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绝美之境”策展人谈古罗马生活和庞贝考古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3-02-21 08:28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目前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文明的约70件藏品,呈现了纯粹之美的力量。

此次展览是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与中国现当代艺术机构的首次大规模合作,由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意大利考古学家马里奥·格里马尔迪(Mario Grimaldi)和意大利应用艺术史学者克拉拉·托西·潘菲利(Clara Tosi Pamphili)共同策划。

达仁利与格里马尔迪近日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从展览与研究的角度讲述了由展品延伸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古罗马的生活和当下庞贝古城的考古。展览涉及神话传统和日常生活,达仁利认为:“神话故事和传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灵感起源。”

展览现场《维纳斯的背影》,公元2世纪,罗⻢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漫步别墅”,想象古罗马人的生活

澎湃新闻:此次展览名为“绝美之境”,展览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也是“美”,展览缘何以此命名?

达仁利:展览“绝美之境”是“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系列活动之一。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场关于古罗马文明的考古学展览,而是一个在日常生活、权力表现及神圣表达中彰显点滴之美的空间。尽管陈列着来自过去的艺术品,但每位观众都有机会在永恒的体验中重新发现美,而不仅仅局限于过去。这种美只要一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就属于我们的时代,并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之美。

澎湃新闻:去年,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呈现了“庞贝展”,此次在浦东美术馆的展览与东京展的异同?

达仁利:2022年1月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的“庞贝展”无疑展出了大量古代杰作,但这场展览基于一个更寻常且已有的想法,即通过作品描绘古代世界,展示过去的生活。上海的“绝美之境”以别出心裁的方式呈现了一个用当代语言表达的过去,使之在同类展览中独树一帜。展览的展陈设计灵动活泼,融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形态、色彩和空间特征,并将其融为一体,凸显了美本身,体现了永恒之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的一系列珍贵大理石雕塑是展览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它们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尔内塞收藏”(Farnese Collection)。“法尔内塞收藏”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古罗马文物收藏之一,创立于16世纪的罗马。在随后漫长的时间里,该系列藏品逐渐扩大,囊括了诸多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角色雕像。

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

澎湃新闻:展览能看到一个“神”和“人”并行的罗马,从古希腊到古罗马,艺术风格是如何传承和变化的?从维纳斯、阿波罗到罗马皇帝、哲人的雕塑,再到生活用品,这些展品是如何串起罗马的历史和生活,以及艺术风格的变化?

达仁利:在公元最初几个世纪的希腊罗马世界中,人们普遍的认知会传达出一个类似的概念,这也体现在我们的展览中:“人是终有一死的上帝,上帝是永生不灭的人。”除此之外,罗马皇帝还拥有“最高祭司”(pontifex maximus)的头衔,即在人类世界和神圣世界之间充当“桥梁”之人。事实上,在罗马,神和人共享相似的空间和时间维度。通过这种方式,罗马文明将从希腊文明继承的神圣传统提升到了最高的程度,这也是由于希腊人自公元前八世纪以来就一直生活在意大利南部。

“爱与美”单元,左至右依次为小屋大维娅、黛安娜、密涅瓦(雅典娜)

具体到展览中,在“爱与美”单元有五尊雕塑,其中四尊“神”分别是黛安娜、密涅瓦(雅典娜)、阿波罗和阿佛洛狄忒(维纳斯),一尊“人”是小屋大维娅。小屋大维娅是奥古斯都的妹妹,她一身长袍,正是朱利奥·克劳迪安时期女性朴素之美的理想典范。在奥古斯都统治下的女性时尚反映出一种朴素化的审美回归,但这种审美观并没有摒弃女性身体的魅力与优美,尤其是各式各样的发型。通过小屋大维娅的雕塑,我们得以了解这座帝国早期的纪念性雕塑原型,它也成为了罗马公共建筑中最大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雕塑之一。同时,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家会刻意选择一些人作为原型,给予他们接近神的创作手法和表现,试图表达永恒的存在。

《小屋大维娅》

澎湃新闻:“庞贝古城”是考古展中绕不开的话题,展览如何呈现维苏威火山爆发前后的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

达仁利: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实际上只是间接的主角,因为该展览不是为了呈现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生活,而是呈现永恒之美。然而,罗马的贵族多在庞贝定居或旅行,种种蛛丝马迹在许多贵族别墅中的大理石雕像、壁画、马赛克和日常物件都能略窥一二。庞贝和赫库兰尼姆是保存在罗马别墅中这些艺术品的主要来源,并在“绝美之境”展览中展出,其中包括的壁画、玻璃和青铜制品。

