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做PPT应该放多少字才科学?

2023-02-07 14: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们做PPT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文字都放在上面吗?

怎样才能让大脑获得更多的信息呢?

作为传递信息者,我们又怎样才能让我们输出的信息更高效地被输入呢?

在《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里,哈佛大学神经学家用12种科学方式,让别人更容易接受、同意并记住你的话,教你用科学原理增强影响力!

▼▼▼

我们通常认为,阅读是一种基本上无声的活动。

除了偶尔会听到低沉的咳嗽或令人尴尬的笑声之外,图书馆一般来说并不是喧闹的活动场所。

出于这个原因,当我告诉你无声阅读并不是历史上的习惯做法时,你可能会感到吃惊。

事实上,直到7世纪末,大声朗读都是非常普遍的。

古代的图书馆并不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天堂,而是个吵闹的地方。就算是独自阅读的人,嘴里也会念念有词。无声阅读这件事在过去非常罕见。

大声朗读是由古代文本的书写方式决定的更具体地说古代文本没有空格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大写字母事实上如果你去你那里的图书馆或博物馆就能看到很多以这种风格写成的古希腊和拉丁语文献

这种写作形式被称为“连写字”(scripturacontinua)。它表明,阅读基本是一种口头活动。

用来朗读的文本还需要空格、标点符号或大写字母吗?你如果想明白我的意思,只需回头去大声朗读上面的那段话。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语言中的很多重要成分(如节奏、音调和说话者的意图)就会自然地在你的朗读中显现。

你如果觉得“阅读是一种口头活动”这个概念有些古怪或过时,只要环顾四周,就会发现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文明中早已无处不在。

在大学里,授课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向一群听众大声朗读重要信息的过程(实际上,英语中的“讲座”一词,在法语中意为“阅读”)。在教堂礼拜中,总有人为聚集在一起的教众大声朗读。科学会议、政治演讲甚至公司里的每周例会都是围绕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声朗读这一古老做法组织起来的活动。

在7世纪与8世纪之交,爱尔兰修道士开始在词与词之间添加空格。随着这一趋势在欧洲的发展,无声阅读开始流行。所以要感谢这些古代教士,有了他们的努力,你才可以安心默读这本书剩下的部分,而不需要谁给你朗读出来—

真的是这样吗?

只需要花一点儿时间去思考,你就会意识到无声阅读的概念并不完全准确。

如果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观察自己脑海中发生的事,首先你就会注意到自己听见了什么—更准确地说,你听到了这句话的语音形式。

在你的脑海深处,有个声音在你眼睛扫过每个字的时候会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在大部分情况下,那是你自己的声音,但也有例外:

“臣妾做不到啊!”

“臣妾要告发熹贵妃私通,秽乱后宫,罪不容诛!”

你如果对这些句子很熟悉,在阅读时听到的可能是《甄嬛传》里皇后和祺贵人的声音。

事实证明,我们在阅读与某个特定的人有强烈关联的句子时,就会听到他或她的声音。

努力加倍,影响减半

实验1

--------------------------------------------

在这个实验中,你需要准备两个能发声的音源(我发现最简单的是一台电视和一台收音机)。

1.打开电视,找一档以说话为主体的节目。内容无关紧要,可以是新闻,可以是体育节目,也可以是天气预报,只要找个有人在说话的频道就行。

2.打开收音机,找一档以说话为主体的节目。同样,不要在意内容,只要找个有人在说话的电台就行。

3.你的目标是同时听懂电视和收音机中的内容。开始吧。

--------------------------------------------

你会发现这是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且让你非常烦躁)。

你可能听懂了电视里的话,但一定为此忽略了收音机里的话。也许你会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在两个声音之间来回“切换”,就好像脑海里有个开关一样。

科学家们称之为“双听”(dichoticlistening)实验。

实验证明,我们虽然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

关键来了:我们试着同时理解两边不同的话时(如上面实验所述),基本上是哪一边都听不懂的!

这有些像同时看你最爱的电视剧的两集:尽管这两集剧毫无疑问是有关联的(同样的角色、音乐和有连续性的情节),但你不得不来回切换注意力。

你这样做的时候,势必会错过关键信息。只要时间足够长,一切都会变得支离破碎,解释不通,让你摸不着头脑,深感困惑:那家伙是谁?她怎么突然生气了?等等,甄嬛怎么去甘露寺了?

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完成从大声朗读到无声阅读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只是把语言表达过程从声带转移到了大脑里。

换句话说,大脑处理无声阅读的方式和处理大声朗读的方式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在阅读的同时听人说话和同时听两个人说话是一样的,是不可能做到的!让我重申一次:人不可能一边理解阅读的文字,一边理解听到的声音。

即便你可以同时听到几十种相互冲突的声音,它们都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噪音,因为你只能关注并理解其中的一个。

同样,在员工会议上,当你的同事站在一张堆满文字的幻灯片前讲解时,你的大脑在疯狂地同时处理讲解者的声音和你自己在心中默念文字的声音。

你如果选择了其中一条信息流(比如选择了自己心中的声音),而把讲解者的声音屏蔽,使其变成无意义的噪声,就能很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

但更常见的现象是,我们总是试图接收所有信息,即不断在幻灯片和讲解者之间跳来跳去。就像同时看两集电视剧一样,我们对两条信息流的理解程度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听完使用幻灯片的演讲后,常常比听之前更困惑了。

给演讲者的建议:

幻灯片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

无论你喜不喜欢,幻灯片已经成为公司、学校和运动场馆中做讲解时的主流媒介了。

不幸的是,很多人把它当成便宜便笺的替代品,在每张幻灯片上都堆满文字。(“如果我漏掉了某个重要的话题没讲,听众可以直接在我身后的幻灯片上读到”。)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这种做法行不通了。就像你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读书一样,听众也没办法一边听你说话一边读幻灯片上的内容。

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听众一般会在你和幻灯片之间来回跳跃,导致两边的重要信息都有遗漏。

实际上,很多研究表明,以单一途径(口述或文字)接收信息的人比同时通过两种途径(口述和文字)接收同一信息的人理解和记忆得更好。

所以,下次再做演讲的时候,不要把文字都打在幻灯片上。

(你如果担心自己记不住该说什么,可以使用提词卡来提示自己。)

原标题:《做PPT应该放多少字才科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