之水揽入怀中,「滆湖之星」观光塔竖立在正前,在此绘织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水景图。
每次长假期的时候这里都有着震撼人心的水幕电影,常州市民车队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
▼ 揽月湾广场(来源:全景网)
「西太湖国际人才社区」,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揽月湾核心区,是园区以国际人才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才安居、创业孵化、人才金融、产业集聚和社区服务,打造的国际人才O2O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不仅有办公室和共享工位,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创业基地和企业配套咨询服务,还配有精通中英双语的管家,为海外人才提供出入境签证咨询、法律咨询、就学、生活等多方面服务。2021年,社区入住率超52%,其中90%以上为外籍人士。
▼ 西太湖国际人才社区(来源:全景网)
活力水岸,两湖创新区规划的亲水街区,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针对常州自古的「状元之乡」称号,未来可考虑放大其「书香气息」。
但书店往往难盈利,因此不能只「卖书本」,重点是「多元的消费场景」,可借鉴日本大阪府枚方T-site,在活力水街搭建以书店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
▼ 日本大阪府枚方T-SITE
日本·大阪府枚方T-SITE就是以「茑屋书店」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被称之为营业时间到「25:00」的全家便利店。
枚方T-SITE共9个楼层,涵盖了时尚、杂货、美食等共计51家店铺。枚方T-SITE不是简单把书塞在一个空间里,而是设定生活情境,将场景化陈列与卖场空间有机融合,塑造了一种生活方式。
▼ 枚方T-SITE内部生活空间
05
展望
MEASURE THE WORLD
环太湖科创圈背景下,太湖湖区建设,江苏已经拿出最大诚意,但正如前文所述,湖区的崛起,需要优等生们共同发力!
这期丈量城市,我们从江苏的角度看到了太湖湖区的勃勃生机,期待未来可以看到「一市三省」的优等生们共同发力,为太湖创新崛起添砖加瓦!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添砖加瓦!
▼ 「一市三省」区位示意
同时,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很多像太湖一样,跨省域、跨市域且连接创新策源地的大湖,例如:巢湖、鄱阳湖、淀山湖等等。
然而,如今针对省域间、市域间的合作,多采取「合作示范区」的模式,例如:苏皖合作示范区、沪苏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区等等,实际效果虽大多较好,但其带动范围终究有限……
如今,随着对于湖区创新的逐渐深入,各地、各湖区将总结出更多湖区发展模式,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跨省域、跨市域创新模式库。
未来,希望可以在我国看到更多的创新湖区,最终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湖模式!
本文由华高莱斯团队创作
总策划:李忠
撰文:杨浩然、梅硕
原标题:《创新湖区PK湾区,苏锡常在行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