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高考单选题变“双黄蛋”,送分虽好,纠错机制才治本

澎湃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2018-06-12 12: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高考结束没几天,一道高考题突然“火”了。据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全国I卷第8题(选择题)出现了两个答案都正确的情况,引发热议。使用该套试卷的包括河南、河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安徽、山东、山西等10个省份。所有省份的教育考试主管机构均发布公告,称经专家评议,考生“单选A或B均给6分”。 

据报道,高考结束后,针对上述试题,网上就出现了“选A还是选B”的争议。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按照各省考试院给出的参考答案,应选A,多数考生也认为A错得明显,此题为“送分题”,但也有不少家长和考生,甚至包括一些大学教授都认为B同样错误,选B也应当得分。在高考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6分的差距,可能将两名学生拉开很大距离,甚至可能关系到考生能否考上心仪大学。因此,争议之声十分激烈。 

众所周知,高考命题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大事,而确保试题的严谨性,是重中之重。一道单项选择题,出现两个正确选项,一定程度上说,确实有失严谨。 

好在各省教育考试院没有机械教条地遵照参考答案,而是对舆论声音高度关注,并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该试题进行分析,最终认为考题本身无问题,但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对B项选择有不同的理解。最终综合各方面意见与高中教学实际,作出了合理调整,可谓在维护高考权威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考生权益。

这样的担当精神值得点赞,良性互动也足以消弭舆情风暴。不过,此事也引发了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高考能否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 

为了确保命题质量,每年的高考都要设置多道监督防范机制。通常情况下,命题工作分为命题组和审题组两部分,相互制衡。一道试题,不仅命题组内部要反复权衡,审题组更是“锱铢必较”,甚至“鸡蛋里面挑骨头”,与命题组反复“交锋”……正是这样的严苛,高考试题才能基本上做到零差错。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参与命题审题工作的专家学者毕竟人数有限,谁都不能保证永远不会出现差错。倘若考前发现差错,或许还可以弥补。但考试之后被考生或广大中学老师揪出某些疏漏,如何回应,目前并没有一定之规。相对而言,理科试题的是非对错,比较容易辨析,因此各省教育考试院才能及时予以回应。但是,如果全靠临时性回应,未免太被动。尤其是文科类试题,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倘若没有相应机制,确实很难分省单独回应。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纠错机制,以防万一。 

在机阅时代,高考之后,试题的扫描处理需要一段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在阅卷之前进行纠错。譬如,可以在高考之后统一设置一、两天的反馈环节,充分吸取广大师生的意见看法,而后召集相关专家进行分析讨论,并且在阅卷前做出公开统一回复。

每一部法律的出台,最高法都要字斟句酌进行司法解释;高考试题揭晓之后,正面回应和解释,同样也是应有之义。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很多质疑都往往经不起推敲,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意见都是没有价值的。认真审阅,有错必改,才能最大限度地让考生放心,保证高考公平。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