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军祁观〡误判与“填坑”: 美国海军的新空中打击体系
取得冷战“胜利”后,美国在享受“单极时刻”红利的同时,是否在中长期军事安全态势上出现了误判或“偏科”?是否低估了未来“战略竞争对手”出现的可能性与发展速度?而这些误判是否影响并体现为其后冷战军事装备和作战思路的发展?
一种观点认为是的:美国将诸如制空、制海权以及陆上的常规力量优势习惯性地视为既定前提,又由于在局部战争中一次次面对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的对手而愈发强化了这种习惯,低估了未来对手体系对抗潜力的发展。
无论是归因于哪种因素,战略、政治、经费抑或文化,这种认为美国后冷战军事预判出现偏科的观点不妨可以称为“坑论”。对于军事安全环境的判断、战争作战方式的酝酿以及作为基础的装备发展都具有周期性、滞后性、延续性,调整与改变无法一蹴而就。而如果在一家独大、放眼望去没有对手时给自己挖的坑,很可能在对手出现后是填不上的。美国海上的制空、制海与装备发展便是其中一例,而F-35C更是不断引发口水的个案。
2017年3月F-35第一万次起落批评观点认为美国高估了三军通用型攻击机的发展前途,低估了未来对手空中、防空和打击海上载机平台的能力。按照这种观点,如果说空军有F-22(虽然装备数量太少了)而F-35可以专心完成它的攻击任务,陆战队则本就是联合攻击战斗机(JSF,F-35在选型竞争中胜出)项目的最大受益者,那么对于海军来说F-35便是一个华丽而昂贵的错误,是冷战后美国总体安全误判给海军挖的坑。
真是这样吗?笔者不太同意。F-35也许不是美国海军最理想的选择,但它与其他平台一起正在悄然改变着美国海上空中作战的游戏规则。
数据:Navair口水大战不断的F-35
如果要评比美国军备发展史上倍受争议的武器平台,F-35“闪电II”一定榜上有名。从JSF到F-35,在战略定位、战术价值、成本控制、技术指标、工程管理、军火外交等各个方面,被中国网友戏称为“肥电”的F-35始终是红黑榜上的常客,赞美与批评不断。
最近一段时间,批评的火力主要集中在海军型号F-35C,特朗普更是叫嚣用相对便宜的、升级版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来取代很多人认为费效比不划算的F-35C。而就在最近,美国国防部决定暂停接收F-35,海军则加大了F/A-18E/F的后续升级和采购并期望加速预研下一代舰载机,国会也在最新的报告中对F-35C的能力发出了质疑。这一系列消息被一些人解读为F-35过于鸡肋甚至可能将被海军抛弃的最新证据。
本专栏也曾对F-35做过简评,单从其自身三军通用平台的属性来看,不同军种的任务要求对平台的发展会造成冲突,但是当代和未来的军事竞争不是简单的平台之争,而是体系甚至超体系对抗。F-35在美军未来的空中和海洋作战体系中有它自己的定位,将与其他环节一起影响甚至改变战场规则,而绝不是“肥电黑”眼中华丽却不堪的跛脚鸭。
入坑的美国海军?
关于美国海军不满意F-35C的说法由来已久。F-35C是不是美国海军的“初心”?不是。美国海军“入坑”了吗?没有。在美国海军未来空中作战的构想中,F-35C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016年9月华盛顿号航母上的5架F-35C在很大程度上,F-35C的确是美国海军冷战后没得选的选择。对于这一兼顾了陆战队作战需要的平台,海军的态度是有些暧昧的。认为美国海军“入坑”的观点批评它无法确保美国海军的绝对空中优势,无法有效抵消地区大国的区域拒止能力,就像美国国会最近一份报告称其作战半径被中俄两国的反舰火力的射程压制。而另一方面,改进中的F/A-18E/F又被寄予厚望,再加上美国海军发展无人化装备的尝试,F-35C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
虽然项目发展再三出现延后,但F-35C的服役还算按部就班地进行着。2010年6月首飞后,海军打击与空战中心 (NSAWC,《壮志凌云》原型--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所在地)和训练中队首先进行了换装,进行测试、训练和战术大纲编写。像F-35这种配置的战机,财大气粗、制霸全球海洋的美国海军也是头一回接触,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光电瞄准系统(EOST)和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在攻防中的作用,还需要摸索。2015年3月的美海军《海上战略》以及7月的《2016-2020年航海规划》明确了对F-35C的支持态度。再到今年4月,美国海军第147战斗攻击中队(VFA-147)成为首个装备F-35C的作战单位。
总体来说,F-35C的服役进度要比另两个型号慢。2015年7月,陆战队宣布F-35B达到初始作战状态(IOC),空军于2016年8月达到IOC,而海军预计将在明年初达到IOC(比预计晚了5年)。
数据:洛马公司、美国国防部那么最近美军暂停接收F-35又是怎么回事?2017年,由于部件腐蚀,五角大楼也有过30天暂停接收F-35。在恢复接收时,该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但军方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以下简称洛马)就解决方案达成了共识,并开始对全球部署的200余架F-35进行整修。今年4月的这次暂停接收与去年出现的问题有关,但更多是由于美国政府和洛马之间的扯皮。由于美国政府在洛马驻厂检查中未发现问题,双方对于谁来负担维修技术人员的全球差旅和后勤费用争执不下,五角大楼因此暂停了F-35的接收。
不过项目发展并未因此停止,软件、发动机、测试等各方面的新合同依然一个接一个。例如进入6月以来,五角大楼与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更新了本批次20亿美元的引擎供应合同;洛马公司获得了4.6亿美元的验证合同以利未来机体延寿。而在5月份,海军与洛马签署了5.6亿美元的技术设备支持与维护协议;BAE公司从洛马获得1亿美元的F-35电子战系统维护与替换合同;海军与洛马签署2400美元的软件开发、整合和支持合同。在F-35被暂停接收后的4月中下旬,洛马公司获得了4000多万美元生产、配件与维护合同;美国国防部导弹防御局公开了在未来7年内将F-35纳入反导侦测与跟踪网的计划;而三个型号的F-35在经过了累积9200个架次、1万7千余飞行小时后,也在4月中旬基本完成了项目发展与展示阶段(SDD)。