《壳型烘焙模具》,青铜,公元1世纪,庞⻉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分为“爱与美”“权与美”“家与美”,每个单元的作品和空间之间均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在“家与美”中,所有展出的文物与古罗马的日常生活相关。其中涉及了雕塑、壁画、生活用品(如灯台、玻璃水罐、油罐等),想给观众漫步古罗马别墅的日常生活感。

《水罐》。玻璃 ,公元1世纪,维苏威火山遗址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桌上的水果水瓶,面具灯台与展出的古罗马实物有所对应,壁画本身就有一定的展示作用,两千年后,通过这些壁画,可以看到古罗马人如何生活在庞贝的别墅中。但是,展览并不是按照原来的装饰习惯将古罗马生活还原在美术馆中,而是通过文物带给观众感受,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古罗马人如何生活。

《有酒神雕像和贡盘的静物画》彩绘壁画 公元1世纪,赫库兰尼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在“家与美”中央陈列了巨大的阿斯克勒庇俄斯雕塑。这件作品看似与古罗马的生活联系不大。阿斯克勒庇俄是阿波罗和科洛尼斯之子,被认为是病人的医治者,也是健康的守护神。这件雕塑原本位于古罗马圣殿之中。相传公元前293年,一场瘟疫在罗马爆发,人们为了寻求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庇护,便在台伯岛为其建造了一座神庙。展览在“家与美”单元呈现这件雕塑,是为了表达健康是家庭幸福的核心。

《阿斯克勒庇俄斯》大理石 公元2世纪,罗⻢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澎湃新闻:在展览中,涉及了中国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交流,当时的交流是如何展开的,如今如何具体在展览中呈现的?哪件展品最能反映中国和罗马的交流故事?

达仁利:自公元前三世纪以来,丝绸之路见证了个体、商品、技术、思想和艺术主题的不断流动,这促进了古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远程对话。尽管古罗马人和中国人从未有过直接互动,但《后汉书》和拉丁文献中曾大量提到大秦(罗马帝国)和丝国人(中国人)。在展览的开始,我们不禁要问:公元一至二世纪的中国人和罗马人是怎样想象彼此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从《后汉书》和多位拉丁语作家(包括老普林尼和阿玛安努斯·马塞利努斯等)的文献历史资料中找到。此外,在“权与美”单元中,路奇乌斯·维鲁斯大帝(公元130-169年)的大理石雕像占据了大厅的中心,他是马可·奥勒留大帝(公元121-180年)的养弟。根据《后汉书》中所写,在这两位皇帝共治的时代,也就是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可能是马可·奥勒留)从东南亚派遣了一个使团到中国。

展览现场,《穿板甲的路奇乌斯·维鲁斯雕像》

展出中一件公元1世纪的陶制便携式火盆,有些观众疑问是否与中国有关。我认为并没有受到中国的陶瓷传统影响,每个文明都需要想办法保暖,陶是容易获得的材料,保温功能比较强。所以不仅仅在古罗马,在其他人类早期文明中也有陶制品做保温工具。

但在丝绸之路上,古罗马与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交易是丝绸。古罗马人比较喜欢用丝绸做服装,所以拉丁文献中,称中国为丝国。甚至文献还有古罗马统治者和贵族对丝绸奢靡使用的谴责。

《赫丘利小雕像》青铜 公元1世纪,赫库兰尼姆,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再者,比“丝绸之路”更早的还有一条“青铜之路”。在青铜的制作工艺上,古代中国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公元前14世纪三星堆文明的青铜工艺已经成熟,考古研究也表明,青铜技艺是从亚洲传入欧洲的,比如20世纪,罗马一个考古基地挖掘出“淮式”壶(时代约定自公元前七世纪或六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大概是古罗马贵族家庭对中国青铜很感兴趣,从而购入了青铜。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在罗马附近的湖泊中,考古学家打捞出两艘木船,船上有一些青铜小配件,通过研究证明。青铜配件并不是在罗马生产的,而是按古代中国的铸造技术制作的。这两个例子是古代中国对古罗马影响比较直接的证据,技术在不断交往中互相影响,比如在中国传统中,没有记载制作玻璃的技术。唐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玻璃器,大多从中亚国家进入中国。当时古罗马的玻璃生产技术是比较发达的。

