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影响了刘慈欣?

2023-02-09 12: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佘江涛的江和涛,作者凤凰优选

按 语

2023年伊始,随着电影《流浪地球2》与电视剧《三体》的联袂“献映”,一股科幻旋风席卷而来。不论你是不是科幻迷,都可能被裹挟其中。

关于科幻,可以用音乐的线索帮助我们类比,古代人们就对世界、自我解放充满幻想,我们可以在威尔第歌剧《飞吧,自由的思想》里找到那种最初的渴望。

到了19世纪,对星空的想象最为代表的有霍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

20世纪轰动全球的约翰·威廉姆斯《星球大战》主题曲《帝国进行曲》更是一代人的记忆。

在今天看来,很多科幻作品在许久之前就预言到了不少技术的发展模型。尽管科幻距离真正成熟的商业化仍有差距,从科幻故事中,我们仍然得以一窥它会如何影响科技、商业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信不远的将来,很多曾经幻想的技术将真正颠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这些非技术人员也会享受其中。

正如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帕特的《镜中之镜》,科幻世界同样照映出无尽可能。

只要人类有幻想,就有科幻;只要有科幻,就有不断的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生活的巨大变化。激发幻想和创新,顺势而为。道德和政治可以约束它们,但绝不可以扼杀它们。

本期凤凰优选包为读者精心挑选了影响刘慈欣科幻世界的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复活之日》以及“日本科幻小说之父”星新一的《人造美人》、刘慈欣的《朝闻道》短篇小说集。

“《三体》其实受了《日本沉没》巨大的影响。我就想写一部中国的《日本沉没》。”这是大刘亲口说的。

「以未来之境论现实之题」

1964年,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开始构思他作家生涯中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日本沉没》。小松左京,1931年生于大阪,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1973年,《日本沉没》横空出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狂销近400万册,重印100余次,成为“战后日本第一畅销书”。

小松左京的科幻作品以深刻的哲理性、深厚的历史感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著称。他在二战后曾明确表态反对日本的侵略战争,所以对日本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是他写作《日本沉没》的真正原因。小说讲述了日本列岛在火山地震海啸中沉入海底,日本民众逃向全世界求生的故事。日本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实际,都被写入了这部小说中。

由此可见,科幻之“幻”离不开作品立足的现实大地,科幻构建的近未来与远未来都是人类生存现实的一种反映。某种程度上,日本的“沉没”是未来的寓言,它关注日本民族的命运,和每一个人密切相关。日本民众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看到日本未来危机的解决方案。正是因为小松左京的科幻作品根植于现实,《日本沉没》的影响持续多年,2011年日本大地震,又让很多人想起了小松左京的这部代表作。作品的生命力持续绽放。

科幻小说以往被批评是一种“逃避主义文学”,现在却成了很多作家关注现实的一种手段。这种“科幻现实主义”无疑对刘慈欣的影响很大。“以未来之境,论现实之题”,这句话用来总结刘慈欣的科幻创作十分贴切。

《三体》被认为代表了中国作家在想象世界里所能探索的深度极限。对于这一个极为奇幻的想象世界,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在硬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世界完全真实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发展规律。但我们在重视它在科学领域的超前预见和可能性探求的同时,可能忽略了它与中国当下现实层面的紧密关联。刘慈欣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借用地球文明的外套来讲述这个遥远文明两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三体与地球遥相辉映,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涵着触手可及的现实针对性,既是对地球文明自身的一种独特反省,又是在宇宙级别上的一种超越。

「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反噬」

和《日本沉没》齐名,小松左京的另一部作品《复活之日》描写的是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一种无名病毒肆虐全球……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逼真,读来令人窒息。面对病毒,人类何去何从?

小松左京在《复活之日》中揭示,危机的根源乃是人类的贪婪,大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不顾一切,不仅病毒会导致巨大的灾难,核武器也始终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小说蕴含着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人如果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灾难必至。

与小松左京一样,刘慈欣也对人与科技的关系忧心忡忡,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笔下的人工智能身上。《三体》里的人工智能智子是三体人监视地球、封锁地球基础科学的关键,她拥有多个分身,原始形态是微观粒子,拥有自主意识,对地球人来说,她无所不知、无处不在。而《流浪地球》里的智能量子计算机MOSS原本承担着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最终却通过独立思考和推演,得出了“拯救人类最好的方式,就是毁灭人类”的结论。如果科技发展脱离人类的掌控,人类终有一天被反噬。

凡此种种,都是作家基于一种假设进行有科学依据的推演,描绘非常具体、有画面感的末世场景,反映的都是人类的忧患意识和生存焦虑。人必须规避危险,未雨绸缪,思索解脱困境的方法。用科幻作家韩松的话说,“我们都不过是某种形式的幸存者,要时刻用‘向死而生’的态度来对待时下的生存处境,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有‘自救’的勇气。”

「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科幻小说」

小松左京有“科幻推土机”的称号。他怀有坚定的信念,让日本的科幻得以不断地突破和发展。在小松左京刚开始创作科幻时,科幻还被视为一种娱乐的文学,小松独具慧眼地看到了其背后隐藏着一种庞大的可能性,在正统的近代文学里被无视的要素、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没有显现的自由在科幻小说里得到体现。同时,科幻又包括诸多未来的可能性,使人的内心得以解放。

小松左京

刘慈欣

在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历程中,很多关键的科幻人物最初对科幻创作的选择,鲜少看到小松左京的那种义无反顾。作家们的选择背后指向的是科幻小说的工具化。像鲁迅、梁启超这样的知名人物,从他们留下的文字中,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选择介入科幻,或者说从事科幻工作的一个原因:借用科幻,革新民众思想。科幻并不是他们的职业选择。之后,又有很多新的作家进入科幻领域,他们大体上也都是因为被需要而从事科幻写作。

刘慈欣可能是最接近小松左京那种创作状态的中国科幻作家。当然,他最开始也是业余写作,并没有把写科幻当成自己的职业,为了说明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他甚至多次强调自己是一名水电系统工程师。这背后显然是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当一段时间内,科幻作家是一个另类的身份。现在从他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知道,刘慈欣小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看了凡尔纳的小说,因而喜欢上科幻,成为一个科幻迷。他一直对科幻充满热爱。

正是因为反映了人们的未来关切,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角度,预示了现实世界即将发生的某种深层次变革,传达出现实主义小说鲜有的科技或宇宙的美感与震撼,《日本沉没》和《三体》能成为各自时代的畅销书。他们让科幻小说突破了原有的圈层,变成了一个大众都能参与的文化现象。

今天是凡尔纳的生日。

原标题:《谁影响了刘慈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