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小孩对手机上瘾?
这次回家和以往一样,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亲人都让我倍感亲切,但让我感觉较为震惊并且不得其解的,则是家里学龄前的小辈和上小学的妹妹们几乎都是每天抱着手机不离手,旁若无人地专心致志于小屏幕里的世界,不是在刷视频,就是在连麦打游戏,可谓废寝忘食。
愤怒小孩&无奈妈妈
西西是大家庭里我们这一辈年龄最小的女孩,上小学五年级,脑子很灵光,家庭条件也不差,父母是市里大专学校的教师,对西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但尽管如此,西西还是没有将自己的灵光劲儿用在学习上。
半年前就听她爸爸给我们讲她在学校的事迹,因为西西爸爸平时都在外地下乡,妈妈中午有事没办法回家做饭,所以给了西西午饭钱,但是她本就是不太操心丢三落四的孩子,不出意外的把钱给搞丢了,结果西西跑去找班主任老师借钱买午饭,老师还纳闷儿说家长都不给孩子吃午饭的吗?打电话给西西妈妈了解情况后,西西妈妈才着急忙慌地赶回来做饭。
听了这“英勇事迹”,我一是感到这情景有点好笑,二是确实佩服西西的勇敢和机智:我绝对不能让自己饿着!毕竟要是我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必定会选择自己饿一顿。
所以我就很纳闷,为什么这么“有勇有谋”的孩子变得沉迷于手机且几乎是不顾一切地想尽办法要为自己争取到玩的时间,好像手机里面的游戏队友比自己的至亲还要亲,开游戏的时间比上学的时间都要准。
前几天看到西西爸爸发在家庭群里的视频,西西歇斯底里地坐在床上一边哭一边控诉:“我不喜欢她”,西西姐姐在旁边和她理论:“你明明说的玩一个小时,时间到了怎么还不停下”,西西说:“刚刚明明就不是一个小时!为什么你们都能玩?就只有我不能玩?为什么只有我不能玩?”看到这些的第一感受是又好笑又觉得孩子好可怜,或许我们确实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从孩子口中问出来的问题——为什么你们都能玩,只有我不能玩?
首先这句”我不喜欢她!”熟悉的人都知道西西是在说自己的妈妈,以她目前的认知,会认为能够让她肆无忌惮玩耍的才是自己喜欢的人,而对于自己妈妈平日里的教导,都当作耳旁风,甚至将妈妈视为敌人。
事实上,西西妈妈无论作为妻子还是母亲,都做到了让旁人挑不出毛病,是非常贤惠且认真的一个人。在生活上不辞辛劳地照顾一家大小的生活起居,在学习上,也非常耐心地辅导西西的作业,但免不了会有些唠叨。
之前就听姑姑说过好多次西西妈妈对待西西不认真写作业的态度,苦口婆心地劝说,西西一句都听不进去,而妈妈又舍不得动手去打她,只能自己强忍着怒气,软破硬泡地帮助西西完成作业。
西西妈妈说,西西总是一边生气一边写作业,手在写字,心不知道在哪里,写作业写烦了就把卷子撕掉,要么是在课本上画小人儿,这倒是有点绘画天赋。
妈妈因为西西操碎了心,以前小些时候,西西虽然也会玩手机,但是处于可控范围内,只是偶尔会有一点不开心。可如今只要西西妈妈多说一句不让她玩手机的话,她就会大声地顶撞,并且想尽各种办法为自己争取玩耍的机会和时间。任凭妈妈把手机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西西总是能找得到,可反而西西要想把手机藏起来不被妈妈找到,那就容易多了。
所以面对如此沉迷于手机游戏的西西,妈妈总是充满了无奈。西西是害怕爸爸的,但是爸爸不会经常唠叨她,如果西西实在不听话,爸爸严肃地批评她时,妈妈担心爸爸动手打她,总是在旁边制止,虽然父亲的威严能够让西西感觉到事态的不妙,西西的听话值也只是在当天达到最高,但最多三天,就下降为零。
为什么西西会如此不屑于自己的妈妈,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权威的大部分所属者是西西的爸爸,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和感受到的都是妈妈在家里并不重要的状况,久之形成这样的认知,进而投射在各种行为上。
其次是家乡话经常说的“远香近臭”,意思相当于“距离产生美”,因为平时西西的生活与学习都由妈妈来负责,每天都要面对妈妈的教育,包括监督完成和检查作业、平时生活习惯的养成、做错事要受到惩罚等等,而这些对于一个在家庭中地位相对较低的母亲角色来说,是较为困难的,母女俩免不了会产生摩擦,孩子也会母亲有更多的抵触和排斥情绪。
再有是由于西西妈妈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和西西讲话总是轻声细语,在孩子出现不满甚至叛逆情绪与行为时,往往采取苦口婆心地经验性劝说,可是毕竟时代在变,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上一代人的经历,说多了反而觉得烦躁,就好像是相互隔离的两个世界,泛不起涟漪,所以妈妈的劝说在西西眼里就是“唠叨”和“废话”。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爆发的点,在劝说无效时,西西妈妈也会发脾气,总是说“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要打你了!”可是几乎妈妈不会真的动手,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毕竟打在孩子身上,疼的是孩子的肉体和妈妈的心,这样西西就会认为反正每次都是“光打雷不下雨,没什么可怕的。”