展览中的玻璃器

虽然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肯定有交往和交流,但二者的艺术是不同,比如浮雕,在中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在意大利中部古罗马之前的伊特鲁里亚文明中浮雕也很常见。两个文明雕塑常用的材质也不同。中国多是木雕、泥塑,而西方更多使用易于保存的大理石,这也让我们依旧可以欣赏到公元前的雕塑艺术。

《粉饰灰泥吊顶》

澎湃新闻:壁画往往最能还原当时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此次展出的壁画,能看出古罗马人怎样的生活?

马里奥·格里马尔迪:罗马时代住宅装饰画家选取了不同题材的肖像作品,包括神话故事(39号作品),史诗和戏剧诗(65号作品)以及日常生活场景,其中描绘了一个还原服饰色彩的缤纷世界(64号及63号作品)。

闺中女子,赫库兰尼姆,彩绘壁画,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

达仁利:通过庞贝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古罗马人的生活。比如,《闺中女子》能看到在花园的小环境中,古罗马女性如何穿衣。更多一些壁画也可以看到人们在公共场合如何交往的,展览中的一件马赛克作品,描绘了酒神游行的场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是与阿波罗相仿的神。阿波罗是光明音乐艺术之神,酒神更倾向于大自然的力量。这件马赛克中间是一只狮子,周围是一些神话中的人物和女祭司。这件作品表现了神话的场景,酒神也在画面中,目睹着这场属于自己的游行。

展览现场,地面为《狮子和酒神游行场景⻢赛克》石质⻢赛克,公元前1世纪,庞⻉,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墙面为《粉饰灰泥吊顶》,灰泥,公元1世纪,维苏威火山遗址,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正如这两件作品所代表的,所有展览作品几乎都包含在现实生活和神话传统两个主题之下。展览所呈现的也是人类重要的生命和灵感的起源,这个起源来自于神。虽然展览中并没有众神之王宙斯,但他的两个孩子阿波罗和维纳斯陈列在最后一个展厅,阿斯克勒庇俄斯则是阿波罗之子。展览试图营造出一个艺术和生活的空间,也希望启示观众,所有的神话故事和传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灵感起源。

(左)《手持西塔拉琴的阿波罗》瓦迪哈马马特杂砂岩;(右)《维纳斯的背影》大理石  
公元2世纪,罗⻢,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壁画是文物中最难保存和展出的,意大利文物部门和博物馆是如何做的?

马里奥·格里马尔迪:将壁画与其原始环境分离的做法在18世纪和19世纪尤为普遍,不过自20世纪初以来,为保留空间和装饰物品之间的原始关系,人们倾向于限制这种做法。目前,只有在需要保护装饰物品,避免因时间和气压等因素而被侵蚀的极端情况才会采用分离的做法。修复师的工作对于壁画保护至关重要,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强监测并采取及时干预。展览也在保护过程中发挥着作用,艺术品会从存储空间中被取出,以供展示和修复。

《勒达与天鹅》,彩绘壁画,公元1世纪,庞贝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图片致谢: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澎湃新闻:目前关于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古城的考古研究是怎样的?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何?

马里奥·格里马尔迪:得益于当地机构负责人的工作,庞贝和赫库兰尼姆的考古区正在开展丰富的项目,对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古迹进行修复、研究和保护。我有幸成为庞贝项目其中的一员,在马西莫·奥萨纳(Massimo Osanna,意大利文化部博物馆司司长)教授的指导下开始这一进程。在最初几年,我们首先处理了许多现存建筑和装饰中的安全问题,这些遗迹的保存急需干预。如今,这两个考古地区通过向越来越广泛的受众提供新的数据和要素来了解遗址,从而让这条修复、研究和保护的道路更加畅通无阻。

展览将持续至4月9日,“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项目将在2023年继续。

展览现场《斜倚的阿佛洛狄忒》

【注:达仁利是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东方学博士,曾多次发表中意文化关系相关的论文和书籍,并作为学术策展人和指导人组织《向东,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人与神灵》(该展览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罗马国家博物馆的戴克里先浴场展出)和《弗朗西斯科的艺术,13至15世纪意大利艺术巨作及亚洲土地》(该展览自2015年在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展出);马里奥·格里马尔迪是考古学家。】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