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L速递:自旋玻璃模型解释“回音室效应”如何形成
原创 集智编辑部 集智俱乐部

关键词:自旋玻璃,自组装,相变,群体分化,复杂网络

论文题目:Homophily-Based Social Group Formation in a Spin Glass Self-Assembly Framework
论文来源: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0.057401
社会群体结构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虽然传统的方法探索内生因素下的社会群体形成,最近的研究试图解释其结构作为意见形成的结果。在这个框架内,群体被认为是同质主体的集群,他们的意见在结构平衡(解决不平衡的三元互动中的紧张关系的倾向)和同质性(志同道合的个人对集群的偏好)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释社会分裂为意见一致、联系紧密的群体,有时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同质性,即有相似的特征、特质或观点相互吸引的倾向。同质性已成为结构化社会形成背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近日发表于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的这篇论文探索了同质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社会群体的形成,尤其是规模分布这一问题。
自旋玻璃哈密顿量已经被用于静态社交网络,以量化整个社会或每个个体的社会压力量。社会压力扮演了能量的角色,并测量个体之间的意见相似性。自旋玻璃模型在各种网络拓扑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全连接、Barabási-Albert、小世界、更一般的和共同演化的动态网络。
该文章受自旋玻璃启发,提出了一个自组装框架,其中多维旋转表示意见,动态自组装成群体;群体内的个体倾向于共享相似的观点(群体内同质性),而不同群体的个体之间的观点倾向于不同(群体间异质性)。
他们通过求解“磁化强度”的自洽方程(组合平均意见)计算相关的非线性相图。在临界温度以下,存在两个稳定的相:一种是具有非零磁化和大簇的有序相,另一种是具有零磁化和无簇的无序相。该体系表现出向无序相的一阶相变。最终,他们分析得出的群体规模分布,与互联网上的经验群体规模分布成功匹配。

图1. 总磁化强度m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

图2. 蒙特卡洛模拟结果。

图3. 基团大小的半对数频率分布。
原标题:《PRL速递:自旋玻璃模型解释“回音室效应”如何形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谁在把水搅浑
- 服务业扩大开放,多领域明确试点任务
- 中汽协倡议规范驾驶辅助宣传

- vivo新一代旗舰机vivo X200 Ultra发布,6499元起售
- 科大讯飞一季度净亏收窄超三成,2024全年营收重回双位数增长

- 国际东方学大师,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
- 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有名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