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博与太仓合作“文物回乡”:“娄东画派”讲述太仓往事
明清两代,地处江南的太仓涌现了徐祯卿、王世贞、张溥、吴伟业等文人墨客,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书画家、篆刻家、音乐家,譬如仇英、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皆为领袖人物,形成了闻名的“娄东画派”、“娄东印派”等艺术流派,影响深远。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获悉,6月23日,由南京博物院与太仓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娄东往事:太仓文物回乡特展”将在太仓博物馆一楼展厅对外展出。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表示,太仓博物馆,传承了众多娄东的往事与记忆,而南京博物院也收藏了大量与太仓、与娄东有关的文物。于是,我们决定合作举办“娄东往事:太仓文物回乡特展”,从文物中体味到娄东的精彩过去、娄东的旧时生活,进而向观众讲述平和、善良的太仓人文精神。
明 王锡爵 《金台八景》
明 王世贞《封少师永怀公颂略》太仓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英才辈出。“娄东为人才薮,自前明迄今,指不胜屈错。”功名、风节、学问、文章现者,尤不甚屈指。太仓文艺上溯至夏商时代,崛起于宋元之交,繁荣于明清两代,成为海内圭臬,涌现了徐祯卿、王世贞、张溥、吴伟业等文人墨客, 所作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唱响了来自江海之畔的“娄东之音”。同时,太仓也诞生了一大批书画家、篆刻家、音乐家,譬如仇英、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皆为领袖人物,形成了天下闻名的“娄东画派”、“娄东印派”、“虞山琴派”等艺术流派,影响深远。尤其是以王时敏、王原祁为代表的娄东画派继承了晚明画坛领袖董其昌的文人画精神,师法古人,以黄公望笔墨趣味为最高追求,成为了晚明以来山水画的正脉,主导了有清以来三百年的山水画坛。
明 王衡 六言诗扇娄东画派的繁荣,离不开太仓人文精神的滋养。明清以来,经济繁荣、社会富庶的太仓,在强大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太仓人耕读传家,热衷仕途,将诗礼簪缨之族成为毕生追求。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太仓教育发达,试院、书院、文社、义塾遍及城乡,尊师重教之风兴盛。自顺治四年(1647)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为止,太仓共出现进士一百多人,举人三四百人, 诸生五千多人。“两门元望”“三凤家声”“五经三榜”等层出不穷,太仓出现许多科甲蝉联、世代为宦的科举文化大家族。
众所周知,这三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娄东画派的领袖王时敏的祖父为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而娄东画派后期的领袖王原祁又是王时敏之孙。且与娄东画派有密切关联的大画家王鉴,其祖父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很显然,生于诗礼簪缨之族的他们,其文化涵养不可谓不深厚,艺术格调不可谓不古雅。这就完全区别于只擅长画技的画工。总之,清初“四王”中的三王皆出自娄东,而由他们所领导的娄东画派在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太仓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传统。此次展览中还可以从“毕沅墓葬出土文物”与“太仓文物鉴藏家们的收藏”中体会到这一点。
清 毕沅 杂语轴
玉带 毕沅墓出土毕沅(1730-1797),字秋帆,号灵岩山人,江苏太仓人。乾隆十八年(1753),顺天乡试举人, 四年后授内阁中书;乾隆二十五年(1760),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次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博学多才,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葬灵岩山木渎上沙村。资料显示,毕沅墓址原为清初吴江高士徐白的“潬上书屋”,后为陆稹别业“水木明瑟园”。周围环境,山清水秀。毕沅墓乃石头砌成,神道两侧立有石狮、翁仲、石羊、石虎、石马以及神道碑等石刻汉白玉神道碑由王昶(1725-1806) 所作,墓志铭为钱大昕(1728-1805)所撰。1970年10月,毕沅墓被发掘。毕沅墓墓身系浇浆构筑, 棺塘封闭严密。墓内直径 10 米,最高处 2.4 米,南北向三个墓塘相连,毕沅与妻汪德的棺木居中塘,南、北塘共 5具,无姓名标示,为毕沅5名陪葬妾室。出土同心金盒、翡翠朝珠、莲瓣绾髻玉冠、镶嵌宝石、镂金带头、黑斑俏色白玉熊、唐海兽葡萄铜镜等随葬日用物品共 111 件。
清 陆增祥 七言联大吉砖铭文拓片 陆增祥旧藏明清以来,太仓好古之风蔓延,文物收藏、研究勃兴,涌现了许多知名的文物鉴藏家。陆时化(1714-1779)、毕泷(1733—1797)收藏书画“甲于吴郡”,被誉为娄东最有影响的收藏家;毕沅“博搜赵氏金石录, 旁罗米家书画船”,法书名画、珍玉翡翠、金石碑帖收藏名重一时。陆增祥(1816-1882) 庋藏金石、碑志、古砖享誉海内,曾将所藏古砖制成砖砚,为古砚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作为历史的见证,文物让人们领略到太仓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特征。
另外,展览中佛教文化与商业发展都是太仓人文的助推者。从茜泾塔出土文物到太仓刘家港的海运漕粮,无不见证了太仓历史、人文的底蕴。
北宋 木雕释迦像 太仓茜泾塔出土
清 刻花锡执壶作为佛教艺术形式之一,塔亦称浮屠,最早用来供奉、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茜泾塔位于太仓茜泾镇旧街广孝寺内,高四丈,为茜泾十景之一。广孝寺,唐咸通十四年(873)建,初名怀让,宋淳化元年(990) 僧志琼、道清重修,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赐今额,政和元年(1111)重修,元末毁。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 再度重建。清咸丰十年 (1860),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九年(1870)尚存石柱数根,银杏并肩六株,寺前荷花池、石驳岸尚在。1954 年秋,茜泾塔被误拆。因地宫曾被盗,塔内仅发现少量铜钱、铜镜、佛像等。茜泾塔,是太仓佛教文化繁荣的历史见证。
明 带把铜镜
双清耳三足铜炉自元代海运漕粮兴起,太仓刘家港成为东南大港。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刘家港便是起锚地和归泊港。“九夷百番,进贡方物, 道途相属,方舟大船,次第来舶。”兴盛的对外交流,推动了太仓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明清时期,太仓经济富庶,百业兴旺,民丰物阜,得享“金太仓”之誉。民间,社会经济活动十分频繁,留下了无数工商业或交易的实物资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