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任彦钧评高考语文试题:彰显人文情怀的有益尝试

中青在线
2018-06-09 20:23
教育家 >
字号

每年的高考,都不啻一场全体考生的超级成年礼。

今年参加这场超级成年礼的大部分考生,则有其特定的代际符号,他们诞生于21世纪之初,从而被誉为“世纪宝宝”(或“千禧宝宝”)。作为新世纪蜂拥而至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的自天而降,造就了计划生育年代最后一座人口高峰,总人数约有2000万左右,自幼儿园起便开始面临入学难的压力,今年还导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多达975万人,较之去年增加35万人,创下近8年来的新高;与此同时,他们又是改革开放黄金期的幸运儿、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和第四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受益者,从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优裕,开放、自我、独立、自信是其最典型的个性特征……

为了引导“世纪宝宝”从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出发,充分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今年全国I卷的高考作文命题者,直接将视角锁定于这个特殊群体,设计了一道“世纪宝宝中国梦”的试题,一方面最大程度地贴近了考生心灵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重点考查目标。

在我看来,这种命题导向是符合全球21世纪人文主义教育根本理念的,也是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基本要求的。

关于人文主义教育,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辑出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曾提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要求学生具有“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以及为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实现团结和共担责任的意识”等人文主义价值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序文中还大声疾呼:“教育必须教导人们学会如何在承受压力的地球上共处,它必须重视文化素养,立足于尊重和尊严平等,有助于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结为一体。”

上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反映在2016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首先是将人文底蕴素养定位为文化基础方面首要的核心素养,它的基本要点被提炼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其中“人文情怀”的主要表现被描述为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其次是在社会参与方面,特别强调责任担当,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凡此种种,在近年高考作文试题中,均有程度不同的体现。

2018年全国高考I卷作文题聚焦“世纪宝宝”这个特殊群体,本身便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而就试题体式来看,也处处表征出命题者的这种良苦用心:

一是以时间为序,仿年表形式选编材料。材料既重视人类的迈进新千年,又重视“世纪宝宝”的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既重视汶川大地震的国殇,又重视北京奥运会的盛典,既重视“天宫一号”的仰望灵魂,又重视“村村通”和“精准扶贫”的民生建设,既重视互联网的国家发展战略,又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发展目标,这就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考生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人人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去年横向选择的“中国关键词”材料,还是今年纵向选择的“世纪宝宝中国梦”材料,都具有多样化、多极化的特点,其命题意图就是要打破是与非、好与坏的二元对立模式,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才情的立意空间。考生在写作中,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缩手缩脚,大可以任何一个或多个材料为切入点谋篇布局,阐述自己的独特认识。

二是小我和大我两个维度相联系,创编引导语。这种饱含启迪、划定范围、指明方向的引导语,是今年新增的,有利于考生准确吃透题意,快速打开思维空间,也有利于考生克服信马由缰、漫无边际的习气。“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同行、成长”“追梦、圆梦”等4组关键词,提示考生在写作中,要熔个人命运和时代进程于一炉,张扬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作为共和国未来建设者一分子的职责。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高考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核。问题在于,如何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凸显个性,破除喊口号、贴标签、假大空盛行,以及千人一面、千口一腔的新八股文的积弊,试题的区分度可能即在于此。

三是写作任务指令,由刚性进一步趋于柔性。自2015年以来,我国高考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借鉴美国SAT作文试题的体式,增加了任务指令。2015年全国I卷“女大学生举报父亲高速公路打电话”的任务指令是刚性的,要求写一封书信;2016年全国Ⅰ卷“奖惩之后”,要求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作,标志着任务指令开始趋于柔性。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各界一再呼吁高考作文加强思辨性,抽象思维能力考查、议论文训练成为主流,而形象思维能力考查、记叙文训练自然也就在日常教学中被忽视。或许是为了扭转上述倾向,今年命题者鼓励考生进行“联想和思考”,指点考生在“想象”中将自己的文章装入“时光瓶”,与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进行跨时空对话。这种任务指令是柔性的,而且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重,便于每一个考生结合自己的优势去谋篇布局,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可以写议论文,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可以写记叙文,有文学细胞的还可以尝试书信、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创作。这种手法,显然更具人性化色彩。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近年一直恪守“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思辨性”“难易度”七大原则,一定程度上也是“戴着镣铐跳舞”。今年全国I卷作文题能在宏大命题中彰显人文情怀,有益尝试,众声喧哗之际,无疑是值得三思过后的我们予以点赞的。

任彦钧(作者系语文报社副总编辑)

(原标题《高考语文试题:彰显人文情怀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李思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