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刘雯雯:90后,中国第一个唢呐博士
90后唢呐演奏家刘雯雯,
是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
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
因为超高的报考难度,
这个学位,此前从未有人考取过。
▲
中国第一个唢呐博士刘雯雯
2017年,
还是学生的刘雯雯,
将唢呐带进悉尼歌剧院,
成了首位登上该舞台的唢呐演奏家。
凭一曲《百鸟朝凤》,
惊艳国外乐团和观众,
一战成名。
▲
刘雯雯和著名指挥家谭盾(右)
百年间,唢呐“传男不传女”,
每年,全国唢呐专业只招生3人,
对肺活量、身体素质要求极高,
因此在中国,
女性演奏者只占其中十分之一。
刘雯雯的家族从明末清初承袭唢呐,
已有400多年,
到了她,已经是第13代。
为打破“唢呐是婚丧嫁娶才吹”的成见,
她每次登台,必穿礼服,
还将唢呐和爵士、流行音乐结合。
今年2月,
她开始筹备博士毕业音乐会,
我们在上海采访了她。
撰文:张雅兰
责编:倪楚娇
▲
舞台上的刘雯雯
今年1月,我们见到刘雯雯时,距离除夕只有2天。她刚刚结束了连续20多天的全国巡演回到家里。
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生活气息的家。
宽敞,但东西不多。不难识别,这里已经很久没仔细整理过了。客厅电视柜上,摆着粉丝送她的一幅水彩画,是她在台上演奏的画面。另外一幅画框里,是一些关于她的报道。旁边是一摞她的个人专辑,还有些杂志。阳台边上摆着吉他。
▲
刘雯雯家中琴房里整齐摆放着唢呐
▲
刘雯雯的唢呐包,还放在沙发上没来得及收拾
琴房里,整齐地码着一排一排大小不一的唢呐。那是她在家时,停留最久的地方。
巡演、见缝插针每天5到6小时的练习、给学生上课、准备博士毕业音乐会……唢呐占据了她98%的时间。
“可以说,我没有生活”,每天一睁眼,她就要练唢呐,在家吹会很扰民,刘雯雯就打开衣柜对着里面吹,让衣服吸音。剩下2%的时间,她偶尔去健身,或者就在家里和小狗静静待着。
▲
除了唢呐,刘雯雯个人时间很少,偶尔去健身
刘雯雯身材娇小,大眼睛,面庞白皙,和传统印象里吹唢呐的人不太一样。其实她出生于一个唢呐世家。
母亲刘红梅的家族,从明末清初开始传袭唢呐,已经传了12代。父亲刘宝斌,是小铜唢呐的第7代传人。
传到刘雯雯,已经是家族第13代。她的堂兄弟姐妹们,早就选择了看起来更有前途的专业,建筑、医学……而她却承袭了家族的唢呐。
▲
刘雯雯即将发行的专辑《百鸟朝凤》,也是唢呐第一张全球发行专辑。加入了“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百鸟齐鸣等原创部分
2020年,她成了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
唢呐博士的学位几十年来无人问津,是因为它的超高难度。成为博士要求专业精尖,还要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此外,考试要求吹满60分钟,而且包含各种曲类。一般,一首5、6分钟的曲子,就已经能让吹奏者憋得面红耳赤了。
为了完成这高难度考试,刘雯雯当时每天练习12到13个小时,甚至吹出了腹肌。
▲
2017年,刘雯雯在澳洲新年音乐会上表演《百鸟朝凤》
在成为博士之前,她就登上过国际的舞台。
她是第一个登上悉尼歌剧院舞台的唢呐演奏者,而当时她还是个学生。
在这场2017年的澳洲新年音乐会上,中外记者的闪光灯都对准了她,央视全程都跟着报道。“我整个人都是懵的,那时候才突然感觉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这么大。”
那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著名指挥家谭盾。演出前,谭盾就看出了刘雯雯的紧张,他拉住她安慰:“你要记住,你今天手里拿着的,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乐器,要演奏中国民间最传统的音乐,你可以微笑向观众示意,走得慢一点,优雅一点……”
她演奏了唢呐经典名曲《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包含了所有最高难度的技巧。她第一次在这首曲子的基础上,运用了祖传的唢呐咔戏,乐器模拟人声、动物鸣叫,还加入了公鸡和母鸡鸣叫声。
在场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百鸟来朝”震撼。后来,演出视频在国内外网站上疯传。“大家都说我们去炸国外场子了,还挺有意思的。”
▲
刘雯雯与国际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
演出结束后,很多外国乐团的演奏者跑来跟刘雯雯打招呼,他们都很好奇,这样一件没有按键,身材小巧的乐器,是如何演奏出那么丰富生动声音的。
那场音乐会后,刘雯雯开始频繁登上国内外舞台进行唢呐独奏,也和一流的乐团、指挥家合作。
刘雯雯慢慢意识到,唢呐,早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中国传统乐器了。
▲
备考唢呐博士时,刘雯雯每天练习12到13小时,几乎每天睁眼就开始练习
“以前有个有意思的说法,吹唢呐的人每天得吃12顿饭。”吹唢呐不仅是项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
它体格小,只有8个音孔,音域比较窄,灵活掌握音调就十分困难。关键是,对肺活量要求极高。一般来讲,女生要比男生耗更多力气。
每次练完唢呐,刘雯雯的衣服都会被汗浸透。在教室里,学生们更是吹半个小时,脱一件衣服。刘雯雯讨厌跑步,“因为吹唢呐就是在做有氧运动,我常常吹得肚子酸痛。”
周围朋友和父母都不理解,已经抵达这样的高度,为什么还要那么拼命练习?有必要吗?
