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讲座︱陈忠平: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美洲?
15世纪初的明朝根基稍固,永乐大帝派遣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扬帆远航,一路向西,向沿途各国宣示天朝国威。这是一支约有两万八千人、共二百五十艘航船的庞大队伍,中心是一艘被称为“星槎”的宝船,1405-1433年,这支船队曾七次远渡重洋,创下航海与外交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否在此期间发现了美洲,学界曾争议不休。6月2日晚,成都三联韬奋书店举办了以“华人发现美洲问题的新发现”为题的历史沙龙,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陈忠平教授主讲,灯舍文化沙龙主创人陈雨石主持。陈忠平通过扎实的史料分析对讲座主题进行讨论,提出应以“网络理论”对华人在新、旧大陆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和影响进行分析与再思考。澎湃新闻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讲座现场
“华人发现美洲”的三大假说
陈忠平介绍,“华人发现美洲”有三大假说,分别是:“殷人及秦汉方士航渡美洲”说、“东晋南朝僧人航渡美洲”说、“郑和船队发现美洲”说。
“华人发现美洲”的猜想早在19世纪就在北美流传,1882年10月21日的《维多利亚殖民者报》(Victoria Daily Colonist)刊登了一则题为《最早的定居者——中国人3000前就定居此地了吗?》的新闻,文中提到一群矿工在Cassiar(英属哥伦比亚接近阿拉斯加的一个地区)从数英尺深的地下用锹挖出30枚中国铜钱,上面的日期显示,这些铜钱似为公元前1200年铸造,于是据此推测华人3000年前就已定居此地。这则报道的出现正逢华人移民抵抗北美政府的压迫和歧视,故此新闻对当地华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清朝末年,康有为因逃避政治迫害寄居加拿大,亦有诗作提及此事:“吾游加拿大,古迹忽有李陵台……传闻古钱埋一瓮,名字皆自中国来。我曾磨挲墨榻之,视为异宝藏于怀。米亚拉士加[美阿拉斯加]人,面貌酷似中原胎。新蕾[圣路易斯] 我遇水利长,口称新墨西哥稻田开。其地沟洫似中土,定是华人移殖回。墨西文明尤古出,遗殿百级高崔崽[嵬]百器制作颇类我,旧民相见情亲哉。 ……”康有为提到自己曾墨拓了这些古币,但这些拓片至今了无踪影,陈忠平仍在寻觅康有为的这批古币拓片。
目前,英属哥伦比亚省中部的Clinton镇博物馆收藏着一枚“开元通宝”,墨西哥的奥梅克文明也出土了一批神似中国人的雕塑。但陈忠平认为,这枚钱币和这些雕塑作为孤证,并不能有效证明华人在哥伦布之前就发现了美洲,因为有无数的可能性会使这些古铜钱到达美洲,这些雕塑也未必就是华人面貌。
殷人及秦汉方士航渡美洲?
“殷人及秦汉方士航渡美洲”的说法最早始于英国传教士梅德赫斯特(W.H. Medhurst)于1846年翻译《尚书》时发现的一段记载,大意是殷商被周朝取代时,有25万名商朝百姓乘坐舟船逃往海上,从此不知所踪。这位传教士推测这些殷人中有人出海后到达美洲,并成为开拓美洲的先驱,但这个猜想缺乏根据。中国甲骨文研究权威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等人都对此展开过调查研究,希望可以找到证明这批殷商逃难者迁居美洲的证据,但并无线索。这个假说的调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了一些进展,加州海边发现一些被认为是殷人逃亡美洲时留下的石器,陈忠平认为仅靠模糊的石器并不能有力证明这是殷人所留。
近二十年来,涌现出王大有、许辉、范毓周等一批学者,他们声称从美洲发现“殷人文字”。其中王大有发表了《中华祖先拓荒美洲》一书,声称华人在哥伦布之前发现美洲大陆,如今当地原住民都是华人的子孙,并举出证据:包括6块玉圭与16座玉石雕像(12座墨绿、1红、3白),王大有等人认为雕像以及玉圭上的铭文就是甲骨文,并将铭文破译,但他们同时也承认这些文字比中国现存的甲骨文更加原始、更像图画而非文字。范毓周在此基础上推论道:这16座雕像中唯一一座红色雕像象征商朝王室的一位始祖,12座墨绿雕塑象征盘庚迁殷之后12代商王,而3座白色雕像意为迁居美洲的3代祖先领袖。许辉发表的《奥尔梅克文化起源》提出美洲古代文明可能是殷人的移民所带来。2013年约翰・拉斯坎普 (John A. Ruskamp,Jr)在其论著《亚洲回响》(Asiatic Echoes)中认为墨西哥奥尔梅克时期的崖刻系“殷人文字”。
针对这些推论,陈忠平提出了质疑:如果奥尔梅克文明源于殷人移民,那么文字为何不进步反而倒退?甲骨文本是由锐器雕刻在龟甲或兽角上,为何奥尔梅克人放弃传统弃易求难,转而在玉石和岩壁上雕刻?当地出土了同期完整的人骨,证明当地潮湿的环境并不影响龟甲兽骨的保存。另外,除这几块玉圭上有成文的句子外,为何并未出土其他奥尔梅克“文句”或文献?“秦人方士渡美洲”的说法主要来源《山海经》、《海内十洲记》等传奇、杂说,并非可靠的史料,不能以此肯定。
东晋南朝僧人航渡美洲?
