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历史文化】苏东坡:走出人生的“黄州”
苏东坡: 走出人生的“黄州”
苏东坡年轻时,人生可谓是顺风顺水。但是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卷入了“乌台诗案”,触怒了皇帝和掌权的新党,被押解到京师问罪,一时间有性命之忧。
后来虽在新党首领王安石主张下,苏轼逃过一死,却被贬官到了黄州(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那一年苏轼45岁,比宋神宗还要年长10余岁。此时的他,曾经的得意在政治风波中已烟消云散,不仅看不到复出的希望,而且生活也遇到了困难。
刚到黄州的苏轼,全家十来口人只能在寺庙里借住,后来才通过朋友帮助,把长江边的一个水上驿站“临皋(gāo)亭”改建成了临时住所。
住所的窘迫只是苏轼在黄州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另一个困难则是贫困潦倒。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只是个虚职,俸禄十分微薄,他只好把每月的4500钱分为30份,用麻绳穿起来挂在梁上,每天早上用画叉取一串钱下来,交给妻子王闰之安排一日三餐。即便如此,苏轼家也是入不敷出,毕竟家里有十几口人,十几张嘴。
但最让苏轼难熬的,还是他的孤独。因为“乌台诗案”影响之大,牵连之广,让许多与苏轼交好的人也受到牵连,不敢再与他来往。豪迈不羁的苏轼只好白天睡觉,晚上活动,小心翼翼地写些文字,生怕又祸从口出,为全家带来杀身之祸。
苏学士东坡像 明·孙克弘作(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在黄州这个边缘地带的种种不如意,被苏轼浓缩在了创作的那首《卜算子》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可是在“黄州”遇到的不如意,并没有成为苏轼的绝地,却成为了他再度奋发的新起点。在黄州的第二年,他在东门外得到了一片荒地,苏轼如获至宝,带着全家开始劳作起来。随着生活不断好转,朋友越来越多,苏轼也越来越乐观开朗。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苏轼在这片亲手开垦的荒地上盖起了五间农舍,在正厅墙壁上画满了雪景,称其为“雪堂”。到此时,苏轼已把黄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并为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
黄州成为苏轼人生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他写出的《寒食帖》,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写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大江东去中,将胸中的豪迈奔放诠释得淋漓尽致。连带着,黄州默默无名的赤壁,也在苏轼的“带货”下,成为闻名千年的景点……
苏轼《寒食帖》
苏轼将不如意的“黄州”之旅,化作了人生的蜕变。他从失意中走出,在苦难中笑谈,在逆境中云淡风轻。黄州的苏东坡,褪去了人生的青涩,在饱经沧桑后变得成熟、深沉,他的文字在才气纵横之外,进化出了直击人心的光彩。
END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