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浸入怪兽的脑海:我在“译文纪实”处理的第一桩真实罪案
继《心理神探》《顶级悬案》之后,最近译文纪实又推出了美国顶尖罪犯人格侧写专家、FBI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创建人约翰·道格拉斯的新书:《杀手的影子》。
(美)约翰·道格拉斯 马克·奥尔谢克 著,李昊 译
这本书是道格拉斯对自己职业生涯早期关键案件的再现——记录了对连环杀手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的追捕和审问,以及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这名白人至上主义连环杀手造成的影响。
道格拉斯曾在书中的拷问:连环杀手是天生的还是人造的?或者把这个问题再延展一点:善和恶是如何产生的?
约翰·道格拉斯
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
在翻译完《杀手的影子》之后,译者李昊作为第一位(也许也是最认真的)读者,结合人生中的经历和观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善和恶是一切行为的总和。借用老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一个哪怕微小无比的善行最终呈现时,一定是经过了无数人的传递,让这颗种子最终在某时某地开出了一朵玫瑰,哪怕有人经手的是不起眼的种子甚至是荆棘丛生的枝条;而当恶行发生,一定也是无数人共同站上了悬崖,直到其中一人被挤进了深渊,即使有人所处的位置会让他意识不到边缘外的深渊。
从曾经的忠实读者,到成为译文纪实的译者,李昊分享了他这么多年与译文纪实书系的缘分,也讲述了翻译《杀手的影子》的感受。(一个小剧透:今年还将出版大卫·西蒙的《街角》,也是由李昊翻译的,据说比《凶年》更精彩。敬请期待!)
《杀手的影子》译后记
文 | 李昊
我读完的第一本译文纪实是何伟的《寻路中国》,时间是在2012年的5月5日,立夏。前一天,我在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候机大厅的某家书店顺手拿起了这本书,如果记忆没有骗我的话,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机场的书店买书。
(美)彼得·海斯勒 著,李雪顺 译
当时《寻路中国》的封面还是一个交通警察人偶,那是何伟笔下颇具趣味的一个细节,但放在封面上,就有点不太讲究,透着一股日常的粗糙感。
也许正是这种代表了非虚构魅力的“粗糙的真实”,吸引我把《寻路中国》带上了国际航班,我下意识地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
《寻路中国》老版本封面
然后,我对于自己国家的认知,在飞往中亚的航班上,被一个美国人打开了。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非虚构的魅力,也开启了认识上海译文纪实系列的旅途。当时,非虚构这一门类刚开始在国内流行,很多中文读者经由何伟的中国三部曲第一次体会到了非虚构的精彩,并由此进入了更旷远的一片天地之间,我也是其中一员,经由非虚构、经由上海译文纪实系列,我深刻地明白了那句话: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从上海译文纪实里,我听到过朱鹮的哀歌;也跟着作者抽丝剥茧,抵达了飞机撞向世贸大厦的瞬间;还去到了日本社会的伤口里、美国小镇的隐秘深处,注视不一样,却在某种意义上殊途同归的生活。我沉迷在这些真实里,眼界不断打开,一次又一次地去到陌生的现实里,为同类、为生灵、为这个操蛋又可爱、混乱又温柔的世界感叹。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还能怎么去更深入地体会非虚构呢?
自己写一本?在认识了何伟、张彤禾及他们家古灵精怪的双胞胎女儿后,我在一次次的聊天里窥见了一点非虚构写作的艰苦。
何伟、张彤禾夫妇和一对双胞胎女儿
旁听何伟在四川大学的最后一课时,他讲到自己的一篇短文前后一共修改了五十二次。震撼之余,我意识到自己应该没有这样的坚韧去追求这种真实。这个时候,感谢朋友何雨珈的推荐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老师们的信任和认可,我有幸成为了上海译文纪实系列的翻译,对于被成都生活滋养得略微懒散的我,能如此深入地进入一本非虚构,且还不用承担从零到一的重担,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解决方案。
于是,现在,你面前有了这本《杀手的影子》。
在拿到《杀手的影子》原书之前,我只知道它是上海译文纪实大类下,真实罪案系列中的一本。
出于常年观看美剧以及收听罪案播客的爱好,我在开始翻译前,对这本书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它必定是跌宕起伏,满是斗智斗勇故事的一本书吧。对,但不是太对。
跌宕起伏,有,斗智斗勇,有,但和我基于影视剧得来的认知,它似乎显得要“平淡”一点。但非虚构又一次以其真实的千钧之力,打破了我的幻想和期待,以令人瞠目的方式,提供了另一种“跌宕起伏”“斗智斗勇”。
作者之一约翰·道格拉斯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创建人,现代犯罪调查分析的开创者,也是美国顶尖的犯罪人格侧写专家,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协助美国警方抓住了不少的重犯要犯,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为执法机构提供了成体系的刑侦、审问标准和方法。他的著作也已经有两本(《心理神探》《顶级悬案》)经由上海译文出版了中文版。
这本《杀手的影子》是作者对自己职业生涯早期关键案件的再现——记录了对连环杀手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的追捕和审问,以及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这名白人至上主义连环杀手造成的影响。
