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育是女性的使命吗?

2023-02-15 12: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春节过完,返乡的人们就像随季节迁徙的候鸟,被裹在春运的返工大潮里,又回到了自己打工的城市。

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是新一年打工生涯的开始,而对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女性而言,那意味着她们熬过了今年来自长辈的、以催婚和催育为代表的关心,缩回异乡的出租屋里,终于能够喘一口气。

在相当数量的人看来,结婚、怀孕、生产,有一个或更多的孩子,是一个女人应该要做的事情,是她们无法摆脱的使命,为此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和诘问,“没有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你生了就知道了”。

然而现实却并不以他们的一厢情愿为转移。2 月 11 日,第三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的调查显示,全国适龄人口初婚年龄不断推迟,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22 岁持续上升至 2020 年的 26.3 岁,初育年龄推迟到 27.2 岁。2020 年的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 10%,而 2015 年仅为 6.1%。

婚姻与生育都是无法逃避的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者否,并不足以概括真正成为母亲的复杂体验。

在看理想近期上线的新节目《母职难题:无限人生书单第 12 季》中,写作者、媒体人泓舟将通过 10 本好书,尝试从心理、社会、文化、医学等不同角度,去体会与解读母亲身份作用于女性身心的变化,讨论母职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妈妈们,理解她们的抱怨、需求,和她们不曾被看见的人生。

无论你是一位妈妈,还是正在纠结生育的年轻人,或是希望与妈妈更好相处的子女,这都会是一次对母亲的再发现之旅。

讲述|泓舟

来源|《母职难题:无限人生书单第12季》

01.

女性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

母职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在 1960、70 年代的时候,西方的学术界开始有集中讨论和研究,母职相对应的英文词有两个, 一个是 Motherhood 和 Mothering,简单来说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在社会文化中公认女性天然具有母性,顺理成章地对一个女性有着种种关于如何当一个合格母亲的规定,另一个是指的成为母亲或者做母亲的过程和经验。

这两年,讨论关于母亲、育儿话题的声音很多,但好像很多人对于妈妈们的认知又都是标签式、口号式的,比如鸡娃妈妈、辣妈、超人妈妈,丧偶式育儿等。

作为在带娃这件事上有几年浅浅经验的人,我深深觉得这些描述都好像只是基于对女性、母亲刻板印象的一些想象和评价,并不足以描述真正为人母的复杂体验。

事实上,母亲这个身份和其他所有身份一样,层次丰富,它有温柔、美好的一面,也有疲惫、迷茫、困惑、挣扎、无人知晓的一面,而这一面往往是我们很少触及的,甚至有些不敢去细想。比如,很多女性在常年累月的育儿中,常常感到精疲力竭,觉得母职像是一座树立起来的高墙,她们渴望能翻过这座高墙,重新做回当母亲前的那个自己,渴望重新获得自由。

在我们的文化里,会天然地避开看起来没有那么体面、正面积极的部分,因为好像如果那样想的话,就没那么有爱,似乎是违背了传统意义上母性所要承载的内容。

在还没有成为母亲之前,作为子女,我很难去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也几乎没有考虑过什么是母职。我只是看见妈妈和其他职业女性一样,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看顾家里的大事小事。我从妈妈的身体里而来,但我们之间又是遥远而陌生的。

母亲们总是忙忙碌碌的,把照料、教育孩子列为自己人生的优先安排,在职场、婚姻、家庭的多重宇宙里,为什么女性总是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双重焦虑,常常感到独木难支?为什么男性可以通过忙碌的工作来获得家务劳动的豁免权,而女性却天然地需要去承担,当家庭里出现矛盾时,站在问题靶心的为什么多数时候是女性?母亲们有多少不被看见、主动让渡的个人需求,如果可以选择,她们的真实诉求又是什么?

我们有那么多的问号在脑海中,却经常在媒体上看见被刻意美化的女性形象,当了妈妈以后,如果你能保持少女般的美貌,就好像可以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生赢家,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标题的文章,“做好这四件事的妈妈,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掌握这八招,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完了以后再推荐几个购物链接,通过“买买买”来解决育儿上的难题,就好像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彻底解放妈妈们的劳动力,铲除她们的焦虑。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02.

