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川农大院士逝世五年,记性不好的八旬遗孀每天到雕像旁陪伴他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果一人故去,又是什么模样?
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88岁的院士夫人李仁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丈夫周开达去世后,每天自己都要去学校图书馆前的丈夫雕像看一看,陪伴对方。
在大女儿印象中,父母俩的爱情简单朴实,结婚照一张黑白照片就解决。那个年代里,夫妻俩一个称呼“仁恕”,一个称呼“开达”,结婚多年从不拌嘴。“如今我母亲年岁大了,记性不好,有时候连二弟、三弟的名字都要搞混,但关于我爸肯定记得清清楚楚的。”
正如感动的网友所言:“没有比天人永隔更远的距离,但也没有爱情跨越不了的界限。”
“陪伴”
每天看丈夫雕像
房内挂满丈夫照片
6月14日下午,温江,阴天,88岁的李仁恕一如既往在家中看电视。等到女儿买菜回家后,她才戴上老花镜,瞥了眼时间,提醒女儿:“3点20分了。”这时,女儿周女士心照不宣地说:“你去嘛,路上注意安全。”
得到女儿同意,李仁恕从沙发上站起来就往外走,佝偻着背穿过客厅,阳光映着她花白的头发,墙上挂着一张张去世丈夫周开达的工作照。她要去哪儿?其实,是去看校园里丈夫周开达的雕像。丈夫去世后,对她来说,“见像如面”,这成为了每日例行的“陪伴”。
周开达,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也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首个院士。袁隆平评价他:“在探索水稻科研的天地里,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研究,在杂交水稻的育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3年周开达去世,2016年四川农业大学在成都校区图书馆前竖立周开达院士雕像。李仁恕走出院士楼,路过游泳池再拐个弯,面前就是丈夫周开达的雕像了。“每天我都要来看一看,”她一边说,一边摸了摸雕像下方的文字。即使没有戴眼镜,她仍可念出声,“周开达,重庆江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
院士夫人每天来雕像前,陪伴已经故去的丈夫,这一幕近日被网友拍下发布在网上,感动了不少网友:“没有比天人永隔更远的距离,但也没有爱情跨越不了的界限。”
“怀念”
胸前别的黄桷兰
是丈夫栽下的
“如今我母亲年岁大了,记性不好,有时候连二弟、三弟的名字都要搞混,但关于我爸肯定记得清清楚楚的。”女儿周女士透露,每天自己都要在饭后带母亲散步,“一定要去雕像前看看,她还会主动跟我说,去(雕像旁)看看嘛。”事实上,除了和女儿散步,李仁恕自己几乎每天也会去看雕像,来了客人也一定要带去看看。
正值黄桷兰花开,李仁恕胸前也别着三朵黄桷兰,都是从院里的黄桷兰树摘下的。“这棵黄桷兰也是我爸种的,我母亲当然晓得,所以这样纪念。”周女士透露,院里还留着不少父亲栽种的植物,3棵铁树、1棵黄桷兰,都是父亲留下的痕迹。
在周女士印象中,父母的爱情,发生在重庆江津,“当时母亲在江津当校长,父亲在江津工作,后来就自然认识,走在了一起。”他们1956年结婚,当时的结婚照和婚礼一样简单朴素,男方穿着白衬衣端正英俊,女方穿着花衬衣清秀大方,就是一张结婚照。
“婚后,我父亲叫我母亲‘仁恕’,我母亲称呼我父亲‘开达’,那一代人更习惯于喊名字后面两个字。”周女士印象中,因为父亲工作繁忙,常年在海南搞科研,一家人能够找到的全家福只有一张。为了鼓励和嘉奖周开达在科研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后来学校专门修了院士楼,“但我父亲工作太忙了,一天都没有来住过。”
那些年,周开达在海南搞科研,40℃高温下盖一张白毛巾就当帽子,一个椰子就是接待客人的“饮料”。李仁恕曾任多所中小学学校校长,周女士回忆说,“我就是保姆带大的。”
“恩爱”
“我没有看到过父母吵架拌嘴”
聚少离多,但院士夫妇感情甚笃。在周女士印象中,“我就没有看到过父亲母亲吵过架、拌过嘴。”而他们的40周年结婚纪念,也只是一张合影,夫妇俩穿着白衬衫,捧着一束鲜花。
2000年6月,李仁恕在北京作院士报告时突然发病,在北京住院40天后转诊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武侯区国学巷到温江,每一天母亲都要去看父亲,只有生病的时候不去,怕传染给父亲。”周女士说,父亲住院13年,母亲每天坚持从温江去医院。在病床上,夫妻俩拍下50岁金婚照片。
“这事就像是一个发条,到了下午自动运转,当时我母亲也很清醒。等到2013年父亲去世后,没了这个事,加上年纪大了,母亲的记忆力突然远不如前,精神也不如以前了。”周女士说。
(原标题:“没有比天人永隔更远的距离,没有爱情跨越不了的界限”;见像如面,川农大院士逝世五年,夫人每天看雕像相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