剧透一下,在书开始没多久,罪犯就被抓捕归案了。
如果这是一本犯罪小说,这未免让人扼腕,但现实在这里不是千辛万苦正义最终获得胜利的叙事,在《杀手的影子》里,被关在狱中的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此刻才逐渐显露出了他的危险,现实在《杀手的影子》里,真成为了影子,在阴暗的角落滋生蔓延,试图攫住更多的人。
连环杀手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
因为这篇译后记没有附在书的最后,我对书中内容的描述就此打住,如果我之前对非虚构的热情表白,以及对这本书的预告打动了你,还请豪爽出手购买,相信我,这次真实之旅一定会让你觉得不虚此行。
在完成翻译交稿后,好多朋友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在很多次文化活动的现场,也被问到这本即将出版的书是什么题材、讲了什么。
借朋友何雨珈的说法,译者是一本书最认真的读者,我突然意识到,即使陪伴了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我也无法回答出上面的那些问题。
而在努力组织出最合理的语言的同时,我一遍又一遍地经历了在飞机上入迷阅读《寻路中国》的那种美妙感受,那种身为一个孤独个体却突然洞开,向更多、更深的真实敞开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还能更好,随着阅读题材的变化,你总能窥见、进入、体会不一样的一面。《杀手的影子》也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只不过它的体验更加幽暗,用书中一章的标题形容:浸入怪兽的脑海。
《沉默的羔羊》剧照
现在,我又来到了这个问题前,这本经由我呈现给中文读者的书,讲了什么。
距离交稿到拿到样书,已经过去了很久,特别是回想过去一年,竟让人生出了沧海桑田的感觉。
但《杀手的影子》中的一条主线却一直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每每我看到特定的社会事件,我总会想起作者道格拉斯在书中的拷问:连环杀手是天生的还是人造的?或者把这个问题再延展一点:善和恶是如何产生的?
翻过了这本书,结合人生中的经历和观察,我有了一点想法:善和恶是一切行为的总和。
借用老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一个哪怕微小无比的善行最终呈现时,一定是经过了无数人的传递,让这颗种子最终在某时某地开出了一朵玫瑰,哪怕有人经手的是不起眼的种子甚至是荆棘丛生的枝条;而当恶行发生,一定也是无数人共同站上了悬崖,直到其中一人被挤进了深渊,即使有人所处的位置会让他意识不到边缘外的深渊。
电影《沉默的羔羊》剧照
这本讲述美国历史上一名连环杀手的非虚构作品,在多年以后,让一个中国译者将它作为一面镜子来观看和思考自己的世界,这就是记录的意义吧。
我们身处的社会,也许要更和平、安全,我们面对的问题,势必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杀手的影子》要对普通守法的公民有何警示的话,我觉得应该是,想想自己,想想你是在传递一颗种子,还是和众人一起站上了悬崖:开花和坠落,终将和我们息息相关。以及,永远不要停止阅读和思考。
我们在非虚构里深度游览自己的国家,我们在非虚构里读懂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社会,我们在非虚构里和植物动物对话,现在也许可以通过《杀手的影子》以及同作者、同系列的更多作品,我们来讨论一下,生而为社会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能去向哪里。
希望《杀手的影子》,给出的是一个我们能认识到并最终避免的方向。
《杀手的影子》
(美)约翰·道格拉斯 马克·奥尔谢克 著
李昊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简介
约翰·道格拉斯:美国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调查支援科创建人,任职联邦调查专员25年,是美国顶尖的罪犯人格画像专家,现代犯罪调查分析的开创者,被誉为“美国的现代福尔摩斯”。他同时也是《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等犯罪电影的专家顾问;著有《心理神探》《顶级悬案》《坐在我对面的杀手》《杀手的影子》等多部作品。
马克·奥尔谢克: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曾任多部纪录片的导演及编剧,1994年凭《罗马城》一片获艾美奖最佳编剧奖。著有《爱因斯坦的大脑》《非自然死亡》《血族》等多部极受好评的悬疑小说。
内容简介
富兰克林死了,但他所期望的种族仇恨还活着。
只要还有偏见和歧视,他就能存活。他带来的阴影至今绵延不绝。
在研究的所有连环杀手中,FBI心理画像专家道格拉斯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是天生的,还是人造的?是自然生成还是后天教养而来的?”答案,就研究结果所知,两者都是。实际上,是出于两者之间的活跃互动。尽管身为一名连环杀手有着可怕的成就,但富兰克林并不特别,他带来的阴影也绵延不绝。
富兰克林曾亲口告诉道格拉斯,他是如何使用白人至上主义者报纸的。就和性捕食者使用暴力色情内容的方式一样,这些报纸既为他有关种族暴力的幻想火上浇油,还坚定了他认为自己在一项更宏大的运动中扮演英雄角色的信念。今天的互联网充斥着这样的空间,有人从事着完全一样的行径,培育并散布充满仇恨的谎言和阴谋。
约瑟夫•保罗•富兰克林和他的同类们投下的阴影绵长幽暗,消除它们的阳光必须更明亮、更强烈。
原标题:《浸入怪兽的脑海:我在“译文纪实”处理的第一桩真实罪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