“他们可能不太了解,唢呐需要蓄力。”比起其他管乐,唢呐更加特殊,只要松懈一天,就可能吹不出来。
▲
练习唢呐前,刘雯雯要做准备工作,将哨片浸湿装好
吹唢呐还要用到全身很多部位,除了气息,还有手指、嘴唇和舌头。要配合得好很困难。
比如《百鸟朝凤》,这已经成了刘雯雯参加大型演出时的必演曲目。但她学习这首曲子,也花了2、3年。
“它是唢呐演奏中最顶峰的曲目。”唢呐一响,百鸟来朝,演奏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其中包含上百种鸟叫的声音,融合了唢呐吹奏中最难的技术。演奏的时候还需要肢体和眼神的配合,以演奏出灵动的鸟鸣声。
鸟叫声要靠唇舌完成,但是口腔内的活动是很隐蔽的,学习的时候,她只能根据声音不断揣摩嘴形舌头的形状。
▲
电影《百鸟朝凤》剧照,电影讲述了一代唢呐匠人的坚守与传承故事
这首曲子的诞生也是唢呐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唢呐考验人的肺活量,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前,唢呐一直以团队演奏为主,比如会用笙来配合唢呐,让吹唢呐的人有个喘息时间。
等任同祥创作出《鸟嘤》后,唢呐开始成为个人独奏的乐器。《鸟嘤》,也就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百鸟朝凤》。
在丧事中,吹奏这首曲子也不以酬金多少判断,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配得起为他吹奏《百鸟朝凤》,能够吹出来,是一个唢呐匠人的至高荣耀。
在8、90年代,一个师父只挑一个徒弟教这首曲子,并要求他技术高超,品行端正。这首曲子也一度成了几代唢呐人的信仰和坚守。
“我也没有特殊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和唢呐融为一体,下苦功,不停地吹,不停地听音,修改。”
▲
刘雯雯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父母在两边为其伴奏
虽出生在唢呐世家,但刘雯雯一路学习也并不容易。
在90年代,专业吹唢呐已经是个有些“逆时代”的选择了。唢呐从波斯、阿拉伯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流转发展的几百年间,很多地方只称其为“喇叭”。
家族传承,拜师学艺,都是为了学门技术。学成出师,等村庄上有红白喜事,就组队去吹奏,东家会包吃住,再给些钱。
▲
刘雯雯父亲刘宝斌(左)、母亲刘红梅(右)和唢呐大师任同祥(中)
因此在偏远地区,唢呐成了谋生工具,大家叫吹唢呐的人“唢呐匠”。刘雯雯的太爷爷那一辈,每当碰到饥荒灾害,就带着唢呐迁徙,沿路上,唢呐就成了“卖艺工具”,吹一曲就能换来几个铜板或馒头。
改革开放后,唢呐经历过衰落,演奏唢呐的人越来越少。90年代,西洋乐器传入中国,大家更觉得唢呐吵闹落伍。当时刘雯雯的母亲为了谋生,甚至也转行学过大鼓。
明知道唢呐在走下坡路,但刘雯雯的父母不信邪,他们相信刘雯雯可以去更专业的院校,跟着更专业的老师学习,以后有机会站上更高的舞台进行独奏。
▲
刘雯雯母亲刘红梅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家族传统,后在杂技团吹唢呐
在刘雯雯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总充斥着唢呐的声音。她只觉得那声音太响太锐。“就像关公耍大刀一样”。
在民间,唢呐一直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所以除了妈妈刘红梅,刘雯雯从没见过哪位女士吹唢呐,“当时蛮反感,觉得这就不是女孩能干的事儿。”
于是,刘雯雯跟他们斗智斗勇,只要放学父母不在家,她就不吹。但父母是内行,一摸哨片不是湿的,刘雯雯就会挨打。
为了不惹邻居的嫌,刘红梅每天四点半把刘雯雯叫起来,去附近公园练习。“从4、5岁到高中,一天四季,几乎天天如此。冬天,手指被冻僵。夏天,就有数不清的蚊虫围着我。”
刘雯雯从小乖顺,但到了青春期也会叛逆。她偷偷买二手手机,跑出去和朋友逛街。被逼急了,也和母亲争执。
但每次不管怎么闹,怎么发脾气,父母的态度很一致,“等你冷静下来就接着练”。慢慢地,刘雯雯习惯了:在她的生命里,吹好唢呐是头等事。
