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郭树清的“大白话”,是为投资者教育补课

2018-06-14 17:43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在打击非法集资过程中,努力通过多种方式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很危险,超过10%就要做好损失全部本金的准备。”在2018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在主旨演讲中再次提示非法集资风险。

这不是决策层第一次释放防范微观金融风险的警示。一个月之前,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的四句大白话被认为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句——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相比刘鹤的提纲挈领式警示,郭树清的话可以说是具体的“操作指南”,做了一个直白界定。在当下优质项目稀缺的资产荒与债券市场违约潮频发之下,这种看起来的“一刀切”,可以说是更方便普通投资者理解和判断金融风险。当然,郭树清的上下语境指的是打击非法集资,并非泛指所有理财产品,这个公众也不要误解。

2018年以来,在金融去杠杆、再融资政策规范、资产管理新规等一系列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即使曾经优质如二级市场的公司债券,也开始有不少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而如果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持续,终将向权益市场传递。

尽管目前债券违约风险在整体金融系统中所占比依然很低,但正如郭树清所说,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金融问题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面对的矛盾更为复杂,有些风险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处置各类隐患,以经常的“小震”释放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大震”。

为了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来自监管层自上而下的重拳。但与此同时,从末端开始的“防范于未然”同样十分必要,而这有赖于投资者风险意识的不断强化。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以股票市场为典型的金融市场散户众多,而且大多数投资者的金融理财知识十分有限,投资者风险意识严重缺乏,识别所投资产品风险的难度大。而且,长期的刚性兑付,更是导致投资者产生亏损后找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解决的“心理托底”,这也是许多金融风险剪不断理还乱的根源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投资者教育可以说是防范金融市场风险的基础,也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基石,只有加强投资者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微观的金融风险发生。因此,监管发力的另一面,是亟需为投资者补课。而来自监管层的“大白话”,无疑是这样的补课的有力开始。

    责任编辑:沈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