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离开“浪浪山”,你到底是为了寻找什么?

2023-02-08 12: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猪妖出生在浪浪山,幼时在门口玩耍,被大王一眼相中,拉去做了手下。他勤勤恳恳,工作中不乏创新,一直未被委以重任——给大王擦盔甲,被生活熬得秃了毛发。直到有一天他听闻唐僧的大名,生了想要离开浪浪山看看外边世界的心……

画面来源:哔哩哔哩

动漫《中国奇谭》第一集《小猪妖的夏天》,首次将孙大圣金箍棒下死去的妖魂置于画布中央,无数观众与小猪妖产生情感共鸣。

毕竟,孙大圣之类的英雄只可瞻仰,绝大多数人没有七十二变的通天本领,我们在“浪浪山”打怪,却始终升不了级,于是像小猪妖一样想着离开浪浪山,或许能换一番天地。近来,浪浪山也被比作每个人习以为常的舒适区。然而,离开浪浪山,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黑塞的《悉达多》所关注的正是离开浪浪山之后,个体该去往何方,又当寻找何物。

离开

离开,始于不满和内心的躁动。

“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与母亲的爱,还有好友果文达的爱,不能永远使他幸福,使他平静,使他满足,使他别无所求……这个自我,这个内心深处,这个最后的归宿,它又在何处呢?”(《悉达多》,杨武能译)

我们想要寻找的,既然不在我们业已熟悉的浪浪山,那又在何处呢?

机缘巧合,悉达多看到了去朝圣的苦行僧。

“他们身后飘来一股浓烈的气息,一股宁静的激情、坚辛的磨炼和无情的自我修行的气息。” (《悉达多》,杨武能译)

《悉达多》,杨武能译

悉达多决定跟随他们到林中做一个沙门。他潜心修行、斋戒。佛陀乔达摩是一众沙门最敬重的人。悉达多向其求教,却发现佛陀表面圆满的学说中存在裂缝。佛陀的学说教人做正确的事,不做恶事。但抽象的学说无法回答个体的困惑。这学说中有被平均的众生,却唯独不见鲜活的“人”。没有人与悉达多的经历完全重合。除非找到自己的路,否则只是把自己献祭给他人的学说。

寻找

人生中总有某一个时刻,我们发现父母、师长、友人均解答不了自己的困惑。这大多发生在生命中的第二个或第三个十年。

精神断乳是不易的。离开了多年的规劝、训诫,难免会觉得无所适从,开始向更广阔的外界寻求帮助。悉达多找到了佛陀,用的仍然是拜师从学的法子,可佛陀仍填补不了他内心的裂隙。

他自问“可你原本想通过修行从老师们那儿学到什么呢?那些曾经教过你的人无法教给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他找到了答案,“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像我这个自我似的让我费尽心思,它就是这么一个谜:我为什么活着,并且是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一个人,为什么我是悉达多!” (《悉达多》,杨武能译)

他把自己抛到尘世,去切身体验之前从未注目过但平常人早已见惯不怪的事物。

此时,他目标清晰。

他遇到了美丽的名妓珈玛拉,请她做自己的朋友和导师,向她学习如何获得爱情的欢乐。珈玛拉教会他如何享受男女之爱的欢愉。他的感官变得越发活跃。他还向商人迦马斯瓦弥学习如何获取财富。他变得极为富有。

经过了长时间的世俗生活,他学会了享乐,但并未沉浸其中。他自认为所做的不过是努力准确地掌握游戏规则,游戏的内容并未使他动心。

“有几次,他想着想着吓了一跳,希望自己也能满腔热忱、全心全意,投身到所有这些孩子气的日常活动中去,真正地生活,真正地行动,真正地享受,真正地做生活的主宰,而不仅仅当一个生活的旁观者。” (《悉达多》,杨武能译)

身边的仆人车马、美食华服变成了负担,过往变得轻如鸿毛,浮华褪去,他空无依傍。他打心眼里觉得自己高这些凡俗之人几等,俯视他们的谨小慎微。他厌恶浸染这些气息的自己。

他想到了自杀。

英国自然文学作家、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曾写道:“人类在试图发现和认知自我时,常常会借鉴自然现象……自然是人类大部分语言的起源和分支。”

悉达多在河水的流动中看到了自己,一声“唵”闯入他的意识,他在这声“唵”中回归了自我。

在死亡的边缘,他意识到自己想要弃绝的正是那个“渺小、胆怯却又自负的自我”,正是“他曾与之搏斗多年却屡战屡败的自我”,是“他那杀而不死地反复再现、禁绝欢乐却灌输恐惧的自我”。恰恰由于这一“死亡”,他才得以重新像个孩子一样无所畏惧、满怀信心。

他做了摆渡的船夫,让自己融入到河水的流动中做一个倾听者。

珈玛拉与儿子的到来再次打破他平静的生活。珈玛拉过世后,悉达多独自照料孩子。他试图感化孩子,让他放弃从前的生活,却织就了一张名为“爱”的网,套牢了孩子。

摆渡老人点醒了他。他放手后再见到孩子也像平常人一样痛哭流涕。

若干年后,他从对石头和河流的观察中汲取到智慧,获得了独属于自己的学说。他向多年的好友果文达解释:

“爱,我觉得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家的事。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悉达多》,杨武能译)

果文达将信将疑。他仿佛从悉达多纵横交错的脸上,看到一条奔腾的河流。这条河流见惯了仇恨,经历了毁灭,不同的支流又交错互助,每每孕育着新生,闪耀着蓬勃的生命力。

小猪妖可以离开浪浪山,但如果不清楚自己所寻为何物,不过是进行另一场意义上的精神流浪。如此,凡地皆可成浪浪山。

时值一战,黑塞由于反战被国人诟病,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使他濒临崩溃,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不久他离开故国,在瑞士的湖光山色中自我疗愈。《悉达多》正是他此时的精神产物。

相比较向外寻找答案,黑塞向内而行,将自我置于案上,剖析之审问之。自然启发了他。获取新生并不意味着割舍过往,糟糕的经历也汇入了这条由事件组成的河流。当我们带着清晰的目的去获取思想、知识、爱情、金钱、荣誉时,是在努力掌握成人世界的法则。但外在世界的修为,远不及内在对自我的体察来的紧要。

《悉达多》这篇小说不长,一百余页的文字却被千万读者反复咂摸。不少读者随身携带,反复卒读,甚至认为是黑塞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好的作品还需要好的译介。

杨武能先生是著名翻译家、学者。这位“巴蜀译翁”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过中国翻译界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从德语直译,极大程度地还原了作品原貌。旧版《悉达多》于2015年出版,豆瓣评分9.1。新版在旧版基础上新增了黑塞画作、黑塞自述、诺奖颁奖词和领奖词,以及德语名师李双志的音频解读,收录在“黑塞精选集(共5册)”中。杨先生还翻译了这套集子中的《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其余的三种——《荒原狼》与《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在轮下》也是黑塞有名的长篇小说,均为名家由德语直译。读者大可放心地一次收齐黑塞力作,在向内出发的旅途上,以黑塞为伴。

原标题:《离开“浪浪山”,你到底是为了寻找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