所以西西家庭这种“负交叉”式的管教方式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即有权威的人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正面效用,而权威较小的人则承担了更大的管教责任,往往要耗费很大的心力且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关于西西所问的问题:为什么你们都能玩,就我不能玩?
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或者说每一个成年人都要去审问自己的,孩子的三观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在家长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譬如:不许吃垃圾食品、不许玩手机游戏等时,家长有没有自己做到呢?
记得上高中时,学校邀请一位考取北京大学的姐姐和她的妈妈来做讲座,讲这个孩子是如何考上北大的,其中有一个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的点就是“以身作则”,这个妈妈能够做到,每天与孩子保持同步作息,孩子在学习时,母亲选择安静地看书,不会出现要求孩子写作业,而大人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或玩手机的情况,确实在演讲台上看到的姐姐是自信、大方且快乐的。
当然这种要求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当时听完以后同学们也只是感叹“此生得此母无憾”,过后还是过着只能自己埋头苦干的高中生活。
也许家长会说,我们看手机是要处理工作,但事实上真的有那么多工作要处理吗?孩子上学的时间家长在上班,孩子放学了家长不是下班了吗?时间基本是同步的,大人下班后想玩手机看视频放松,孩子放学后却还要加班写作业,孩子难道不需要休息和放松吗?孩子不是机器。
既然孩子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就说明家长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在手机上处理工作,而是在娱乐,包括抖音、快手、斗地主、打麻将、看电视等等,并且家长好像都没有戴耳机的习惯,公放声音再小也是能听得到的,家长在一旁哈哈大笑,孩子抓心挠肺却还要强装镇定,未免太难为孩子了。
话说回来,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父母不都是教育家,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人,没有所谓科学的教育理念,每一对父母都是对孩子进行“试教育”,不断地在尝试中汲取经验,这时,及时反思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一味采用僵化的教育方式,往往错过最好的教育时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不能重新来过,到时必定要付出成倍的时间、精力和代价,甚至追悔莫及。
孤独小孩&超人奶奶
大姑是个很精干的女性,虽然书读的不多,挣钱也不多,但是极其富有生活智慧,将家里上上下下打理地井井有条,在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方面丝毫不逊色。这几年大姑极其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抱孙子了,每天带着自己的小孙子,不亦乐乎。
大姑的小孙子叫宣宣,虚岁5岁了,按照年龄去年后半年就应该上幼儿园,但是因为天气太冷且大姑比较忙,没有时间接送他,就耽搁了半年,今年过完年才打算去上。
大姑的儿子儿媳即宣宣的爸爸妈妈去年一整年都在外省打工,为的是能够多挣点钱,他们觉得毕竟生了个儿子,得好好地奋斗,给儿子攒将来娶媳妇的钱,所以宣宣就被留给爷爷奶奶带。
大姑今年54岁了,虽然说家里家外还能够干很多活,也能将宣宣照顾得衣食无忧,长得壮壮的,但是学龄前的教育却很难跟上。
宣宣确实是个很聪明的小孩,每天笑嘻嘻的,嘴巴特别甜。总是听家里大人说:“这个孩子真聪明,真会说话。”这次过年回家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在感叹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会讲话。
但猛地一想,他已经虚岁5岁了,我们小时候4岁就上幼儿园了,所以宣宣这个年纪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思考也是很正常的。
记得去年见到宣宣的时候,虽然他调皮,但是大多数情况都是很乖的,玩耍也是玩一些沙子、玩具之类的;可今年过年回到家,却发现他隔一段时间就和奶奶要手机玩,然后打开短视频软件,看得津津有味。
在看到我和表妹坐在沙发上看手机时,宣宣跑过去找他奶奶“投诉”:“奶奶,两个姑姑都在看手机。”话外之意就是自己也要玩,大姑一边笑一边说:“看这孩子精不精?”然后将手机给了他,大姑的两个外孙女也坐在宣宣的身边,三个小孩一起看手机。
在大姑忙着无暇带宣宣的时候,就会把手机给他,最起码他不会乱跑;同样一个表叔叔来家里吃饭也说:“只有手机才能让她安静”,因为她女儿平时特别喜欢说话,小嘴天天说个不停,家长听得烦了就把手机给她。