小时候不理解父母对唢呐的执念和追求,现在再回忆起,刘雯雯也不为那个“逝去的童年”遗憾。她很感激,“是他们帮着我,我们一起坚持了下来。”
▲
刘雯雯小时候一直在学习民族舞
高考前,学了十几年的舞蹈也停了,为唢呐让了路。“别人总以为音乐学院的人多才多艺,但其实我只会吹唢呐。”她边笑边调侃自己。
但舞蹈的底子,也为刘雯雯后来上台打了基础,表演、走台步、跟指挥互动,她都知道怎么做会好看。唢呐不单是件乐器,“上了台,演奏者要时刻注意风度和仪态。”
▲
刘雯雯的老师刘英
2008年,刘雯雯终于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成了当代唢呐大师刘英的学生。刘英传承了南北唢呐流派的一手“口技绝活”,也被称为“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
如今,再谈起童年学习唢呐,以及被同学嘲笑吹唢呐的经历,刘雯雯都很轻松,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我已经带着唢呐站上国际舞台,和最好的指挥家、乐团合作。这是对唢呐发展最大的肯定。世界音乐文化中一定要有中国音乐,不然是不完整的。”
▲
唢呐创新曲《日与夜》,唢呐音色融合钢琴和大鼓,形成爵士曲风
如何打破大家对唢呐一贯的印象?刘雯雯下了很多功夫。
每次登台,刘雯雯都会穿西式礼服。一开始有很多观众不认可,他们觉得吹唢呐就要绑着两条大辫子,穿着喜庆的花棉袄。那样才能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代表中国民间音乐的极致。
但刘雯雯偏不。她跟母亲刘红梅说,自己就要穿最华美的礼服站在舞台上,她要让大家知道,唢呐是华丽的、优雅的、有很多可能性的乐器。
▲
刘雯雯的个人专辑《百年涅槃》,献给建党百年
刘雯雯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唢呐创新。
她从小听周杰伦、林俊杰,迷恋过摇滚乐。所以好奇,如果用唢呐表现其他音乐形式,是怎样的效果?
有一次,刘雯雯在网上看到一个韩国人用唢呐吹出了地道的蓝调风曲子,她觉得特别,也非常喜欢。后来拿到这首曲子的版权后,刘雯雯联系了上海的乐团,跟爵士钢琴、爵士鼓融合在了一起,观众都觉得很新鲜。
但唢呐创新也不容易。她已经跟唢呐相伴27年,太了解这件乐器,如果自己作曲,恐怕很难跳出框架。
刘雯雯开始委约很多作曲家为唢呐作曲。她说完自己的诉求,就让他们无限创作,然后大家再一起讨论。
不过,唢呐被调侃是“流氓乐器”,它和交响乐团融合很难。“交响乐的声音圆融平衡,唢呐又很强烈。”创新,意味着要发挥它的特点,同时克制它一部分特色。
慢慢地,刘雯雯琢磨出了自己的办法:她会把手里的唢呐当成另一件乐器:可能是小号,萨克斯,吹到弱的部分,就想象成钢琴或者小提琴。而她自己,就像演员一样扮演不同的乐手。
▲
刘雯雯正在演奏唢呐创新曲《百年涅槃》
▲
刘雯雯的代表作,融入了山东传统的民间元素,表达一种平静和简单
今年2月,她的博士毕业音乐会里,刘雯雯和上海爱乐乐团一起,演奏了一首创新的曲子——《一枝花》。
它原本讲的是传统社会的故事,现在改编成敦煌的主题,作曲家沈叶还专门去新疆采风,在千佛洞壁画里,看了1600年前的飞天吹奏唢呐图。
为了用唢呐表达西北旷野的感觉,他们一起商量,用D调的高音唢呐和交响乐队“对抗”。刘雯雯也创新了一些技巧,比如手指对着音孔而不按住、口风(嘴唇)对着哨片而不含住。这样能让唢呐在整个乐队里不突兀,也不输气势。
“大家就是一起‘玩’音乐的,是开心,乐意的,那不是一件苦大仇深的事情。”
▲
博士毕业音乐会上的刘雯雯
“日复一日,生活里只有唢呐,每天重复一件事,人肯定会痛苦”,但刘雯雯很喜欢舞台上的自己。
生活里,她平静,慢热,温吞。而在舞台上,她自信、强势,有种很热烈的能量,“好像平时积蓄的所有情绪,都会在舞台上爆发。”
唢呐让她感受到痛苦,也为她的生命打开一个闸口,让她看到不一样的自己。那种复杂深刻的感情,推着她不断往前走。
每一次,当身后交响乐队那浑圆的声音渐收,唢呐声起,刘雯雯总能察觉到舞台下观众情绪的微妙变化。
那因音乐而生的共鸣令她激动和沉迷。现场翻涌的躁动推着她,鼓舞着她,慢慢抵达一首曲子的华彩——刘雯雯能感受到自己心跳加速。音乐和她自己,在那一刻,彻底爆发。
原标题:《刘雯雯:90后,中国第一个唢呐博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