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3D电影眼睛不舒服?你应该知道这些

2023-02-14 13: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康复杂志 康复杂志

在今年春节档后,一波3D漫威动画电影如《黑豹2》《蚁人与黄蜂女:量子浪潮》等,近期在国内院线陆续上映。

有网友反映说,在观看了3D版《黑豹2》,出现了眼干、远视模糊等眼睛不适的症状。

其实,这并非是3D影片的视觉问题,而是与观影者本身的眼健康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介绍/ 许琰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医学专长:儿童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弱视的诊断及治疗,弱视治疗过程中近视的防控治疗,OK镜验配、双眼视功能重建等治疗

门诊时间:星期日下午(专家)(虹桥院区)

3D眼镜,这样让人产生立体感觉

随着立体(3D)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立体(3D)视频和电影被广为熟知及关注。

由于立体电影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热衷于3D观影的人群越来越多。

我们平时看到身边的事物就是一个立体的空间,每一个事物都有三个维度:宽度(X)、长度(Y)、高度(Z)。可是在传统显示器或者平面上,我们只能看到二维空间。

人的双眼在观察物体的时候由于观察角度存在略微不同,所以每只眼睛所看到的物像都会呈现略微的差异,但是大脑会自动将双眼有视差的物像处理为立体视觉,因此,我们才能看到有距离感的图像。

3D显示技术,就是肉眼在观看一幅图像时,通过人的左右眼产生双眼视差,使两眼接收到不同的画面,最终在大脑中合成,让人们感受到3D立体的显示效果。

通常情况下,双眼视差范围控制在-0.2°~0.2°时,才不会导致观看者产生明显的视觉疲劳,但视差过小会削弱观看者的立体感和沉浸感。

观看过3D电影的朋友们都有经验,如果眼睛直接观看,银幕上出现的是两幅图像,这时看到的画面是重叠的,有些模糊不清。

所以必须戴上一副特制的立体眼镜,这种眼镜可以让双眼注视分离,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左眼看到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与此同时双眼集合、会聚,再通过大脑的融合,将左右双眼看到的不同影像重合在一起,即实现了3D效果。

部分人群戴3D眼镜有风险

部分观影者在观看3D电影后,出现恶心、头晕、头痛,眼睛干涩、视物有重影等不适。

国内有学者观察,32名健康成年人在连续暗环境下配戴立体眼镜持续观看立体电视,发现在观看90 分钟后,观影者视功能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多数人(91%)出现视疲劳症状,其中视远模糊、眼干等症状比较突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主要原因是大家在观看3D影像时,较日常状态下,大脑和双眼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增加了眼睛和大脑的负担。

2小时左右的电影,持续动用大脑融合功能,双眼做集合运动,才能保持左右眼看到的不同图像融合形成立体的图像。

对于一些视功能储备不足的人群,如存在大角度隐斜、屈光参差、弱视等,他们在观看3D影像时很难融合成立体的影像,容易导致眼睛集合、发散运动的失衡,以及集合与调节功能的不协调,从而导致视疲劳等功能性眼病的发生,影响视觉健康。

儿童长期看3D视频会影响视功能的发育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目前市面上的立体电影制作都是以成人瞳距(一般为64mm)为标准设定的双眼视差值,而儿童的瞳距明显小于成人 (52mm-60mm),观看此类立体电影时感知到的影像会比成人更近、更具有压迫感,更加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会因为聚焦困难而感到眩晕。

因此,家长带孩子观看3D电影时要注意选择儿童3D助视眼镜。如果佩戴成人规格的助视镜可能会造成观看障碍,同时不清晰的成像也可能加重儿童观影不适。

再者,从视觉发育的角度来说,由于儿童的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眼睛调节、集合、大脑融合功能都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长期观看3D视频会影响孩子视功能的发育,甚至导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

因此,3D电影固然精彩,但是观影时会会增加双眼和大脑的负担,可能造成复视、头痛、恶心等眼部及全身症状,所以不建议频繁、长时间观看3D视频,发育期儿童尽量不要观看3D电影。

同时,影院观看3D电影要注意3D眼镜的清洁消毒,以免造成一些眼部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

如果观影时发生视疲劳等不适症状,需立即停止观影,闭目休息,减少后期近距离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

如观影后出现重影,休息后仍不能消失,需及时到眼科就诊。

▲来源/视觉中国

康复小编

发表于今天康复杂志

关注:康复杂志,不断拓宽你的健康眼界,好玩有趣的科普,尽在掌间,快点击在看,让更多的人收获健康吧!

文 | 许琰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编辑 | 周霄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

-The End-

@《康复》杂志出品,版权所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