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论 | 对“男童进女厕”说不,更需对性别教育的失衡说不
原创 新窗报 新窗报
男权意识的长期压迫造成了教育分工失衡,而这一失衡同时又维系了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如此循环,何有出路?
作者 | 李景雍 钟子琪
排版 | 李景雍
审稿 | 新窗报编辑部
责编 | 黎藜 陈乐瑶
近日,一名女子制止六岁男童进入女厕所,但遭男童家属辱骂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面对基本的公共场所规定,视频里孩子家属却回以激烈的态度和行为,无疑将中国社会对于父母双方家庭教育分工失衡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到了公众视野里。
近年来,男童被女性家属带入女厕、女澡堂、女更衣室等新闻频频登上社会新闻头条,暴露出了众多家庭教育分工上的“潜在短板”。回顾该事件引发的舆论,在指责男童母亲的同时,有人提出不解之处:明明父亲在场,为何孩子偏偏需要在母亲带领下如厕?还有人反映出自身曾见过部分女厕中,甚至装有供男童使用的男性小便器。凡此种种,无疑是家庭教育和公共社会纵容性别不平等的明显证据——默认母亲几乎需要承担孩子教育的所有责任,而父亲的缺位应当“合情合理”。
(图源网络)
男童母亲将孩子带入女厕可能仅是无意之举,恶言相向大可不必。然而这种“无意”之下包裹的“无知”,既是维持家庭教育分工失衡的幕后黑手,更是长久以来“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下的教育产物。有关调查指出,在当前家长与教师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众多问题,尤其以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较为严重。同时,社会环境中针对儿童群体的图书、动画,甚至文具等也存在众多不易察觉的有关性别规训和性别歧视的符号。男权意识的长期压迫造成了教育分工失衡,而这一失衡同时又维系了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如此循环,何有出路?
常言道“砌墙先打基”,推动两性平等也需如此。家长逞一时口舌之快,无助于自身与孩子的问题;唯大众共同作为,才有可能破解教育失衡的怪圈。事后,在公共场所普及第三卫生间的要求的确需要加快提上国家和政府的工作议程,但更值得重视的,是警惕家庭和社会在儿童教育中针对分工与形式上的偏见。如何解构性别区别对待的教育问题,如何建构起有助消解两性关系二元对立格局的教育环境,从长远层面上看还需要社会大众付出有效的实践。
(图源网络)
在社交媒体时代下,性别议题越来越成为公共领域探讨的重要议题,如“禁止男童进入女厕”等涉及维护女性权益的话语表达也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充分说明了已赋予主体性的多数女性想要打破性别桎梏的长久渴望与坚持。对“男童进女厕”说不,更需对性别教育的失衡说不,这是男女双方必须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亦是当代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一环。
原标题:《评论 | 对“男童进女厕”说不,更需对性别教育的失衡说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