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科大首批毕业生:八成继续深造,仅7人直接就业
今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即将毕业。6月12日,国科大本科教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在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培养工作新闻通气会回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提问时表示:首届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基本符合预期,但还没有达到最满意程度。
总结4年本科教学探索,席南华向澎湃新闻表示,这其中有得有失,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做了一些局部调整,在今后的本科教学中,将会更多地听取学生意见,重视学生反馈,坚持有益探索,改善不足之处。
290名学生毕业,10人退学
澎湃新闻在会上了解到,2014年,国科大共录取332名学生,今年共290人毕业,1人结业,1人在休学,30人延期毕业,10人退学。
对于退学情况,国科大副校长苏刚解释,不管是哪所大学,退学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退学的原因各种各样,很多情况下是学生感觉跟不上,或发现自己的方向不在学校设定的目标上,学校也尊重他的意愿允许退学。”苏刚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延期毕业中有一些是学生主动申请——他们计划修双学位,提出利用国科大教育资源多学一些课程等。
同时攻读化学与计算机专业、来自北京四中的汪诗洋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澎湃新闻,双学位的修读在填报志愿和专业时就有打算,而之所以选择国科大是因为“国科大是一个真正搞科研的地方”。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汪诗洋看来,国科大里踏实科研,淡泊名利,教书育人的大师展现了这所大学最大的魅力和吸引力。“虽然国科大的本科刚起步,制度有所不成熟,但最重要的是人。”他补充道。
八成学生继续深造,直接就业者仅7人
另外,在毕业去向方面,正如国科大前任校长丁仲礼的办学呼吁:“我不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马上去就业,我希望他们深造,这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截止到5月31日,首届毕业生中已经明确的有243名毕业生将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占毕业人数的83.8%。
其中84人到境外留学(56人出国深造,28人赴香港高校深造),占毕业人数的28.9%。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11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52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含前十)深造,占毕业人数17.9%。
留学之外,半数以上毕业生选择在国内读研。159名国内读研毕业生里,155人选择在国科大(中科院各研究所)读研,其余四人分别选读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和以及今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的西湖大学。
而首届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仅7人。
“学生一进校门,我们就跟他们讲,我们这里是培养大科学家的地方,如果你将来是想挣大钱,目标是有一个好的职业,就不要选择国科大。”对于学生就业问题,苏刚告诉澎湃新闻,本科教育是打基础的,而在研究生课程中会设置与创业相关教育,帮助学生将知识成果市场化。
毕业论文是展示一个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国科大本科首届毕业生也表现颇佳。据苏刚介绍,毕业论文课题,来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占比50.51%。其中,110篇毕业论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篇来源于“973”“863”项目。
已形成三段式培养结构
4年过去,对于办学之初来自社会的质疑之声,国科大无论是在毕业论文还是去向方面,都给出了一份相对亮眼的“成绩单”,这其中能看到学生自身的天资和努力因素,也可以窥见国科大本科教学模式初步成形。
“(国科大育人)基本方针是小规模、强化基础、文理交融、促进交叉、因材施教、注重科研、培养精英,探索‘科教融合’培养新模式。”新闻通气会上,席南华阐释了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培养理念、模式、特色。他坦言,在创办之初,为构建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国科大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调研了国际上相关专业若干大学的本科教育体系,这其中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
在调研基础上,国科大4年来形成了三段式培养结构。席南华介绍:“第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特别是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第二阶段,学习专业基础课加少量专业方向课,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选修其他学科课程。第三阶段,大部分学生一个学期出国学习,一个学期到中科院各相关研究所做毕业论文和学习。”
物理学专业毕业生宁尚龙最为满意的安排是到科研所体验和实验。“去科研院所体验实验非常不错。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是有答案的,但是去科研所做实验时,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有时候甚至连问题都没有,要自己发现问题。”他兴奋于科研所实验带来的思维启发,但也遗憾于学习任务较重,“像一顿大餐,好吃的太多,但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
化学专业的刘钰则在芝加哥大学出国学习时发现,芝加哥大学非常青睐跨领域的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基础打得有多广多扎实,我们未来就能走得有多远。”她认为,未来交叉学科、跨领域人才培养或应引起重视。
汪诗洋也留下自己对国科大的期待与建议,他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特别适合培养对科研有很大兴趣的学生,但是有的同学在大学的4年里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对科研很有兴趣,就不能像在北大、复旦等综合性大学一样得到更多的帮助,就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做好就业指导和兜底工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