“东晋南朝僧人航渡美洲说”主要集中在两位僧人身上:东晋僧人法显与南朝僧人慧深。“法显航渡美洲说”于1900年左右在一份法国报纸《Le Moude Modeme》刊登,由章炳麟提出。章认为法显于458年航渡到美洲一个叫耶婆提的国家(今墨西哥),并于502年公布其游记。
法显西行路线
陈忠平认为其中有明显疏漏:法显留下的西行记中明确说明自己的游历时间是399年-412年,而非458年。航行时间也有问题。法显撰、章巽校注的《法显传校注》中提到:他在公元411年从锡兰搭乘商人大船归国,“东下二日,便值大风。船漏水入……如是大风昼夜十三日,到一岛边。……如是九十日许,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停此国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船……赉五十日粮,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船上安居……一月余日,夜鼓二时,遇黑风雨……遂经七十余日。粮尽,水浆欲尽,取海咸水作食。……昼夜十二日,[在七月十四日]到长广郡牢山[山东崂山]南岸。”连云山由此推断,法显航渡到耶婆提的时间为2日+13日+90日=105日,而归国时间为30余日+70余日+12日=超过112日,其时长足以两次横跨太平洋。
四川大学教授张箭指出章巽校注本存在断句错误,“九十日”应断为“九、十日”,故航渡耶婆提用时约为2+13+10日=25日。对此,陈忠平予以支持,他认为:首先,从耶婆提启程归国是“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四日抵达崂山,用时大概在90日以下,无法穿越太平洋。其次,锡兰到耶婆提并无粮食、淡水危机,行程必短。再次,根据郑和1433年航行记载:古里到马六甲需25日,而从马六甲到中国需50余日。与法显当年的航行时间相差不大,“耶婆提”可能东南亚爪哇一带,并非美洲。
影响更大的是由法国学者歧尼提出的“南朝僧人慧深发现美洲说”,中国学者朱谦之、邓拓赞成这种猜想,但遭到北大教授罗荣渠的驳斥。姚思廉《梁书》所载:“扶桑国,在昔未闻也。普通中(520-527)有道人称自彼而至,其言元本尤悉,故并录焉……齐永元元年(499年),其国有沙门慧深来至荆州,说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叶似桐,而初生如笋,国人食之,实如梨而赤,绩其皮为布为衣,亦以为绵……其俗旧无佛法,宋大明二年(458年),罽宾国尝有比丘五人游行至其国,流通佛法。”朱谦之认为扶桑木即为美洲植物龙舌兰,并指出《魏书》记载,慧深后来率罽宾国五名僧人远游美洲扶桑,归来后在北魏担任沙门统。
罗荣渠教授对此的反驳意见是:第一,《梁书》所载为孤证,不可信;第二,《梁书》所载慧深是胡僧,与《魏书》《高僧传》的慧深并非一人;第三,“扶桑木”并非龙舌兰、玉米或棉花等美洲作物。陈忠平在罗荣渠的基础上,指出:其一,《梁书》所载慧深所述之扶桑国实有旁证,原文“普通中(520-527)有道人称自彼而至……故并录焉”即是一条旁证。其二,撰于梁代的《高僧传》中,外国来华僧人皆使用音译原名,而不采其中文法号,邓拓认为《高僧传》及《梁书》中的慧深实际上都是中国僧人有一定道理。其三,佛教“五戒”包括去“妄言”,即不能撒谎,慧深没有理由编造罽宾国僧人的故事。故而可以认为,慧深可能确有其人其事,但无法判断他所说的“扶桑国”即位于美洲。
郑和船队发现美洲?
