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业绩、股价、商业化、风控力:鹰瞳科技“烦恼”面面观
大远景需要大实力!
作者:陈晚邻
编辑:李明达
风品:南辞 明湘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流浪地球2》带火了春节档、带火了融创文化,也带火了“黑科技”外骨骼机器人。
ChatGPT的火热,让AI领域再次石破天惊,AI概念股涨姿撩人。
比如“AI医疗第一股”鹰瞳科技,2月9日收盘价17.1港元,相比1月20日的13.04港元,累计涨幅30%,2月1日还收获了一个可喜涨停。
01
可喜热度VS破发冷思
以“眼”观病靠谱吗?
LAOCAI
只是拉长维度,股价走势却难言讨喜,2021年11月5日,鹰瞳科技港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75.1港元,募资15.66亿港元,市值超70亿港元。然上市即巅峰,当日股价下滑9.45%,随后震荡下行、持续破发,最新市值不足18亿港元。
“AI医疗第一股”,何以如此呢?能否成为医疗界的ChatGPT?
公开资料显示,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的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
“让全球80亿人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浏览其官网,愿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若真实现,带来的效益与福祉是难以估量的。
如何做到呢?
在鹰瞳科技宣传中,“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公司巧妙地将视网膜成像观测慢病的原理与AI技术相结合,通过对高质量视网膜图片的不断学习,结合专家判断的方法和经验,实现对慢性病的快速诊断和评估。
单看一个人眼睛,就能看出疾病风险?有多少科学依据?
对于外界疑问,鹰瞳科技首席医学官陈羽中教授介绍:“视网膜在胚胎发育时和大脑同源,是中枢神经系统在外周的一个前哨站。它有着异常丰富的神经、血管系统,是全身唯一可以无创、直接观测到神经和血管的组织,能够呈现丰富的健康信息。目前已知和视网膜相关的病变有上千种,常见的也有200余种,鹰瞳Airdoc目前研发覆盖了55种。”
企业官网显示,鹰瞳科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辅助诊断软件在同类产品中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已展开在医疗机构的使用,以协助医生做医学诊断。
产品方面,为解决未满足的医疗健康需求,公司开发了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相关的丰富产品管线,已广泛应用于社区诊所、体检中心、保险公司、视光中心及药房等场所,为用户提供疾病辅助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
足够高大上,不过也有质疑声,股吧讨论中,有股民吐槽“这个和算命有什么区别?”
言语或有偏颇、片面处,却也需引发鹰瞳科技思考。作为一家前沿高科技企业,相比于精密分析,如何让抽象的解决方案变得更可懂可信,更易让大众接受,或许也是重要的价值根基。毕竟“滴血验癌”这样的闹剧曾让检测界蒙羞。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鹰瞳科技是中国首批提供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无创、快速、有效且可扩展的早期检测、诊断及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公司之一。
官网首页也说明了自身定位:“鹰瞳医疗 医生的AI助手”。
换言之,医生一直是诊断的最终负责人,AI只是辅助赋能。想要真正“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离不开医生的身体力行。
2022年3月的一场活动中,鹰瞳科技合伙人伍王应表示,目前我国眼科医生约有4万余名,可以看眼底病的全国在册的仅有1000名左右。而另一边,预防慢病,关口前移、风险前置至关重要。
或鉴于此,按照鹰瞳科技方面乐观估计,未来产品至少可服务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公司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产品在三甲医院、偏远地区等均有很大应用前景。
雄心担当,值得肯定。不过,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曾表示,AI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但落地基层存在很大挑战。
02
营收下滑、越亏越多
被列经营异常名录
规模效应何时来?