被拉拽入叫做“家庭”的河流

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曾经这样向我形容,原本的自己是一个完整的球,有了孩子以后,就意味着要把另外一个人的生活包裹在这个球里面,自己必须适应被他挤占掉的空间,等慢慢习惯以后,球已经凹陷了一块,再也恢复不到从前的形状了,而等到有一天,当小孩有一天离开后,又要努力把这一块默默弹回去,妈妈们像是一个随时需要变换不同状态,去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变形金刚”。

如果是一个职业女性,可能常常会被这样问,“你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或是“你工作这么忙,家里、孩子顾得过来吗?”

如果是放下工作,回归家庭的全职妈妈,则会这样被问,“年纪轻轻不出去工作,你担心会和社会脱节吗?”,“孩子长大后,不那么需要你了,你会不会后悔?”

无论女性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好像都会被质疑其合理性,社会通过妻子、母亲的角色和责任来定义女性的价值,习惯于把对女性的评价落在养育后代的能力上,而不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和成就去衡量,长年累月,女性也会忍不住地把外界评价内化为对自我的期待和要求上,面对一些两难的选择时,也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做,才是一个好妈妈呢?”

一位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女性朋友曾经和我说,永远不要想着平衡工作和家庭,那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我还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兴奋里,天真地、理所当然地以为既然很多人看起来都可以,那我应该也可以做好。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做妈妈的时间越长,我越来越发现个人的空间在一点点被压缩,这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还有心力上的两难。

在矛盾的现实面前,工作和家庭像两个齿轮在我的脑袋里火星四溅,互相摩擦、大力碰撞的声音。我越试着去平衡一切,生活就越是像一个破旧的玩偶,线头松了,里面的填充物也掉落了出来,不管我怎么缝补,都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样子。

我在自己和身边女性朋友的身上都体会到,当被拉拽入一条叫做“家庭”的河流中后,生活就不再受意志控制地向前、向左,向右漂流着,我们会互相开玩笑说,“好想离家出走”。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两年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苏敏阿姨,她把大半人生都放在家庭里,等到50多岁时,决定独自一人在全国自驾游。苏敏阿姨的“离家出走”让结婚几十年的丈夫无法接受,对她来说,是充满勇气地展示了一种新的活法。

面对质疑也好,支持也罢,她在社交媒体上做出这样的回应,“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生小孩,把女儿抚养长大,看着她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孩,再看顾外孙到上学的年龄。我已经履行完社会意义上的所有母职。50岁时,月经从身体里消失了,记忆的衰退和皱纹一起加速闯进生命,我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这一次,绝不含糊,年龄、婚姻、金钱、家庭,都没能阻碍我——此时此刻,就要出门去。”

我特别钟意她这句——“此时此刻,就要出门去”,看到苏敏阿姨清楚地知道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果决地和过去告别,我真切地替她高兴。

苏敏阿姨说,她30年的婚姻就像“从一个隧道进入另一个隧道,昏暗、无声、压抑”,在为人妻、为人母后,她和很多女性一样,主动将自己和生活的其他可能性隔离开来,每天想的是一日三餐,家庭琐事,带大了女儿,再帮女儿带孩子,当她意识感到不能再这样没完没了下去的时候,才下决心真正为自己活一次。

03.

重新认识母亲

不是所有女性都可以像苏敏阿姨一样勇敢,并且拥有展开新生活的心理能量、经济能力、时间机缘,但她们同样希望自己的疲惫和困扰能被看见、被纾解、被分担。

如果现有的一些方案并不能解决,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我们从未踏入本质,抵达问题的内核?线索在哪里?在我们的文化里、价值系统里、公共育儿制度里、职业生涯设计里……

我想通过这一系列的书单,和大家一起抛开一些固有的观念,重新去认识母亲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称呼,这肯定不是一份恐婚恐育的书单,希望可以从心理、社会、文化、职场、医学等等多个角度,和大家一起去理解母亲这一身份在女性身上产生的种种变化。

如果你正在为是否生育而纠结,或许你可以从中找出一些理性分析的声音,重新看待自己的生育权利,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妈妈,这可能是一次梳理母职和自我的机会,如果你还是很年轻的男生女生,没有过任何有关生育的考虑,但有时候会思考自己和母亲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份书单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母亲,理解她们的抱怨、她们的需求和她们不曾被看见的人生面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