在关于郑和船队“发现”美洲的猜想中,最著名的是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编著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针对该书,陈忠平指出四点明显错误:
1.数典忘祖:书中所言郑和于1421年最后一次航行发现了美洲,但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是1433年。
2.南辕北辙:原作者错将长江口写成福建长乐,并错将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终点,而郑和船队的基地在南京。
3.子虚乌有:该书认为郑和船队船员周闻曾于1421年航行北美,但根据1985年第6期的《文物》刊登的周闻墓碑,有“永乐己丑,命内臣下西洋……辛丑(1421年)继往,而中道取回……”句,证明周闻并未展开此次发现之旅。
4.该书引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弗拉·毛罗(Fra Mauro)的地图,该图表明“一艘中国帆船”在1420年曾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西行40天后返回该地,早于葡萄牙人发现(1488)、绕过(1498)这一非洲大陆最南端。陈忠平指出,即使图中标注的中国帆船属于郑和船队,也只能证明其在时间上早于达•伽马,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该船队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
最后,陈忠平展示了太平洋洋流图,指出如果顺着海道漂游,华人确实存在机会乘着小船顺洋流到达美洲。郑和船队所途经的印度洋也存在洋流,也许有分遣队到达美洲,但都未得到文献支持。
太平洋洋流图
“全球网络史观”下的“华人发现美洲说”
陈忠平认为,中国学界之所以热衷于和欧洲人争夺美洲的发现权,某种程度上讲,反映了“西方主导世界”这一现实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虽然此举有力地冲击了“西方中心论”下的全球化研究,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某些论著不仅体现了“华夏中心主义”的观点,还带有极强的民族主义情绪。
时至今日,“发现美洲”真正的意义是什么?陈忠平认为学者应将精力投注于思考“发现新大陆”背后所蕴藏的全球化问题:发现美洲的先驱们是如何将新大陆的信息、物资、人口与旧大陆连通,这个互动的过程是如何促进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全球化强调的是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一种共同体的趋势,逐渐具备了一种世界性的联系。所以,即使个别华人真的早于哥伦布以前到达美洲,他们也并没有促进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真正推动全球化。
世界史中比较流行“世界体系理论”,支持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世界从19世纪以后才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体系,作为中心的欧美国家控制了亚非拉地区的边缘国家,而在这种主从关系中,也有一些边缘国如日本成功摆脱了来自中心的控制,由此成为了半边缘性国家。弗兰克(Andrew Frank)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认为,全球化并非从16世纪才开始萌芽,而是从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弗兰克认为,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长期是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中国长期对于白银有庞大需求,从而造成了全球性的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陈忠平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明显是进入了“西方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的理论误区,这两种取向在当下的全球史研究中都不可取。
以往的网络理论更加注重个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忽略了更正式的“制度化”关系,陈忠平希望突破人际关系与制度化关系之间的鸿沟。网络发展和变化的真正动力和意义在于其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正式化等)、扩大化、多元化,以及网络成员之间互动的增强化。他提出应当秉持“全球网络史观”,突破“华人发现美洲”的民族主义情结。全球网络化应当开始于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并无必要与欧洲人争夺对于新大陆的发现权,也无须纠结中国是否有早于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因为中国人在这片广袤的旧大陆已经做出了不亚于这些西方航海家的巨大贡献与伟大创举。
陈忠平主编《走向多元文化的全球史:郑和下西洋(1405-1433)及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关系》
“华人发现美洲”的确切日期
讲座最后,陈忠平介绍,华人到达美洲后又再次返回中国的最早记载发生在1788-1789年。一个名为John Mears的英国船长于1788年在广州和澳门带去了50名中国人,并于第二年又带去70名中国人在北美从事皮毛贸易。皮毛是财富的来源,早在1778年,著名的库克船长即于温哥华岛发现了皮毛。在之后的航行中,库克船长死于夏威夷的部落冲突,剩余船员在到达中国广东后,发现随船携带的皮毛在中国可以卖出天价。
但Mears船长并没有顺利地将这群中国劳工带到温哥华岛,他们中途被西班牙船队拦截,这些西班牙人将中国劳工带到了当时的墨西哥。因此,其中有6个中国人的名字留在了墨西哥的档案上。在这支西班牙的船队途经夏威夷时,一名中国劳工成功逃跑,机缘巧合,他成为今天夏威夷华人移民的始祖。这批到达美洲的华人劳工在之后成功地将美洲的信息带回了远在广东的家乡,从此,华人展开了逐步前往美洲的移民行动,而最早的美洲华人移民主要也是由广东人组成。因此,陈忠平认为1788年是真正意义上“华人发现美洲”的确切日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