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肖复兴:到中山公园唐花坞看花
小时候看花,一般到中山公园。那时,家住前门,走着去,穿过天安门广场,十几分钟就到了。
家长花五分钱买一张门票,带我到中山公园,为的是到唐花坞看花。那时候北京还没有室内植物园,另外,我的见识也少,从来没有见过其他的室内花园。因此,每一次去唐花坞,都会很兴奋,好像去参加花仙子的盛会。尤其是冬天,大雪纷飞的日子里,那里却温暖如春,会看到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花争奇斗艳,真的是感到神奇无比。
北京有这么一个唐花坞,和来今雨轩的建立一样,也要感谢朱启钤。可以说,唐花坞和来今雨轩,是朱启钤主持建成的中山公园里的双子星座。
唐花坞是扇面式中西合璧的建筑。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和水榭,也都是当年朱启钤主持挖的、建的。尽管有人批评水榭建得太靠里,发挥不了作用,但是,当年有这样的设计,为百年后的今天留下这样的景观,也实在是不容易了。
朱启钤
如今,外地游客到故宫的人多,到中山公园来的很少。北京市内所有的公园里,我爱去中山公园,喜欢独自一人到这里走走。一墙之隔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这里却像是远避万丈红尘,有别处难有的清静。
每一次来这里,我都会忍不住想起上小学三年级那一年的夏天,我和同院住的小伙伴一起到唐花坞前的荷花池偷摘荷花和莲蓬。荷花摘到了,莲蓬没有够着,再探身伸手摘莲蓬的时候,我一脚打滑,落进水中,被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后救了上来。工作人员不客气地把浑身湿淋淋的我和小伙伴带到办公室,一通数落之后,通知家长来公园领人。这成为我童年最羞愧的一件囧事。
但是,这并没有阻挡我去中山公园的兴致。上了中学以后,我还常常会一个人到唐花坞去看花。初三那一年的寒假,我们学校高三的一位学长,取了一个笔名“园墙”,写了一篇散文《水仙花开的时候》,发表在当年的《北京文艺》杂志上,很是让我羡慕。他的这篇散文写的就是唐花坞里的水仙花。那水仙花我见过。在唐花坞里,好多更好看、更新鲜的花我也见过,为什么我写不出这样漂亮的文章,也发表在《北京文艺》上呢?那时候,我仿照着他这篇散文的笔法,写了好多篇唐花坞,没有一篇成功。
到唐花坞看花,让我喜欢上了花。我曾经专门买过一本很精致的日记本,在扉页上题写了“花的随笔”几个美术字,专门记述看花的心情。那时,我已经不只是到唐花坞看花了,哪个公园里举办花展,我都要去看。高一那年的秋天,北海公园里有菊花展览,我跑去看。只见各式各样的菊花,成百盆,上千盆,铺铺展展,简直成了菊花的海洋。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多的菊花,回家后在日记本上赶紧写笔记,自以为收获不少。
老年之后,看邓云乡老先生的书,有一篇文章是写北京的菊花,说菊花是隐逸之花,然后,他写道:“千百盆摆在一起,并没有什么看头,因为显示不出其风格,况且千百个‘隐逸’聚在一起,那还叫‘隐逸’吗?弄不好还有聚众闹事、图谋不轨的嫌疑呢。”如今,中山公园秋天也办菊花展。唐花坞前,水榭前,都有菊花可看,不过,那里的银杏一片金黄,更是打眼。
(本文原载《燕都百记》,原标题为《唐花坞》)
《燕都百记》
肖复兴 著
简体横排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散文新作。作者选取在北京城内曾经生活、流连过的一百处地点,写遇到过的人和事,也写北京城永不停止的流动和变迁。这些熟悉的地方,亲人、好友、同学、偶遇的普通人,他们的音容笑貌,或者平静或者动荡的生活,成为作者难以忘记的记忆,在时间流逝、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中,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文字平静而温暖,包含着作者对生活、时间、变迁的理解。
原标题:《肖复兴:到中山公园唐花坞看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