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图说|甲骨文版“兔”字怎么写?文物背后有料有趣的中国故事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视觉中国 图
甲骨文版“兔”字怎么写?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是谁?在汉代,如何学习写字和算术?乾隆皇帝“元旦开笔”时许下了什么新年愿望?2月15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观众在参观展览。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上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四大发现”。“四大发现”的相关文物,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本次展览首次将分藏于各处的四大文献荟萃一堂,是各馆之间打破资源壁垒,突破地域限制,同心协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尝试。展出面积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观众在“殷墟甲骨”展厅参观。视觉中国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观众在“居延汉简”展厅参观。视觉中国 图
“殷墟甲骨”专题详细讲述了甲骨的契刻载体、整治过程、书写契刻方式及工具,图文并茂地列举了象形、指事、会意等甲骨文的构造法则;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甲骨占卜的程序、甲骨卜辞的完整结构,揭开甲骨占卜的神秘面纱……
在“殷墟甲骨”专题展厅,设置了“立体画卷”“姓属林”“模拟占卜场景区”,利用空间立体复原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观众在“殷墟甲骨”专题展厅参观。视觉中国 图
“恭喜大王,今日田猎获豕一!”在模拟占卜台前,观众在大屏幕上点选相应内容,就会看到龟甲被炙烤、开裂的动画,一览甲骨占卜的全流程。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殷墟甲骨”专题的“甲骨2174”。左上为甲骨文“兔”。新华社 图
在“殷墟甲骨”专题中,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殷墟甲骨”专题展展出国家图书馆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中国日报 图
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是甲骨5405,长43.5厘米,宽24厘米,共218字,内容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3000多年前的古人已能参照草木禾谷生长的特点衍生出析、夹、夷、宛四方神名,以名字分别象征萌生、长大、成熟、收藏。在四方神名后面的协、微、彝、伇四字,类似风力等级划分。协是和煦之风,微是微弱之风,彝是大风,伇是烈风,令今人叹为观止。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参观者在“殷墟甲骨”专题展厅参观。 视觉中国 图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七八五十六、六八卌(xì)八、五八卌、四八卅(sà)二……”这是一篇写于红松木简牍上的乘法口诀,来自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居延汉简生动展示了居延地区,原汉代边塞屯戍的军队面貌。其中大量学习知识的简牍,见证了屯戍吏卒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故事。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是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了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记者在“居延汉简”专题展厅拍摄。新华社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在“居延汉简”专题展厅内展出的橐他莫当隧守御器薄。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居延汉简”专题展厅,参观者拍摄汉代相利善弊剑册。中新网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居延汉简”专题展厅内,汉代候史广德坐罪行罚檄吸引参观者。视觉中国 图
“敦煌遗书”专题展厅大面积采用经典洞窟壁画,营造出璀璨瑰丽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遗书中盛衰相继、融汇中西、异彩纷呈的中古世界。展厅还设置了投影旋钮书架,将投影与实体书架相结合,转动旋钮即可获得仿真的翻书体验。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敦煌遗书”专题展展出抄写于西凉建初十二年十二月(417年)的《四分律初分卷三》,是现存《四分律》最早写本,也是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中国日报 图
敦煌遗书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此次展出的海内孤本吐蕃统治时期(8—9 世纪)写本《李陵变文》,是唐贞元二年吐蕃占领沙州后,汉志不灭的沙州人呕心沥血之作,寄托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愤懑、不甘的情感。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敦煌遗书”专题展厅。国家典籍博物馆供图
中国纸质古籍的大部分装帧形式都能在敦煌遗书中找到样本或雏形,观众可以在这里大饱眼福,一览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缝缀装等不同装帧形式。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敦煌遗书”专题展厅,唐代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吸引参观者。中新网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参观者在“敦煌遗书”专题展厅参观。视觉中国 图
明清档案是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明清档案”专题从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四个方面,精选不同类型的珍贵档案进行集中展示。难得一见的展品体现出档案在见证大事、传递信息、记录生活、记载历史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明清档案”专题展厅,清代光绪二十年金榜吸引参观者。此金榜上的状元为张謇。视觉中国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明清档案”专题展厅展出的明代崇祯年间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视觉中国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明清档案”专题展厅,金匮吸引参观者。金匮原存放于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正殿内,用以盛装皇帝的实录、圣训(明代称“宝训”)等珍贵典籍。视觉中国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明清档案”专题展厅展出的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视觉中国 图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图为在“明清档案”专题展厅,清朝康熙年间《盛京城阙图》吸引参观者。视觉中国 图
自1月14日预展以来,已吸引4.6万人次前来参观。尤其在春节期间,掀起了观展热潮。伴随展览的持续,许多珍贵展品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津津乐道,在线上线下讨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