在完成行动测试与评估并由五角大楼做出定型决定后,F-35将开始全速批量生产,结束漫长而充满争议的项目研发过程(F-35目前一直处于初始生产状态,总产量近300架,2017年产量66架)。
数据:美国国防部、美国国会战场规则的改变
其实美国海军对于F-35C的定位一直是清晰的,那就是使其成为“高度争议空域”的眼睛和耳朵。在地区大国区域拒止和反介入能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F-35的任务就是依靠其隐身能力和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比其他平台前出至更大的纵深,获取敌防空火力和警戒侦察网络关键节点的位置和信息,这将是美国“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NIFC-CA)网络有效运作的关键。
典型的作战样式将是这样的:作为一款高度软件化的战斗机、“飞行的计算机”(3F批次之后),F-35C依靠强大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所获取的信息将被传送给E-2D预警机;同时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对敌进行电磁压制;此时位于敌人防空火力打击范围之外的E-2D将把F-35获取的信息分享给航母打击群的其他平台,如“超级大黄蜂”机群和水面舰艇;后者将在较安全的距离上进行火力打击。不仅如此,相对较强的战场生存能力使得F-35C有可能持续在纵深空域活动,为后方空中和海上火力平台所发射的远程导弹提供末端制导。
这种一体化的作战方式已不是前方“踹门”、后方火力跟进那么简单,而是在美军早期联合战术信息数据网络(基于Link-16)基础之上:更好地排除无效和错误信息对共享网络的干扰;更进一步,使战场态势感知与火控能力在平台之间实现共用而不仅是共享,以你发现我发射、我发射你制导为目标,提高体系作战效率。这些任务背景能够实现的基础是F-35先进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隐身能力和强大的软件配置。这方面的介绍与争论已经非常多,本文不再赘述。
注:UCLASS(无人空中侦查与打击系统)已下马而为了实现这种新的舰队打击模式,F-35C的软件也在不断升级中。美军目前所使用的Link-16通用数据链尚不足以支持F-35C前出到危险区域后传输数据时所需要的低截获概率能力。而F-35项目硬件先服役、软件持续完善的发展特点也意味着在判断其能力、成熟度与未来战场影响时需要用一种新的、动态的眼光。
搭配而非替换
F-35不便宜,升级后的大黄蜂又提升颇多,那么在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网络中,前者相对不大的采购数量和最近对后者的增购是否意味着美国海军在两者之间做着选择?并非如此。二者是搭配而非替代关系。从超级大黄蜂的最新升级(第三批次,Block III)内容便可以看出美国海军的战略判断。
波音公司自己搞了一款F/A-18的终极“魔改”,即“先进超级大黄蜂”,其中的重要指标包括大大提高隐身性能。但是对于美国海军来说,这种钱花起来却真正是消费比不高,第三批次“超级大黄蜂”的雷达截面积有所下降,但是程度有限。
升级重点除了大大增加机体寿命和降低维护成本之外,主要是在结构上:加装保形油箱使其在避免增大风阻或雷达反射面积的同时具备与F-35C匹配的作战半径并解放武器挂架;在软件和电子战方面:提升传感器配置水平使其具备更强的数据交互和处理能力。
在“舰队演习2017”中,上述传感器升级与多目标跟踪瞄准系统已得到了初步验证。第三批次服役后能够大大提高与F-35C、E-2D预警机协同作战水平,提高美国海军的反区域拒止、反“射频拒止”、对抗敌方隐身目标的能力。
波音公司为第3批次型“超级大黄蜂”选择了洛马公司IRST21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升级型,置于机腹副油箱前端总之,F/A-18E/F的战斗力获得提升不假,但与F-35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协作关系,二者都是美国海军未来一体化防空制空网络的环节。美国海军这种装备结构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战略、经费、战术、技术、工程管理、军火政治、军种政治与文化等等。而对于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来说,若要从战略上做好应对准备,便要以整体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装备层面、行动层面与战略安全判断的关系。
堵上门的新挑战
冷战后的美国在军事安全形势判断上享受过“单极时刻”的轻松,也面临着新兴大国竞争的冲击。中长期的形势判断与作为战略执行基础的装备发展都可能具有周期性、滞后性与延续性,一旦做出便不是轻易可以更改的。当后冷战的美国眼中难以寻觅到对手时,误判也许是难免的,“挖坑”也是难免的。但至少以F-35和美国海军的空中力量转型角度来看,“坑论”也许有些草率。
2017年2月,日本飞行员完成首次F-35放单飞对于中国来说,要面对的是三型F-35同时堵上门的形势,不仅是美国还有它的盟友。F-35这款飞行的计算机、传感器,甚至自带预警和指挥体系的机型对中国的海上和空中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F-35即将开始批量生产,除了技术能力之外,更重要的问题会转变为配件供应、生产、装备后维护保养等问题,也就是如何维持战备水平的问题(本专栏上一篇所提到的)。这将决定美国海军新的空中作战体系是否能够发挥理论上的作用,这是后话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