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书生:长泉古渡的千年石窟

2023-02-05 19: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黄河,被晋陕峡谷约束了几百里,冲出八里胡洞,还没来及欢腾撒野,在长泉古渡被东西横卧的青要山(南石山)阻挡,以九十度急转弯,向东流去。黄河在这里形成急流,冬春清流碧透,夏秋浊浪翻滚,从这里往下方水面逐渐宽阔。

石窟在古渡南码头附近的绝壁上。在北岸遥望石窟像雾里看花、影影绰绰,神秘莫测。乘船摆渡,途径石窟下方,举目仰望十多米高处石灰岩壁上雕刻的佛像、石塔和石窟真真切切。但山上的人却无缘看到石窟的任何景象,于是有民谣在长泉古渡一带广为流传:走塔不见塔(人在山上,塔在脚下),见塔不走塔(船行河中,塔在崖上),七十二座无影塔。

长泉古渡铁锁链桥

1984年8月28日,洛阳市文物普查队的温玉成、冯永泉、张立、崔红旗等人,冒险攀岩对石窟进行全面考察。考察时发现,石窟分为东西两个区位,以西区为主。

东区:仅一尊摩崖立佛龛,长方形像龛无雕饰,龛式不规整,龛高2.05米,宽0.83—1.1米。龛内高浮雕立佛一尊,像高1.97米,保存较为完整,左眉眼尚存,右面部已残破。

黄河北岸崖壁石佛

西区:距摩崖佛龛15米处,分为浮雕区和一号石窟、二号石窟。

自东往西依次有浮雕石塔四座,石窟两座,塔与石窟还有若干个小佛龛,石塔均为浮雕楼阁式方塔,总计浮雕佛像达278尊。

位置较低的一号石窟,窟内有0.5——0.8米厚的淤沙,清理淤沙时,出土了唐代“开通元宝”铜钱一枚,宋元间瓷碗一只,瓷盘一只。

整个石窟,除了东区的立佛没有题记文字外,西区的浮雕群和两个石窟,共刻有5则题记,根据这些文字,可以大致知道,该石窟是由“义邑”这种民间组织建造的。

黄河崖壁石窟

义邑,是北魏初至隋唐间,中国北方以在家佛教徒为中心,以营造佛像寺塔等为机缘而结成的信仰团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社团组织。

一号洞窟开凿于公元525年,完工于公元528年;二号洞窟完工于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摩崖浮雕应在同一时期。

北魏王朝是一个疯狂佞佛的时代。上至庙堂王公,下至民间百姓,译经、造寺、刻像蔚然成风。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多大兴或大成于此。在其疆域内的乡间野僻,所建造的石窟佛像更是不可胜数,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石窟建造时,北魏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党争不止,内乱频仍。“河阴之变”“河阴之役”前后都发生在这个时段。无法掌控命运的百姓,希望用建造佛像洞窟方式来祈愿国泰民安。

可惜的是,他们建造的石窟,不但没有达到民生福祉的目的,连自身都难以保全,其后宋元年间有记录的水患40多次,河水多次淹没石窟。

1986年,该石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94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经过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移民局和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局的慎重考虑和协商,决定把搬迁石窟的重任交给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1995年4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成立了由文物保护专家陈进良为核心,5位文物工作者组成的石窟搬迁小组,进驻现场,他们在石窟前的山崖上,构筑了9米高,宽1.5米的悬空木架,形成一个狭小的工作平台,再从上方公路北缘开凿脚窝斜道,通向工作平台,然后进洞进行测绘记录。

面对这个无价之宝,陈进良对搬迁工作非常谨慎,反复论证,确保万无一失。他们先后请来解放军郑州测绘学院航测系影像信息工程实验室的测绘专家对石窟进行了近景立体摄影测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李裕群先生到现场进行测量绘图、中国地质大学环境科学系的李智毅教授带领硕士研究生对石窟所依附的环境地理条件地下水及环境地质病害进行了系统勘察测试和分析。

经过上百次的模拟和商讨,石窟搬迁小组终于在1996年5月初制订出“揭顶分块”搬迁实施方案。

黄河崖壁文物勘测

1997年10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河南新安县西沃石窟勘测报告》,对石窟进行了更加全面的介绍,引起文物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一千多年来,黄河漕运盛行,万船千帆,有多少船工纤夫,或在船上遥拜,或在石窟下方的栈道上焚香,留下虔诚,带走平安……隋唐时期,后人在石窟上开凿6个牛鼻孔,用来拉纤挽船,停迫礼佛,6个孔中,有5个将窟龛的题记打破,有3个牛鼻孔的中梁已被拉断。

由于石窟距崖边公路下方10多米处,大吨位吊机无法到达现场,小吨位吊机吊不动大块,所以分割的块体不能太大。块与块之间分割必须是直线,直线切割又要尽量避免穿过雕刻的图案,施工难度超出想象。

文物专家们经过全面考虑,最终采用原始加机械的劈山法,即在留足雕刻品所依附的岩体厚度之后,用内燃凿岩机、压缩空气凿岩机在母岩上打排孔,然后用人工打钢钎的方法把岩石劈开,把石窟浮雕分割成大小不等的7块。

1997年7月6日,这座栉风沐雨1400多年的石窟终于被顺利吊运搬迁。由文物修复专家历时数月,于1997年底修复完毕,已经很难看出曾经被切割的痕迹。

如今,古渡石窟遗址早已成高峡平湖,但到洛阳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博物馆”,能一睹她完整的芳容。

黄河崖壁石窟佛龛

从荒郊野外到富丽堂皇,千年石窟没有被沉入水底,得以完整保存,走进太平盛世,人佛两界,皆如所愿。从宗教意义神龛佛像到珍贵文物的华丽转身,体现的正是国力强盛,全民族重视“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的古建筑类文化载体的又一有力佐证。

作者简介

作者陈书生

陈书生,60后,河南济源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济源作家协会理事。1994年开始发表作品,有作品在《曲艺》《三月风》《长江文艺》《奔流》《鸭绿江》《黄河文学》《幽默与笑话》《热风》《精短小说》《小小说大世界》《名家名作》《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检察日报》《中国建材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文集《说的是》一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