其实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过年大人在忙忙碌碌做饭、招待客人、打麻将的的时候,往往会将手机交给孩子,在这个时候,手机貌似充当了一个“电子监护人”,保证了孩子在安全范围内活动,可以让家长放心地去忙其他的事情。
此外,见到宣宣之后,我发现他现在还不会数数,1-10之间的个数是分不清的,并且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现出一些不受管束的行为,比如在不开心的时候会说脏话,惹他不高兴了会朝人吐口水,他奶奶也只是口头批评几句,没办法给出一个很好的引导。
直到除夕的前一天,宣宣的爸爸妈妈才从外地打工回来,大年初五的早晨就又离开家出发去打工,也就是说宣宣一整年下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至多一个星期,这样一来宣宣的管教责任自然就全部落在了其爷爷奶奶身上,而隔代教养尤其是在农村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宣宣和父母的情感联结较少,孩子处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之中,亲子之间的情感基础不够扎实,日后父母的教育会因为情感基础的薄弱而难以展开。
其次是爷爷奶奶由于生活时代的差异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无法给予宣宣合适的学龄前教育,在上幼儿园之后也无法较好地进行家校互动。
再有爷爷奶奶往往会由于年龄的增大和固有的儿孙观念导致溺爱孩子的情况,这时父母不在身边,错过孩子认知形成的关键期。
最后如果爷爷奶奶仍然在家中扮演着主要劳动力的角色,也无法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照顾孩子上,只能尽可能保证其物质层面的满足,精神层面的则无暇顾及。
像宣宣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有很多,农村的老人并不像城市老人一样可以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孙辈的教养中,而是还承担着家庭收入来源中很大的一部分,同时受固有观念的影响,更倾向于支持儿子儿媳出去打工赚更多的钱,自己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
此外对于打工赚来的钱的用途,很多老人的想法是:“以后娶媳妇,买房子,现在不攒点能行吗?”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大部分人所想到的是读书不会花很多钱,也就不会将教育视为需要投入金钱的领域,自然逐渐影响到对教育本身的正确认知。
所以无论是愤怒的西西,还是孤独的宣宣,热衷于玩手机的背后都潜藏着巨大的家庭问题,家长角色的扮演不合理甚至缺失,都导致孩子无法在一个合理、健全家庭结构与环境下成长。
相较于想尽办法去克制孩子玩手机,不如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去反思自己在这个家庭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成年人应该怎样恪守自己的行为规则,在要求别人尤其是对世界认知并不清晰和全面的孩子时,先想想自己提出的要求首先自己是否能够达到,如果自己都无法做到,又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孩子呢?
家长权威总有一天会消失,如果总是用强制性的语言和行为去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而家长自身却恣意放纵,毫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在不理解的前提下被强制要求,必定会生出反叛情绪。久而久之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家长逐渐老去,与孩子所拥有的权力占比发生对调时,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不会敬爱弱势的老人,老人也只能在一声声叹息和一次次失望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所以就算我们不富裕、社会地位不高、没有很高的学历,我们也要尽可能地去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样,要将下一代的教育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不断地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反思,在和孩子的双向互动中共赢,好的家庭教育必定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和进步。
行业研习社
•本期作者:赵颖,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中国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期编辑:卷心菜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