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国平安康养生态全速推进
渐进式延迟退休冲上热搜,如何走向老年开始成为各个年龄层共同探讨的话题。一端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另一端是“小而杂”的养老产业,当下似乎仍没有一个能完美化解难题的答案。
养老之难众所皆知,国家、企业、个体等各类群体对养老的思考与探索才显得弥足珍贵。目光聚焦至与生老病死具有天然链接的保险业,其也正在积极探求老龄化解决方案,中国平安这两年搭建的“保险+高端康养”、“保险+居家养老”康养模式,已为中国养老注入新思路,也成为康养市场的领跑者和标准制定者。
近期,平安集团旗下超高端康养品牌平安臻颐年,正式官宣上海颐年城项目,成为继深圳蛇口、广州白鹅潭两个项目后的又一布局,持续弥补高端康养市场空白。整局来看,平安覆盖的养老业务远不止此,一套既能够得着高净值客户市场、又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全客群、多层次、全方位养老服务方案,正助力平安在新阶段完成突破与进阶。更重要的是,为大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养老可能性、缓解对养老的过度焦虑,从而为人们美好生活加码。
臻颐年,向空白处去
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2021年6月末,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60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超8万个,“保险+养老社区”的模式持续扩容。而这些养老社区的保费门槛大多在100万至300万之间,可见在机构养老模式中,中端养老社区仍是当下主流,高端乃至超高端康养资源的供给较为稀缺。
而在需求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涌现了一批高净值人群。据胡润研究院《2022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传承报告》显示,中国拥有1000万人民币家庭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206万户;拥有亿元人民币家庭净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3万户。
未来这些高净值人群对高品质养老需求将大量释放,对养老社区的氛围、定制化服务及国际配套资源等需求将日渐增长。平安此时入局超高端康养市场,针对性地给出了该领域的解决思路,为后续行业标准的出台提供宝贵的借鉴。
用平安人寿康养事业部总经理王宇科的话概括,“臻颐年想要做的,就是让长者获得尊贵、尊享、尊严的颐年人生,我们希望通过全面的七维健康理念,和在核心城市核心区位的康养社区,整合全球领先的资源与经验,为长者带来定制专享的全新生活的体验”。
投射到上海项目上,上海颐年城也将七维、三尊的价值体系一以贯之。
最直观的选址上,上海颐年城坐落于上海繁华市中心静安区常熟路8号,总建面约3.5万平方米,配置了270余套自理及护理型公寓、与多功能私享活动空间。周边衡山路、静安寺、南京西路等核心商圈环绕,交通线路网也四通八达,既能让长者享受上海市中心的生活圈,也方便子女亲朋随时探访。
对标海外经验与成果,平安臻颐年项目前景可观。据了解,韩国首尔的Classic 500、美国纽约的Inspir Carnegie Hill等高端康养项目,都位于市中心的核心地段,并受到市场热捧。其中,前者于2009年正式运营,至2013年实现100%入住率,后者在2020年第一季度交付时,去化率已超过50%。
再到核心的医疗照护层面,平安整合内外部多方优质资源,为长者提供专业医疗、安心照护等高品质养老服务,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康养项目的独特优势。
具体来看,平安上海颐年城与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东医院等知名医院相邻。并通过专医、专科、专院、专案的医疗体系帮助长者绿通三甲、对接海外医疗资源,还提供陪诊和同传等服务。
与此同时,平安也将诸如日式精微照护、美式GEMS认知症照护理念创新融合,搭建了一套整合式的,涵盖自理、半自理、专业照护、安宁疗法的全周期照护服务;还链接荷兰国际管家学院,以国际化、专业化的管家服务为长者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
再者是社交精神方面,一城一景,上海项目将社区生活与海派文化进行紧密结合,在七大特色功能空间的基础上,打造茶馆、咖啡馆、录播间、相馆、手工工坊、花苑、影音厅等多类私享场景,满足长者多元生活需求,也独具上海特色。
从2021年首次推出至今,平安臻颐年已完成从0到1的战略丰富化阶段,进入全面实质性落地阶段。目前已经在深圳蛇口、上海静安、广州白鹅潭三个一线城市落地。值得一提的是,平安也通过“逸享城”系列进军全国新一线城市。据悉,继首个佛山项目后,“逸享城”项目将逐步拓展到武汉、苏州等其它新一线城市。
在抢滩机构养老市场的同时,平安轻重并举,通过软实力持续构建自身养老业务的增长发力点,居家养老便是最佳证明。
居家养老,往下沉市场走
回归传统安土重迁的国情和“9073”养老格局,我国最大的养老需求和市场在于居家养老。只有系统性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才算解决大部分国人的养老问题。
其实整体来看,我国居家养老市场化发展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大部分企业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有待探索。
