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父母的哪些特征会遗传给孩子?长相的奥秘原来是这样

2023-02-14 13: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讯医典 

不久前,一位非常英俊帅气的男明星突然宣布当爸爸了。这让不少粉丝在大呼意外,甚至“伤心欲绝”。

不过,也有不少人好奇——明星的孩子,会不会也像父母一样有“高颜值”?

事实上,“星二代”和父母很像或者很不像的情况都有很多。

在这里,小编贴了一张自己和家人的照片,让大家感受一下“基因的力量”——

(从左往右依次:小编妈妈、小编自己、小编女儿)

那么,父母长相的哪些部分可能遗传给子女呢?

一个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决定新生儿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

女孩的性染色体为“XX”——一条X来自妈妈,一条X来自爸爸。而男孩的性染色体为“XY”——X来自妈妈,Y来自爸爸[1]。

如果一种遗传特征在X染色体上有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即妈妈可能有而爸爸没有),那么儿子的这些特征则会更像妈妈。

如果一种遗传特征在Y染色体上有而在X染色体上没有(即妈妈没有而爸爸可能有),则无法遗传给女儿,而儿子的这些特征只能来自爸爸。

此外,还要考虑显性遗传和隐形遗传的问题(这有点像血型)。

1. 眼皮单双:“双眼皮”是显性基因。父母中如果有双眼皮,宝宝也是双眼皮的几率更大。

2. 眼睛大小:“大眼睛”是显性基因。父母中如果至少有一方眼睛较大,宝宝也是大眼睛的几率更大。

3. 睫毛长短:“长睫毛”是显性基因。父母中只要有一人是长睫毛,孩子睫毛也长的几率就很大。

4. 鼻子形状:“大鼻头”和“高鼻梁”是显性基因。父母中如果有大鼻头、高鼻梁,那么宝宝也更可能有类似特点。

5. 耳朵大小:“大耳朵”是显性基因。父母双方只要一个人是大耳朵,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也是一对大耳朵。

6. 下颌形状:“宽下巴”是显性基因。父母中如果有比较宽大突出的大下巴,孩子也容易同样有大下巴。

7. 头发直卷:“卷发”是显性基因。父母中一方是卷发,宝宝多半会是可爱的小卷发。

8. 有无酒窝:“无酒窝”是显性基因。所以,有酒窝的孩子很“难得”!

不过,即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有一些长得不同的地方。

虽然遗传可以决定很多外貌上的特征,但是,后天因素(如饮食、睡眠、行为习惯等)也同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长相。

1. 咬嘴唇、咬手指、咬笔……

在孩子3岁以前,父母可能经常会看到他一直在咬各种东西。

这可能是安全感缺失或紧张焦虑的表现,通常是正常的、暂时的[2]。

但如果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牙齿排列和颌骨的发育,形成“上牙前突,下颌后缩”的情况[3]。建议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如果出现突嘴、“地包天”等情况,则需要求助医生。

2. 长期单边咀嚼

有些孩子因为习惯或牙病等原因,会单侧(用一侧的牙齿)进行咀嚼。

但这样会让一侧的咀嚼肌群一直受到锻炼,越来越发达,而另一侧肌肉则会萎缩。长此以往,不仅“不对称”了,还可能影响关节和神经的发育[4]。

3. 经常眯眼睛

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已经近视了。

当他们看不清眼前的东西时,往往会眯起眼睛——这样可以拉长眼轴,看得更清晰。

但是,长期眯眼看东西会让眼轴持续拉长,难以逆转,导致眼球突出,也会加重近视度数。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习惯,建议及时就诊。

此外,曾有人认为,“口呼吸”(睡觉时用嘴而不是用鼻进行呼吸)会让孩子出现“腺样体面容”。

(同一个人的“腺样体面容”)

不过,目前,还没有充足证据表明这一点[5]。

口呼吸确实会导致一些口腔问题(如口干、牙龈炎等),并提示可能存在腺样体肥大,但是否会对长相产生很大影响还存在争议。

当然不会!

面部的整形只是通过手术改变了外观,但并不会改变自身的遗传基因,整形美容后的样貌通常也不会遗传给子女。

比如,单眼皮的自己“整”成了双眼皮,但传给孩子的依然是单眼皮的基因。

而且,某些部位或者器官的整形效果可以维持3到5年左右,或者需要定期、持续地进行修复和填充。

记住,一定要在正规的医院做整形手术,否则不仅做出来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还可能适得其反,对某些器官或组织造成损伤。

最后我们想说,“长相”或者说“颜值”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

作为子女,不要因为觉得自己不好看而怪罪父母;作为父母,更不用担心自己的颜值会影响孩子的长相。

因为——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审稿专家:卢建建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丁旭锋,马年娣,史卿菁,夏欣一,李卫巍.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在新生儿期进行筛查的意义[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9,09:1149-1152.

[2]Joelijanto,Rudy.Oral Habits That Cause Malocclusion Problems. Insisiva Dental Journal, vol. 1, no.2, 2012.

[3]Khan I , Prasad M , Singaraju G S . Deleterious Oral Habits: A Review.[J]. 2015.

[4]薛英,黄利浩,杨耀忠,谢健琦. 学龄前儿童不良口腔习惯与错颌畸形发生的相关性研究及建议[J]. 中国实用医药,2020,05:95-97.

[5]Bianchini A P , Guedes Z , Vieira M M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th breathing and facial morphological pattern[J]. Brazilian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2007.

*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