LAOCAI
说千道万,能否撑得起美好愿景,还得看业务实操、看落地表现。
不得不说,相比“服务80亿人”这样从没医疗巨头触及过的宏大愿景,鹰瞳科技当下收入规模还较有限。
2019年至2021年,企业营收0.3亿元、0.48亿元、1.152亿,虽逐步上升,但相对庞大市场仍显单薄;且同多数AI企业一样,鹰瞳科技仍无自我造血力,同期归母净利分别亏损0.87亿元、0.8亿元、1.426亿,越亏越多,并持续超过营收。
追其原因,营收扩大亦建立在费用支出增大的基础上。2021年,鹰瞳科技销售费和管理费分别为7259万元及7707万元,同比增长181%及330%。
更遗憾的是,2022上半年鹰瞳营收不到四千万,同比滑超24%;净亏却达9968万,同比扩大了165.14%。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作为新兴前沿产业,研发创新、市场开拓、核心技术突破都离不开费用投入,因此快速规模起量,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进而摆脱亏损形成良性循环就是重中之重。
鹰瞳科技戛然而止的营收升态自然不是一个好信号,何时达成规模效应是一个急迫话题。
对此,鹰瞳科技解释称,营收减少是由于提供人工智能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减少所致,疫情防控导致使用SaMD和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检测量减少,因而来自人工智能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有所下降。
具体看,医疗板块收入同比略微上升,但健康板块收入大幅下滑近40%,眼健康也下滑了27.24%。
当然,鹰瞳科技研发支出依然决绝。2022上半年达到6960万元,同比增长190%。
只是,相比一些AI巨头仍是小巫见大巫。同期商汤科技达到20.4亿元。
业绩不理想,加之业务模式“超前”,也让鹰瞳科技虽叠加AI、医疗两层热点,股价仍低迷。
好在,鹰瞳科技创始人兼CEO张大磊看得“很淡”,其曾对媒体表示“上市无非就是另外一轮融资。”整个公司战略方向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只想做好产品以及体验,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话虽如此,可毕竟作为一家公众公司,背负无数投资者、消费者利益。不管技术多神奇,也要找得到能价值变现的窗口。宏大愿景之外,如何让业绩、股价尽快“支棱”起来,显然是一件急迫且严肃之事。
不算多苛求。进入2023年,鹰瞳科技接连出现变动,颇有些开局不利。
2023年1月13日,鹰瞳科技联合创始人高斐辞任执行董事,并不再担任公司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成员,理由是投入更多时间至其家庭及其他工作安排。
据企查查,高斐目前仍担任鹰瞳科技全资子公司北京鹰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以及上海鹰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众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
据财报披露,截至2022上半年,高斐虽只占有0.85%的鹰瞳股份,却持有24.50%的公司权益,与鹰瞳科技CEO张大磊持平。
如此重要人物辞任,市场自然不乏审视目光,对企业影响几何仍需时间作答。
况且,企业基本的合规层面又频出状况。
1月17日,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北京海淀区市监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且2022年11月3日、11月22日,还被海淀区市监局、统计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短短3个月内,接二连三的“经营异常”,对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是不应该出现的,内控力风控水平有无提升空间?
03
最后一公里 医保的门里门外
LAOCAI
一番梳理,坐拥“AI医疗第一股”光环,鹰瞳科技不乏诸多烦恼。
风物长宜放眼量。
如何消逝痛点阻点?还是回到商业本质,内振士气,外消业绩股价“烦恼”,对鹰瞳科技而言,快速商业化是避不开的话题。
对此,张大磊充满自信,只要产品能真正解决临床问题,真正能为医生和患者创造价值,那么产品的规模落地就不是难题。
没错,打铁还需自身硬,创新度足够、解决问题能力足够,自然不愁没市场。
那么,鹰瞳靠什么赚钱呢?