但最近几年,国家针对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频频发文,近期印发的《养老和家政服务标准化专项行动方案》,通过从标准化体系、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优化养老和家政服务,又进一步为更下沉式的养老服务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政策引领下,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以平安为例,其居家养老服务通过整合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等10大养老服务产业,构建了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线上+线下终身专属管家+科技服务,让客户真正享受到高质量居家养老生活。
具体看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其智能管家以智能音箱为载体,通过平安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提供生活助手、智慧物联等功能;生活管家则是线上的真人管家,能够7*24小时响应长者的需求,一站式对接各类服务;医生管家为全科医生,可提供全天候实时音视频问诊,定制健康管理方案。
推出至今,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受到了广大客户的热议和好评。数据显示,平安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已经完成8大场景服务的构建,覆盖全国32个主要城市。近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增值服务资格,超过3000名客户开始服务体验,且客户整体评价良好。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年轻客户在为父母购买服务并体验后,也着手考虑为自己未来养老添置居家养老服务。不难看出当前大众对养老问题的思考正趋于年轻化,过去的被动式养老逐渐演变为主动、前置养老。上投摩根一份3000人样本的调查显示,2022年,超九成的国内受访青年认同养老要越早准备越好。
毫无疑问,延迟退休年龄被提上议程,意味着未来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人群中会出现更多的“银发”面孔,主动应对老龄化的思维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现实同样骨感——社科院曾预测2035年养老金全部累计结余将耗尽。
如何让不同年龄层的人都能安心迎接老年的到来,顶层设计已经给出了方案——个人养老金,无异乎为捉襟见肘的养老金松了松绑,也有利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更是为年轻大众提供丰富的养老选择。
平安同样立即机动,从客户端、账户端、产品端、管理端搭建个人养老金服务平台。例如在账户端,平安银行打通账户、数据、产品、权益等,并构建统一的基础架构平台,设计便捷开户方式,提供线上线下多渠道开户。
在产品端,平安人寿、平安养老险、平安理财已初步完成产品开发及内部营运流程设计和系统准备;平安银行推出个人养老金专属存款产品;平安基金正加快公募养老产品的布局和投资。
各界共同努力下,去年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长久来看,国家政策支持、企业持续搭建下,养老市场将会以更规模化、多元化、可持续性地发展。
平安,实力共筑美好生活
“所有的养老服务,我认为核心就是3个养:一是养生,能够带来健康;二是养心,能够满足情感满足;三是养性,也就是与社会不割裂。”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理事殷志刚曾指出。
养生、养心、养性,平安无论是高端康养臻颐年还是下沉至普罗大众的居家养老服务,都真正做到了三养合一,背后原因离不开两方面——综合实力与美好愿景。
从客户群体来看,平安目前已积累近2.28亿的个人客户,且到去年6月末,平安所拥有高净值客户达22万,中产及富裕客户占比超70%,剩下的则是大众客户。庞大、分级的客户群体,为其高端康养和居家养老业务开展提供人的基础。
从业务模式来看,平安独具一格的综合金融模式集聚保险、银行、基金、资管等多元金融业务,得以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发展的进程中随势而动,为“金融+康养”的服务模式和入局个人养老金提供业的基础。
再看养老领域最核心的医疗资源,平安深厚的医疗生态圈已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及深度链接。截至2022年9月底,平安医疗生态成员公司平安健康和北大医疗集团拥有自有医生团队近4000人,医护人员近8000人,内外部医生团队超4.9万人;在超3000家的合作医院中,近85%为三级医院。既有各类医生资源、差异化产品、定制化服务,也打通海内外顶尖名医、医院绿通,满足不同人群对医养健康的需求,为养老业务的开展提供医疗资源的基础。
这些综合实力锻造起“一个平安”的价值优势,逐步吸引诸多海内外顶级权威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养老业务输血,从而形成正向良性循环。
而平安执着于养老领域的布局,其中一个原因莫过于为公司创造新的增长极。信达证券分析指出,在整合医疗、健康管理和养老等服务后,中国平安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建设有望进一步提速,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保险和医疗健康的协同效应。国泰君安研报则认为,加大康养类服务后,保险机构可以在传统“三差”之外,形成多元化利润结构。协同效应的确已有所体现,据王宇科透露,自高端康养产品推出以来,带动的相关保费收入已超过200亿元。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仍在于平安希望通过养老这一社会议题,共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由此,平安才会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初心,持续践行金融为民的原则,夯实综合实力并重塑文化价值,行进于共筑美好家国的途中。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