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知见:养老金新政下,你的退休待遇会变么?
微信公号“政知见”6月14日消息,昨天(6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通知》公布,决定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这一举措被视为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探路”之举,《通知》指出新制度将于2018年7月1日起实施。
其实,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并不觉得意外,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就曾预告,中央将收取3%的养老保险基金做统筹调剂,以弥补有些省养老金可能会发生的不足。
那么,社保领域内这一最新动作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解决之策又在哪里?
计算公式
先来看看此次印发的《通知》带来了哪些变革。
简单讲,以往我国养老保险的征收与发放按照省份为单位,“自己解决自己的”,新制度下,中央将作为一个更高层级的中转站,收缴一部分按需二次分配。
那么,中央调剂金怎么征收?《通知》中列出了公式。
《通知》明确,中央调剂基金由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上解的资金构成。按照各省份职工平均工资的90%和在职应参保人数作为计算上解额的基数,上解比例从3%起步,逐步提高(“上解”一词为财税领域内专有名词,可简单理解为上缴)。
用计算公式来看:
某省份上解额=(某省份职工平均工资×90%)×某省份在职应参保人数×上解比例
钱收上来以后,将如何分配?
《通知》规定,中央调剂基金实行以收定支,当年筹集的资金全部拨付地方。中央调剂基金按照人均定额拨付,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核定的各省份离退休人数确定拨付资金数额。
某省份拨付额=核定的某省份离退休人数×全国人均拨付额;
全国人均拨付额=筹集的中央调剂基金÷核定的全国离退休人数。
政知见注意到,在这个再分配的过程中,有的省上解的资金额大于得到的拨付额,称之为贡献省。这些省份普遍的养老负担比较轻,基金结余比较多,支撑能力比较强,所以调剂后不会影响这些地方当期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有的省得到的拨付额大于上解额,称之为受益省,这些省通过调剂能够缓解基金的支付压力。
三个“不会”
关于养老问题的政策改革,始终备受百姓关切。一石激起千层浪,改革消息一出,各方疑虑、担忧四起。对此,消息公布的同天,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进行了解读。
第一,中央既然要收钱,那么是否意味着企业和个人要在现行社保费率基础上缴纳更多钱?
游钧表示,中央调剂基金是由各省的养老保险基金上解的资金构成的。作为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仍然按照现行政策执行,不需要额外多缴费。全国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支总量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会增加社会整体负担、不会提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第二,既然这是一项更偏向“受益省”的改革,是否让地方产生“等靠拿”情绪?
游钧对此回应称,如果各个地方都想着少缴多得肯定加大运行风险,与建立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非常重要。
《通知》明确,各地经过努力扩面征缴,多征缴的资金可以留在本省使用,同时拨付时要对各省的离退休人数进行核定,对各地基金支出管理不到位的地方要体现约束。
另外,政知见注意到,新制度实行后,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弥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主体责任仍然由省级政府承担,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给各地中央财政补助和拨付中央调剂资金。
第三,实行新的调剂制度后,中央原本的养老基金补助会不会取消?
游钧表示,中央财政对各地的补助政策和方式不变,不但不会减少,还会继续加大对地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力度。
历史欠账+区域失衡
中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进行这项牵涉每个省份的改革?我国目前的养老金是否已经收不抵支?
政知见(微信:bqzhengzhiju)先给出一个结论:宏观角度看,有序平稳;具体到每个省份,喜忧不一。而这,也正是此次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去年10月,十九大记者会上,人社部原部长尹蔚民介绍称,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老龄化的程度差异也非常大。比如黑龙江,是现在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最困难的一个省份,它的抚养比是1.3:1;广东的抚养比最高,是9:1。
另外,游钧昨天指出,全国养老保险累计结余可以支付17.4个月,有些省可以支付到40个、50个月,并且每年当期都有上百亿的结余。而辽宁、黑龙江等一些省份的基金运行面临很大压力,已经出现了当期的收不抵支,个别省的累计结余也用完了。
除了地区间的不平衡问题,目前养老基金缺口的主要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历史欠账”。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1997年全国推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时,当年退休人口约2000万人,这些退休人员以前没有缴纳保险金,视同缴费;除此之外,还有当时未退休但接近退休的人群等,这些都是转轨形成的“历史欠账”。
最坏和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其实,养老困局中的资金缺口所折射出来的,无疑是老龄化问题。而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根本途径,无疑是提高生育率,让年轻人更多。但是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
目前,不论按照“60岁以上人口占10%”还是“65岁以上人口占7%”哪一种标准计算,中国无疑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此外,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尽管“全面二孩”推行了两年有余,但去年的新出生人口却比2016年还有所下降。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于洪告诉政知君,2017年与2016年比较,年平均人数有所增加,但新出生人口有所下降,这意味着计算出生率时,分子减小、分母增大。“2017年出生率12.43‰这个数字,说明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下降,同时意味着中国面临少子化的形势愈发严峻。现在逐渐减少的新出生人口,二十年后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人口占比降低。这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力红利正在逐渐丧失”。
“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之时,相关部委做过调查显示,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为13%。于洪在所做测算中,将“全面二孩”政策下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下限就定在了13%(理论上实际的数据一定高于这个数字)。测算结果显示,在生育意愿为13%情况下,养老金缺口未见改善,社保基金在2040年后发挥的效果将微乎其微。“当然,这是按照下限测算,即最坏结果。如果情况足够乐观,比如育龄夫妇生育意愿达到100%,这个资金缺口将大幅收窄甚至消失”。于洪说。
面对一些省份已经出现的老龄化、养老金收不抵支问题,于洪认为除了中央层面进行养老金调剂外,还有几种可以考虑的措施:
其一,从社保本身而言,提高缴费。但全世界都在为企业减负的态势下,这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
其二,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但现阶段我们在改变生育政策方面并没达到预期效果。“仅仅放开二孩不能达到预期的话,也许还要配合更多的辅助政策,比如增加生育期间的补贴,增加婴幼儿抚养的保障等”;
其三,尽快落实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延迟退休方案。
(原题为《养老金新政下,你的退休待遇会变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