据招股书,鹰瞳科技2020年营收构成中,软件服务、硬件收入、其他服务分别占比89.9%、7%、3.1%。在占据营收主力的软件服务中,健康风险评估方案成为带动公司营收增长的关键因素。合作机构方面,体检中心、社区诊所、保险公司、视光中心等是主要客户。
销售环节是企业完成价值自证的“最后一公里”。客观而言,鹰瞳科技上述渠道很可观,然大客户依赖情况不可不察。2019、2020年及2021上半年,前五大客户分别占总收入的84.1%、85.5%及79.9%。
更深一度看,行业分析师刘锐玲表示,上述场所的诊断环节较为低频,技术辅助升级带来的附加值并不明显。比如爱尔眼科,基本是免费(或2元的工本费)提供眼科检查并出具眼健康报告,之后才是眼治疗、配镜的进一步商业转化。
归根结底还是场景问题:社区门诊、体检中心等地的用户大多是检查心态,而当患者觉得眼部受到疾病影响时,当务之急便是前往更专业、更权威的医院全方位进一步检查,AI检测的“赋能”作用才会彰显得更明显。
由此,医疗AI的落地逻辑便呼之欲出:要想更好更精准商业化,医疗AI产品对医院数量的覆盖面是关键。可以说,只有产品进入了医保,鹰瞳科技才能更全面印证自己的“超能力”。
行业分析师郭兴认为,AI影像辅助诊断在医院体系跑通是有希望的,但需要医保的介入。若鹰瞳科技进入医保目录,且在报销后的价格低于门诊挂号费,医院拥有推广商业动力后,其技术才能更顺畅流通、得到贴切愿景的价值自证。
不过,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22上半年,鹰瞳科技每次检测收费为人民币19.3元,相对2021年同期的人民币17.0元增长13.6%。
姑且抛开技术及政策层面,即使进入医保,除了激增的供应量考量,鹰瞳科技还将大概率经历“灵魂砍价”酸爽,就当下并不成形的造血能力而言,无疑又是一挑战,一旦自身精细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营力、产业链供应链把控力匹配不上,业绩或还有变脸可能。
可以说,鹰瞳科技商业化探索中,阵痛是在所难免的。能否进入医保不仅是自身能力自证,亦看相关政策走势,但长远计,如上所文规模效应是蝶变根基,这种涅槃式破壁是企业能否真正做大做强、匹配“医疗AI第一股”光环的关键一环。
04
长坡厚雪、反转底牌
时间多也不多
LAOCAI
鹰瞳科技的诞生,也颇有故事。
从创始人说起,张大磊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科班出身的他毕业后却先后成为PPTV和新浪等互联网公司高管。或许正是这些经历,才让鹰瞳能在医疗领域如此特别。
因一位亲人在老家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受到触动的张大磊决心用余生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次年便创立了鹰瞳科技。
如此看,鹰瞳的普惠医疗目标及“让健康无处不在”使命,暗含人间大爱、责任担当。
在张大磊看来,“知道自己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或正是这份“胸怀天下”,鹰瞳科技一路披荆斩棘、快速成长。
2022年8月,鹰瞳科技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2019年,鹰瞳科技获得“中国人工智能最高奖”吴文俊奖,2021年又跟中山眼科中心一起再获吴文俊奖,成为第一家两次获此殊荣的医疗AI公司。
2022年9月,其核心产品Airdoc-AIFUNDUS (2.0)的临床试验完成,号称国内首款增加多类适应症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器械软件(简称“SaMD”)。能否在一线临床有更好发挥,值得期待。
2022半年报显示,报告期间,公司的客户数量增至265个,同比增长219%;通过每月平均2300多个服务网点,报告期内共完成检测量超163万次。
上升到行业层面,亦有阵阵政策东风。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重点发展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大力推动医疗健康的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这对鹰瞳科技,无疑是重磅利好。
无需赘言,医疗AI赛道足够“长坡厚雪”,鹰瞳也有反转逆袭底牌。
只是,大市场也强竞争。贵有“医疗AI第一股”光环,鹰瞳科技面临的挑战同样来自于四面八方。
君不见,从BAT等大厂的跨界布局,到AI四小龙的深耕细作,赛道可谓卧虎藏龙、一日千里、不缺竞争不缺替代者。
想要鹰击长空、重振“医疗AI第一股”荣耀,时间多也不多。
大远景更需大实力!如何内强业绩、强提信心?业务破壁、商业化破壁?鹰瞳科技、张大磊重任在肩。
本文为铑财原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